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之巅,
一白发长须老者道:“敢问列位英雄,都是为谁断臂?”
武松抚刀:“歙州方腊。”
独臂神尼垂泪:“明君崇祯。”
杨过黯然回首:“义妹郭芙。”
老者叹气:“国仇家恨,各有一番伤心。”
又见数女子亦独臂旁立,不禁大奇,询之。
一女子掩面道:“杭州马云。”
一女子轻叹曰:“宿迁强东。”
老者更奇,素闻马云强东为人甚贤,强东尤有怜香之名,竟下得如此狠手?
再问,究竟为何种兵器所伤?
众女一曰“蚂蚁花呗”,一曰“京东白条”。
老者细观其伤口,规则齐整,不禁叹道:“吾老矣!否则必当见识见识这般上古神兵!”
2015 年的“双十一”,马云和刘强东都祭出了新型金融武器,阿里系的“蚂蚁花呗”和京东门的“京东白条”大放异彩。淘宝全网共46700 万笔交易中,使用“蚂蚁花呗”付款的达到6048 万笔,占总交易数的13% ;京东商城3200 万笔交易中,共有1280 万笔交易使用“京东白条”,占总交易数的40% !
这两款居家必备的“剁手良器”究竟是什么?
下面我们以“蚂蚁花呗”为例。“蚂蚁花呗”作为蚂蚁金服旗下配备消费额度的支付服务,主要是针对买家的提前购买行为,也就是说马云每个月都以一定的额度借钱给消费者消费,到期还款。如果逾期不还,就以万分之三的利率收取利息。
“咦,这不是信用卡吗?”
聪明的你可能会惊呼。答案正确!其实太阳底下哪里有什么新鲜的事情,所有的金融创新抑或是填补现行体制的不足,抑或是在与现行体制的摩擦和博弈中不断衍生出来的。不管“蚂蚁花呗”还是“京东白条”,实质上就是传统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卡”。两位和你同样聪明的科技大佬,利用其庞大的电商数据优势,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最困难的信用评价,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帜下,开始了“放贷”的金融活动。
如果将金融体系的功能简化,无非就是一系列的借贷行为。
现在阿里也罢,京东也罢,“贷”这一环有了,那么“借”呢?换句话说,马云和刘强东贷给我们的钱究竟从何而来?对于不能揽储的企业机构来说,资金无非是两个来源:自有资金(
包括股本金、企业利润等
)或者融资。其中融资无非是间接融资(
从银行贷款
)和直接融资(
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向投资者筹资
)。对于阿里小贷和京东金融来讲,自有资本的限制不太可能有如此大的规模,而银行间接融资看上去也成本太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终极武器,能让马云和刘强东帮“剁手党”们买买买呢? 正确的答案就是近来金融圈里最炫酷时髦的词语——
“资产证券化”
。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百度上说,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资产池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起人通过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 ,简称SPV )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看似高深莫测?其实资产证券化没那么复杂。我们仍然以“蚂蚁花呗”为例,一个人开通了“蚂蚁花呗”后,一般可以获得500~5000 元的额度进行消费。而这些资金,均来自阿里旗下的阿里小贷。略懂会计学基础知识的小伙伴们马上就能明白,剁手党的每笔消费,其对应的都是阿里小贷资产负债表左侧的一笔信用贷款(
资产
)。如果阿里小贷只是让这些贷款静静地躺在自家资产负债表的左端(
资产
),那么它就需要不断融资,扩大资产负债表右侧的(
数字权益或者负债
),以支持这些信用贷款(
资产负债表是要配平的!
)。
由于剁手党(
债务人
)的小额消费贷款在未来有着较为稳定的现金流收入(
剁手党被要求在确认收货后的下个月10 号之前完成还款
),阿里小贷(
发起人
)可以将这些预期能产生稳定现金流收入的贷款资产转移给SPV 所设置的专项账户。比如马云就选择了中金(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作为这个项目的SPV 。然后SPV 负责将这些消费贷款资产统一放入一个资金池中,通过对资产池的现金流进行重组、分割和信用增级,从而以此为基础发行一系列具有不同收益和风险特征的有价证券。
这么一来,
小额消费贷款资产变身具有流通性的证券。
证券在市场上出售后,阿里小贷也获得了新的资金,可以再用于放贷。也就是说,阿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完成了直接融资。一边融资,一边贷款,谁都不用再担心马云的放贷能力了。(
刘强东的“京东白条”与“蚂蚁花呗”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京东白条产品曾经以5.1% 的利率发行了6 个亿,市场反响热烈,认购者云集,那正是“资产证券化”的大作。
)
由此看来,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都只不过是将这些小微贷款打成包(
资产池
),再进行标准化处理,做成证券,卖给了投资者而已——这么说来,资产证券化就是企业的直接融资。那么,聪明的你又要问了:
“资产证券化”和我们常常听到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资产证券化是基于“资产”的融资模式。
由于资产的价值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确定,所以基于资产的现金流也就比较稳定。而传统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不仅受到融资企业整体信用、表现和发展能力的限制,而且还会使资产负债表扩张,进而可能导致资金周转率和资产回报率的下降。
其次,资产证券化发行的是结构化的债券。
它的发行流程涉及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风险隔离的主要目的在于隔离资产出售人和被出售资产之间的权利关系,使得发行人可以突破发起人的信用和融资条件限制,以高于发行人的信用评级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而信用增级用以提升证券的信用质量和现金流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有读者可能会继续追问,
既然马云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债券,可是据我们所知债券是中长期的证券啊,而剁手党们的信用贷款却是短期的。
比如说“蚂蚁花呗”要求消费者在确认收货后的下个月10 号之前还款,而“京东白条”的使用者可以选择自消费日起的30 日之内还款(
或者分为3、6、12 、24 期付款,但需要收取0.5% 的服务费
)。现在问题就来了,短期的贷款资产怎么支持一个中期或长期证券的发行呢?要是将这些小微贷款发行短期证券,那么操作会过于频繁,成本也会很高,从而失去了证券化的意义。用金融学术语来说,就是
马云要怎么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呢?
马云告诉你:没关系!我们可以
用循环购买来拉长短期信贷资产池的期限
。首先,发起人(
阿里小贷
)循环提交自己的小额信贷资产,由SPV 来做购买方,形成资产端的循环购买。通俗地讲,就是使用原来的信贷资产的现金流来购买新的信贷资产。这意味着项目载体中的基础资产池处于非封闭状态,好比一池活水,水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