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 文丨杭茶
9月4日,2400多万粉丝的抖音博主“
东北雨姐
”因“造假塌房”突然登上热搜。
事情起因是她于当日发布的一条稻田蟹视频被质疑摆拍。
部分网友自称当地养殖稻田蟹村民,在其评论区晒出诸多细节证据,如 “正宗的盘锦稻田蟹没这么大”、“都是晚上抓,没有白天抓的”、“稻田蟹没那么白净”等,证明东北雨姐所抓的稻田蟹是提前安排好的,存在摆拍造假。
对此,东北雨姐在评论区回复称,这个段子是受到了官方邀请拍摄,目的是为盘锦的稻田蟹做宣传,由于活动时间指定以及夜晚拍摄不便,才造成大家的误解。
目前,网红东北雨姐已经将该视频下架。
9月7日,东北雨姐在直播中再次回应相关质疑。
她解释称,这一视频的拍摄系收到了官方丰收节的活动邀请,并称上述活动有时间期限,必须要在9月3日发出这个段子。
“我是(8月)25号去拍的,拍摄场地都是人家给提供的,但是我说白天也抓不着螃蟹,晚上才能往岸边爬。”
东北雨姐还承认盘锦河蟹是放到稻田里的,但自己没在平台
橱窗
上挂过螃蟹,不是为了卖螃蟹,是为了宣传家乡。
但正如极目新闻评论称,哪怕是官方邀请为了推广盘锦稻田蟹,同样应该实事求是,不该有不实的画面。“受官方邀请宣传盘锦稻田蟹,出现在视频画面里的螃蟹被指不是正宗的盘锦稻田蟹,这到底是来做正面宣传的,还是来砸场子的?”
01
网红之道
真诚就是必杀技
网红经济发展十几年,爆火之路千奇百怪,但有一个路径屡试不爽,正是真实感。
实际上,东北雨姐在大多视频结尾时的总结时有一句口头禅,“农村就这生活,简简单单……”,很显然这句台词是想传达出一种真实记录生活的感觉,也难怪这次摆拍在没有注明的情况下会受到众多质疑了。
如此看来,将网红段子当纪录片在看的观众不在少数。
观众相信短视频网红记录的生活是原生态的,不相信存在剧本的根本原因在于短视频平台的呈现方式和观众对“真实性”的心理期待。
短视频通常以第一人称视角、日常生活场景和即兴对话为主,这些元素都易使人感到内容的真实性和即时性,好像是网红们随手捕捉的生活片段,而非精心策划的内容。
活跃在短视频中的人物往往展现出自然的一面,包括语言和行为,这种表现方式使观众感觉自己是在看一个人真实的一天,而不是一个制作出来的节目。
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真假难辨,现代观众愈发倾向于寻找真实、未经雕饰的内容,他们喜欢看到其他人的“真实生活”,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这种心理预设使得他们更容易相信网红展现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预先编排的剧本。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3月,抖音便出台相关公告,要求“演绎”摆拍需显著标注,“对未注明‘
演
绎
’标识,又刻意利用虚假摆拍获取流量进行不当营销的账号,将从严处罚。”
02
直播带货和视频创作
之间的度,需要慎重把握
当观众发现这些所谓的“真实生活”其实是预先策划好的,甚至某些细节与现实严重不符时,他们会感到被欺骗。这种发现打破了他们对网红诚实和真实性的信任,导致幻灭和不满。
正如东北雨姐的例子,当网友揭露出稻田蟹视频中的多处不真实之处后,就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因为这破坏了观众对她内容真实性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网红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看似平等的互动基础上。观众通常认为他们能通过评论和分享直接与网红交流,这种互动给予了一种错觉,即网红与观众是朋友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对内容真实性的期望。
如果这种信任被证明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时,观众的反应通常是强烈的不满和失望。这解释了为什么一旦网红被发现使用剧本或进行摆拍,他们的公众形象和受欢迎程度会迅速下降。为了维护观众的信任,网红和内容创作者需要在保持内容吸引力和确保其真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飞瓜数据显示,东北雨姐的粉丝构成中,Z世代、小镇青年、新锐白领、资深中产等几类人群占到了绝大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位聚焦农村生活的三农博主更多是被年轻人和都市人捧红的。
雨姐透过视频表露出来的生命力和真实感促成了观众对其的信任,最终转化为她直播带货的基本盘。
正如所有短视频博主一样,东北雨姐也是用视频建立与观众的联系,用直播带货来实现她的影响力变现。
飞瓜数据显示,过去三个月里她总共直播了14场,累计带货销售额为5000-7500万。雨姐带货产品以食品饮料和生鲜产品为主,直播场均观看人次超300余万。
造假风波后,雨姐在昨天开了两场直播带货,累计直播销售额约1000-1500万。7日傍晚,东北雨姐的直播间更一度位居带货总榜第一名,展现出了极强的品牌效应,不过也却如雨姐自己所言,带货小黄车里并没有稻田蟹的产品。
拥有2400多万粉丝的东北雨姐,肯定不会因为一次质疑而元气大伤,但没有什么信任是消耗不完的。希望这次小小的风波能获得她团队的重视,让她的网红之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