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学德
|
配图:来源于网络
感谢授权今日佳音发布
微信公众号|范学德(ID:fanxuede2016)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黑暗、伤害、恐惧,主耶稣说的那句“你们放心,不要怕,是我”都是极大的安慰。不要害怕,因为耶稣和我们在一起。就像奥古斯丁说的那样,在耶稣脚下,一切人生险阻终将化为坦途。
▲赞美诗《不要怕,只要信》
那是2013年深秋,有一天早上,我躺在沙发上打越洋电话,说着说着,那边的弟兄说:“下周我要带领小组查《马可福音》。”我问:“是哪一章?“他说:“第6章,‘耶稣在海上行走’的故事。”我说:“太巧了,这个主日我正好要讲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最美的就是耶稣对门徒们讲的那句话:‘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可6:45—56)这也是对今天的我们讲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生风浪,都不要害怕,因为耶稣和我们在一起。就像奥古斯丁说的那样,在耶稣脚下,一切人生险阻终将化为坦途。”
我们俩先讨论了一个问题,我们怕什么呢?
怕,好像是与生俱来,它是人的生存结构的一部分。海德格尔有一个公式:“在——世界——中”,而“在——世界——中”就是在恐惧中,因为世界在威胁着我们,从内在的世界到外在的。
彼得那一天怕的就是外在的自然世界——海,一个大波浪就可以吞灭他。他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太14:26—32)
自然,与人为友,也与人为敌,这是明摆着的。
社会也在与我们为敌。保罗曾经自述:“我比他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林后11:23—26)保罗说的事情,大都属于社会这个体系。
罗斯福提出“免于恐惧的自由”,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压迫所带来的恐惧。
我们说到了自己,我们最大的惧怕大概怕的还是自己。而自我最令人恐惧的就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罪,它纠缠着我们,并将一直纠缠我们到死为止。
我告诉那位弟兄,不止是我们怕,就连路德也怕的要死。他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曾经习惯性地以禁食,不睡,祷告,念弥撒和其他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以至于我加给自己身体的是我无法承受的,但是,我心里依然充满了恐惧,无法确信自己已经得救,在圣洁,贫穷和顺服这些外表的遮掩之下,我持续不断地不信,怀疑,惧怕,仇恨及亵渎上帝。我的义是一个污水坑。”(《加拉太书·注释》第29页)
路德又说:“‘你当爱人如己’这条戒命,听起来简单又容易”,“请给我找一个能完美地教导、学习和遵行这戒命的人来看看。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听从、推动和实践这条戒命。” (第194页)
“只要一个人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不能凭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除掉罪,因这个世界注定是邪恶的。”(第14页)
分析了一阵子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不怕。
我们如何能够战胜恐惧呢?答案就在于耶稣的这句话: “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和合本》)这话是耶稣对门徒说的,也是对我们说的。对于这句话,《中文标准译本》翻译为:“鼓起勇气吧!是我,不要怕!” “放心”与“鼓起勇气”是同一个意思。
而 “是我”这个词,英文都翻译为”It is I ” 大写的“I”,等同于旧约中的“上帝自我启示的公式。”它和《出埃及记》第3章14节( “我是自有永有的”)、或《以赛亚》第43章第10节(“我就是耶和华”)中的“我”是同一个词。
我们两人仔细地查考经文时都注意到了一点,就是耶稣关心的主要不是去分析门徒们为什么会害怕,而是如何能够除去他们的恐惧。耶稣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表明自己的身份——神的儿子。门徒最终意识到的也正是这一点:“你真是神的儿子。“(太14:33)
神的儿子爱我们。这就是免于恐惧的根基和保证
诺威治的茱莉安指出:“有些人相信上帝有完全的能力,凡事都能够做;也有完全的智慧,凡事皆可能做;但是,说他有完全的爱,凡事都会做——在这方面我们就不是那么相信。依我所见,这样的无知是爱上帝之人的最大拦阻。”
我自己查经是曾看到奥古斯丁一段话,非常精彩,我念给弟兄:“耶稣为何被钉十字架?因为你需要他那块谦卑的木头。你因骄傲而自我膨胀,已被弃绝,远离了家乡。道路已经被这世界的浪涛冲毁了;除非这块木头带着你,否则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家乡。忘恩负义的人哪,他为着你能重返家乡而来,你倒要嘲笑他吗?他自己成为这条道路,穿越大海;他行在海面,为的是向你显明大海之上有一条道路。然而你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行在海上,你当载在船上,载在那木头上。”(同上)
弟兄说,太精彩了!
我说,奥古斯丁下面这句更精彩,耶稣“他踏浪而来,在他脚下,一切人生风险终会化为坦途。信徒们——为何疑惧?”(同上)
行动吧。《约翰福音》用一句话描述了门徒对主的话的反应:“门徒就喜欢接耶稣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约6:21)吕振中的翻译更美:”他们就欢欢喜喜地接他上船。“(吕本)”喜欢“一词《思高本》译为”欣然“,《新汉语译本》翻译为”乐意“,《中文标准译本》翻译为:”愿意“。
自愿地、欢欢喜喜地把耶稣接到我们的生命小船上,那就可以止息一切风浪,去到上帝要我们所去的地方。
普鲁顿丢曾经写诗赞美主:我的多话的舌头,/ 把我从寂静的天国一下子 / 带到不可知的的危险和黑暗之中……我是一个罪人/ 数算不清的罪 ,把我毁灭在汹涌翻腾的大海中……我对航海一无所知,/ 要将我毁灭轻而易举 / 除非你,大能的基督啊,伸出你的手,/ 施与我神圣的救援。(《古代基督信仰注释丛书·马可福音卷》,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