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  ·  “85后”刘博,获任副市长 ·  2 天前  
人民网  ·  祝贺!王楚钦夺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北京从来没说过要留下你,何苦自作多情?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16 21:12

正文

在这里彷徨

在这里哭泣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文娱后台(ID: vistawenyu)


从前有一个佟大为,名校建筑系毕业,北京土著。


毕业当天,同学因为没拿到学位,父亲做股票又赔了钱,自觉未来无望,直接跳楼自杀了。


自命不凡的佟大为肯定没这么悲观,他应聘去了一家中法合资的贸易公司,结果刚入职就被通知要先去非洲驻守。


眼看要被现实扇一巴掌的关键档口,他的主角buff适时闪耀出圣洁的光芒,天降富爸,这才开始了他有房有车有工作的幸福生活。



buff开到底的效果是,这厮有两个爸爸两个女朋友。一个爸爸给提供钱和事业,一个爸爸给提供人生哲理。一个女朋友掏心掏肺给他爱情



一个女朋友倾家荡产支持他事(zuo)业(yao)。



就这样,他还是几经沉浮最后落得了个一无所有。



这个故事还有个平行版,不变的是佟大为和马伊琍,一个建筑业一个金融业。


这回编剧收敛了点,没有富爸,只是恰好夫妻俩都有几个能在一线城市开商场做房地产的"一般"朋友。



一切都按照预期顺顺利利的发展,两人到中年工作都升到中层,房子买了孩子生了。



但没根基的人啊,注定是这大城市里抗风险能力最差的一群人。夫妻双方有一个人意外失业了,家庭生活马上失衡,连带着谁挣钱,谁照顾孩子,谁还房贷,谁在家里更有话语权都成了问题,鸡飞狗跳又够吵他个30集。



但马伊琍的生活对海清来说已经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了。


她和老公都是复旦毕业,一个外企白领一个国企设计师,外人看来也是精英阶层了,但房子只能租那种地板踩起来嘎吱嘎吱响的,生了孩子只能交回老家给父母带,变成新时代的“留守儿童”,这是现实。



海清当然最后还是实现了她跃升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有事业的中产阶级的梦想,代价是亲手把姿色不错的妹妹推进老干部的怀抱,最后自己踩着她上了岸,还不忘回过头来训妹妹怎么能这么没脸没皮。



受虐的海清当然也有学精的时候,知道想在一线城市混,外地老公哪怕清北毕业也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回她嫁了一个北京土著,又机灵又能挣钱,还有土豪发小,有学区房,又怎么样呢?



孩子能靠学区上得了重点中学,不代表他的智商就能上得了父母当年毕业的那所大学,一代人的积累不够保证两代人跻身中产,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分分钟被甩出局了。



电视剧里能演的是,他们从物质上从情感上都拼尽全力供养孩子出国,然后屏幕一黑,大结局三个字出来,故事到此为止。


但电视剧没法演的是,如今海龟回国也早已经不怎么值钱了,财务上被掏空的两口子只能把女儿托举到这儿,回来还不是得从国贸白领开始慢慢熬?


一向最敢夸张最敢浪漫的电视剧,好像也没敢演过一个从十八线城市考上清华北大,没有天降贵人,只靠自身奋斗就留在北京安安稳稳过两代人都能享受中产生活的故事。


最近被关于北京的文章刷屏,一篇是知乎上关于“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作力和生活品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前排答主大部分是清华北大毕业,进了研究所或者医院,学术上能在国际会议谈笑风生,但回望生活是在出租屋里没法给孩子解决重点中学名额的“窘迫”。


一篇是北京土著写的《为最近的北京感到悲哀》,讲述作者眼睁睁看着很多优秀的朋友因为房价、孩子教育等问题离开北京,觉得北京已经不能再给年轻人提供梦想。


但后台君想说的是,


北京从来就不是一个靠一代人的努力就能留下来的城市,又何苦在选择离开的时候转身骂娘控诉自己被骗了?


的确,70后曾经有一代人靠努力考上名牌大学,最后就留在了一线城市,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实现阶级大跨越。


但这代人做对的不只是努力学习,更有决定性的是他们赶上了时代百废待兴的风口,他们才是特例。


而这一代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和如今知识分子们看不起的靠“倒房”跻身富人阶层的人,本质上都是被时代推上浪潮尖端的人,又何苦因为自己读过书努力过,别人只是“投机”,就五十步笑百步呢?


后来者以70后这代人为参考,自觉考上清华北大成为行业精英就该瞬间跻身北上广中产,显然是误会了社会本该有的样子。


后来互联网还创造过一个风口,这几年也刮过去了。下一个风口在哪儿?没人知道,所以抱怨的人就站出来了。


我并非是要为北京的魔幻找合理性。北京的房价离谱吗?真的很离谱。


但挡在这些出来抱怨的清北毕业生面前的根本不是房价而是户口。户口年轻时看起来也没什么用,最有用的是在孩子上学的时候。


大部分外地清北毕业生只靠自己或者夫妻俩共同奋斗,一定是能在北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的——租得起不错的房,消费得起娱乐。但如果没有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的能力,又买不起天价学区房,教育这一步就跨不过去。


而下一代在哪儿接受教育,才意味着你的阶层真正稳固流动到了什么级别。


不少人是到这个时候惊觉自己并没有成为自己以为的那个阶层,所以无奈选择远走。


我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觉得这些人是loser活该被北京筛出去。相反身在北京扑腾的我更知道,他们明明都是成功者,是胜利者。


他们离开北京,可以去成都的互联网公司当中高层,可以到南京最好的高校里去当研究员当教授,这不已经是到北京读书得到的回报了吗?在二线城市当高级中产,这不已经是阶层流动了吗?


真正的“loser”,没有时间在知乎发帖,没有话语权写出朋友圈爆文,他们在忙着送外卖,在写字楼里加班到深夜,在24小时的肯德基麦当劳里刷着职业技能考试的题。


他们肯定更不可能在北京留下来,但他们也许比那些抱怨的人更知道北京能带给自己什么。


在北京积累到的视野、做人做事的能力、永远要学习新东西的心态,都是你离开的时候这座城市给你的收获。


现实魔幻,想明白来北京要承受什么,自己又想得到什么。一劳永逸挤上台阶就能当人生赢家的时代过去了,我们这代人可能必须一辈子都在折腾都在奋斗,这不是北京造成的,也不是离开北京就能解决的。


跟风抱怨无用,埋头努力是正经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揭秘中国充气娃娃工厂:每个卖到上万元的“爱人”是如何制作的?



点击图片阅读 | 刘涛的血汗钱


点击图片阅读 | 中国女人得的不是公主病,而是圣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