专栏名称: 华夏时报
思想创造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扬子晚报  ·  视频揪心!一女童从滑雪场缆车上坠落 ·  昨天  
新闻晨报  ·  最新:双方已分开,各自生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时报

进口电影成票房保证,贴片广告市场格局二分天下

华夏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11 07:24

正文

华夏时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截至5月底,《速度与激情8》收获了26亿多票房成为进口片年度新冠军,其上映后贴片广告量巨增的现象也引起业界关注。近年来,国内电影广告市场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增幅一度达到44%以上。业内人士认为,电影广告增长反映经济增长,正推动这几年爆发式的电影市场走向良性发展。  


贴片广告份额高速增长

    

近两年,电影广告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广告业最亮丽的品种。2016年影院视频广告投放涨势惊人地达到44.8%,位列各媒介广告增幅首位。而在精准营销时代,贴片广告价值突显。

    

贴片广告是国内电影广告最早出现的经营模式,属于影院和影片出品方的共同权益,从1994年起,随着中影集团开始引进国外大片,委托广告公司进行此类广告的招标,贴片广告出现商业化。看进口大片,尤其是3D等特种效果的消费群体,愿为高品质买单,对高票价并不敏感。他们的消费能力及消费理念,远超出一般影民。

    

分众晶视(央视三维)和北京华夏时报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进口分账片贴片广告主要代理商,分众的市场规模国内最大,市场占有率在50%左右。而在贴片广告细分领域,《华夏时报》成为一股新生力量,曾以买断万达院线广告资源起家,经过5年时间在电影广告领域深耕发展,2017年以来,《华夏时报》开始专攻进口分账影片贴片广告市场。

    

今年年初以来,国内电影市场35%到50%的票房贡献来自于进口影片,按常规,内地电影市场一年引进30部进口分账大片,由中影集团统一引进,中影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共同发行,贴片广告权益归中影和华夏。《华夏时报》是中影进口分账片贴片广告指定位置的独家代理,华夏电影的代理权则转移给了分众晶视,全国范围内进口分账影片贴片广告的代理权就分属《华夏时报》和分众晶视两家,由此形成《华夏时报》和分众晶视在细分市场二分天下格局,在进口电影贴片广告资源上平分秋色。

    

业内人士认为,电影广告有映前广告和贴片广告两种模式,放映前5分钟的贴片广告效果最好,它最接近电影播放时间,上座率高,广告到达率高。贴片广告仅覆盖选择的1部或多部优质影片,主题明确,利于品牌营销推广,且票房有保证,投放安全。而映前广告在指定档期内,所有影片、影厅全覆盖,无法保证影片质量,投放风险较大,易为低票房片买单。


高票房进口片成为焦点

    

贴片广告市场增长的背后是进口片的高票房。2017年还没过半,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市场就上交了一份超过200亿的答卷,仅用了126天就达到201亿元。比起去年超200亿提前了16天,离实现全年突破600亿票房目标的距离又缩短了。而这更多得益于进口片的票房表现,在影片总票房排名前十中,有6部是进口片,其中《速度与激情8》票房总计26亿多,是目前总票房的十分之一。

    

回顾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数据,全年共上映了466部影片,有84部票房过1亿元,33部票房过了4亿元。进口分账片优势越发明显,在《疯狂动物城》《魔兽》等影片带动下,39部进口分账片票房占据整个电影市场32%的份额。2016年进口分账片单片平均产出3.74亿元,高出其他影片5倍以上。 

    

业内称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为好莱坞年,5月以后有《银河护卫队2》《加勒比海盗5》《变形金刚5》《神奇女侠》《蜘蛛侠》《神偷奶爸3》《正义联盟》《雷神3》《星球大战8》等一些重磅IP电影续集陆续登场。其中,《加勒比海盗5》在上映12天时,就成为今年第6部破10亿的进口片,但同期上映的4部国产新片表现则不尽如人意,票房集体哑火。

    

华夏时报》电影营销中心总经理庞福华认为,近两年电影票房越来越向内容制作高质量影片上倾斜。截至今年5月,国内电影市场上已经有9部影片票房突破了10亿元,其中3部是国产片,6部是进口片,造成电影广告市场也在往大制作影片档期倾斜,可以看到随着每一部好片子的上映,电影广告都会出现一个增幅,其中进口片贴片广告占了很大比重。

    

以收获了26亿多票房的《速8》为例,上映后贴片广告量巨增,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的广告不到十条,《速8》在有的影院贴片广告能达到二三十条,充分说明了电影内容对广告主的吸引力巨大,贴片广告回归到它的本质,内容决定了流量。

    

优质的影片内容能够吸引大量的广告客户,吸引优质的消费受众,同样企业也希望能以优质的内容去吸引消费者。“我们主张让电影广告回归到影片价值本身上,强调对于客户每一笔投放的精准预测和最后到达效果的实现。” 庞福华表示过去影城广告的售卖模式是户外广告售卖思维的延伸,强调的是地理位置和稀缺性。但随着中国近两年影城建设越来越密集,上映影片数量越来越多。这种模式,显然无法让广告主的广告价值得到最佳释放。《华夏时报》用互联网思维,广告投放同投放内容、影片票房、影院数量质量结合,预估出消费者的接触情况,投放后再做效果组合,实现了广告投放的可测量化。


影响未来电影市场趋势

    

截至2017 年上半年,国内总银幕数已接近4.5 万张,用于广告开发的数量占比约60%,目前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据艺恩网预测,电影广告市场2020年行业收入规模有望达到200亿。未来市场将更加向贴片广告倾斜。

    

业内人士认为,进口分账大片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票房的一个保证,过去进口片市场有季节性因素,为国产片保护月让路,现在季节性因素越来越淡化,基本上每周都有进口片入场,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保证力量。广告主对于进口影片贴片广告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无论是营销、品牌塑造,还是到达率,贴片广告效果都比映前广告更为精准。

   

“电影广告市场未来可能回归到最初的贴片广告经营模式。”庞福华认为。因为影院数量增多后,电影广告出现了包厅包月模式,但是后者无法精选影片,导致了一些广告主购买的广告投放到了票房很低的影片。他认为,今后不同质量影片票房差距会越来越大,贴片广告更加向高票房影片倾斜。反过来,贴片广告市场的增长,给电影出品方带来投入收益增加,从而推动电影行业向精良内容制作发展,带来电影市场良性发展。


華夏時報 —思想创造价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华夏时报 @水皮

  ▶网站 | http://www.chinatim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