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木聊房
一个专业还原事实真相的房产老司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子木聊房

都在说新一线城市,这榜单到底有多不靠谱!

子木聊房  · 公众号  ·  · 2018-05-03 20:18

正文


文丨子木


1

炒作的榜单


章取义 ,是媒体炒作热点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个还是在我大学时候蹭清华校友课上学到的。


因为媒体需要噱头和流量,老百姓贫瘠的生活需要润色和发泄,双方一拍即合,那么新闻热点就诞生了。


但是七十岁高龄的老教授最后使出浑身解数在黑板上敲出了两个字,这两个字足以影响我一生,那就是「 求真 」!


前段时间,一份关于「2018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的榜单把朋友圈刷了个透。 最热闹的莫过于媒体们的过分解读和老百姓对于这份榜单的争执。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


什么?北京竟然被上海反超了!


杭州这么好,为什么永远赶不上成都?


我的家乡竟然排名这么靠后?


甚至还有粉丝在房产研习社里问我,要不要用根据这份榜单去选择投资买房的城市。 子木很负责地告诉你,这份榜单对于「实际」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首先说一下大家对这份榜单的误解。


其实,「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里最关键的词是「商业魅力」而不是「综合实力」。


首先说商业。商业不同于产业,是产业中三级产业服务业中的一个分支,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子集和总集的关系。


商业发达并不代表整体经济实力强。 例如香港的商业非常发达,但是产业能打得过深圳吗?发展潜力大家心里都清楚谁更胜一筹吧。


而魅力更有意思。「魅力」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有人喜欢青山绿水清静幽雅,有人喜欢现代都市热闹繁华,所以前者认为昆明、海南是富有魅力的,而后者认为是北京和上海。


这和谈恋爱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谁更有魅力靠感觉。 所以,魅力是感性的。


那么, 「感性的非代表性指标排行」就成了这份榜单的核心意义 ,所以你拿它用来投资买房作参考是不是一厢情愿?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中也有一千个这样的排名。对于大部分人讲,肯定会把对自己有利的城市放在第一名。


其实这份榜单不仅被很多媒体解读成了「2018年城市综合力排行榜」,它本身在商业魅力上也是失真的。 这就是我下面讲的第二点,不遵守「客观公正,科学权威」的理念,还叫什么榜单?


2

感性的榜单


曾经一个做榜单的朋友对我说:“ 动态的数据是排行榜的生命力 ”。


事实就是如此,如果福布斯财富榜上,每年都是比尔盖茨,就失去了观赏价值。所以今年你会看到全球富豪是亚马逊的贝索斯,明年可能就是股神巴菲特,后年也许是谷歌的斯密特。


这份榜单也是动态的, 不同于福布斯榜之处在于人家是真实的而这个是“感性”的。


这个榜单做了五年了,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提出了「新一线」概念,给了二线城市进入一线城市的机会。


但是简单对比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一期榜单中,成都一直处于新一线排名中的第一位,铁打不动。


这个很奇怪,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判断,虽然近一两年内地二线城市是崛起了,成都潜力很大,但是也不至于之前连续五年都位居霸主之位,况且现在和杭州也有一定的差距。


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如下图所示。


 


查一下就知道, 这个榜单是第一财经旗下单独的一个新闻项目 ,实际上是由一家名为“上海经闻传播有限公司”的企业在运作,这个企业注册在上海,但事实上又是位于成都的“每日经济新闻”全资控股,“每日经济新闻”又 被成都第一大强势媒体“成都商报”以及控股“成都商报”的博瑞传播控股


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懂其中的道理吧。


当然,对于中国大部分「给钱就排名」的利益捆绑体系来讲,榜单的失真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这不是最过分的。过分的是,榜单制作方今年把北京上海的位置进行了对调,这也是今年这份榜单的炒作之处。


因为北上广深常年稳居正一线,其位置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撼动的。而现在深圳超越广州已经是各项指标呈现出来的事实,但是也不可能和北京、上海较劲,毕竟有经济体量、城市定位和文化历史摆在那里。


所以他们只能在北京和上海身上做文章。「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政治中心被金融中心抢了风头,那你还不来关注吗?


当然自古以来,一二三四线城市划分是没有任何标准的,起源于房地产开发商的选址。


后来因为房地产行业火热,北上广深的房价遥遥领先,再加上城市定位和人口数量最多,大家对四个一线城市的概念变得根深蒂固。


而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划分来讲就更加诡异了。如果按照国家对城市的行政划分来讲,省会城市是一定强于地级城市的。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讲,东部的地级城市的经济实力大都超过西部省会城市。


东部的很多县级城市房价也超过西部省会的房价。城市群中紧挨核心城市的三线城市的房价也有超过二线城市的。例如廊坊的二手房均价远超于西安,嘉兴远超于长沙。


所以总的来说,之前对于中国整个城市的「线级划分」是模糊的,没有任何标准可言。


而这份榜单还有很多疑点。例如,


为什么新一线城市是15个,而不是5个,10个,20个?


佛山和东莞同是明星卫星城,差距无几,为何一个是新一线,一个被分到了二线城市?


最后一名是无锡,打分为47.79,为什么第16名的昆明排到了二线城市?中间靠什么作为界定标准?


新一线城市中,单GDP就高了一倍的青岛竟然弱于沈阳?


问题太多,实在是吐槽不完。


这份榜单的精妙之处在于炒作新一线概念,而大家又对新一线城市比较关注。那么未来究竟哪些城市可以真正成为“一线城市”呢?


3

中国到底该有几个一线城市?


之前讲过,中国还需要20年城市化率才能达到70%。意味着在这20年,人口将会持一种高速流动的状态。县城往城市流动,小城市往大城市流动,非中心城市往中心城市流动。


但是目前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已经超负荷运载开始疏解人群,所以未来必然会出现比肩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


但是确定的是,中国一定不会出现像这个榜单里提到的新旧总共19个“一线城市”的格局。


一线城市一定是在全国具备超强竞争力的城市,他们一般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城市定位之最,具有全国影响力乃至世界影响力


2.产业实力突出,创富能力超强


3. 有很好的区位优势


4.人口基数大,净流入人口较多,而且流入的外来人口占绝对比例


5. 能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其实从之前的形式来看,国家已经在城市群发展和定位中心城市上下了功夫,也是为了培育新一代一线城市。


 


根据目前已有的城市群发展可以确定以下几个核心城市。例如, 北京带动的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杭州带动的长三角城市群,深圳、广州带动的珠三角城市群,成都、重庆带动的川渝城市群,武汉、郑州带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西安带动的关中城市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