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这个行当,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
自从数千年前地球上诞生了人类文明,人们之间开始用剩余产品进行交易,金融也就随之诞生。
公元前
3200-3100
年左右两河流域的石碑上,记录着交易账目以及贷款赊账的信息,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金融账簿。
人类最早的文字与数学符号,从这些账簿中诞生。
先有金融,再有文字和抽象的数学思维,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石碑
(图中实物藏于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从诞生之日起,金融就带有双面性。
它既可以成为助事业远航的东风,财富增长的引擎,也可以成为敲骨吸髓的吸血鬼,为虎作伥的帮凶。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下,由于资源约束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资源的争夺,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里的婆媳冲突,单位里的升职加薪,孩子的学区房,北京上海的户口,大到国际间的合纵连横,国家兴衰,霸权更替,都是资源争夺的不同表现。
金融战争
从本质上说,金融就是为个体间彼此财富掠夺而生。如果说得更加赤裸裸一点,想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有如下几种方法:
首先,杀人越货,这是最下等的方法;其次,建立各种不同的不平等契约,从奴隶制到雇佣制等等;最后,就是利用金融手段,这是最隐蔽也是最巧妙的方法。
另一方面,金融也可以实现生产关系优化、资源再分配、优化资源的时空效率以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从而为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
1602
年诞生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开股份制公司的先河,利用金融杠杆募集资金为实业所用,可以获得以往难以想象社会资源调动能力,金融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中难以舍弃的工具。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大楼现状
(现为阿姆斯特丹大学宿舍)
与金融行为直接相联系的就是“分蛋糕”过程,而是否对“把蛋糕做大”有帮助,甚至是不是有负面作用,这个就见仁见智,因时因势而异了。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已经逐渐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每一个人生活中,成为社会正常运转的血液。在金融的助推下,现代社会获得了空前的财富制造能力,我们获得了古人难以想象的物质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之所以现代社会不像古代社会那样动辄战争流血,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大家通过金融工具实现了过去只有拔刀动武才能实现的目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任何金融经济行为,从广义而言都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金融战争,期货、股票、房地产等金融投资工具,都是个人可以下场参与搏杀的货币战场。国家是多个体权利义务的集合体,国家或国家联盟之间的货币战争,不过是目前货币战争的最大级别而已,就与
K
线的最大级别类似。
玩政治,搞权力的游戏,本质上还是为了其背后资源的争夺。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由资源稀缺性而引发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资源掠夺行为,是政治斗争的激化也延伸。当人类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后,除了铁与血的热战,货币化的资源掠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作为战争爆发的先导,也在热战进行的同时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在战争结束后长期存在,有时甚至起到逆转战局的关键作用。
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必然是一部金融史,更是一部银行史。
这部银行史有两大分支。
在东方孕育了中央银行的源流。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投放,货币政策的使用,物价的平抑与物资调动,是东方金融史的主旋律。
长安未央宫
(西汉时期的国家经济工作会议——“盐铁会议”的发生地)
在西方则诞生了私人银行。国际贸易的金融活动,商业票据,金融投资、股票、期货、保险等等,都可以在西方金融史中找到源头。
位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欧洲最具传奇色彩的金融家族的居所
这两支源流交汇融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金融体系。
人类金融史,也是一部人类与金融危机斗争的历史。
金融危机并不是近代的新兴事物,而是伴随人类文明出现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顽疾;换个角度看,也是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驱动力。
华夏民族,是一个生产立足的民族,也是地球上与金融危机打交道最多的民族。华夏文明,就是在与金融危机斗争中诞生的文明。
正所谓“多难兴邦”,早在黄帝的时代,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集团由于货币供应的长期短缺,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只能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矛盾。而发展经济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面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的“惨淡人生”。因此,华夏文明的政治思想和金融制度都十分早熟。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
早熟到什么程度呢?
早在伊尹姜子牙的时代,中国的战略家们已经知道利用经济战来削弱对手,增强自身实力,到春秋战国的时代,经济金融的图景已经和当今世界大同小异。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会上宣布了各盟国互助、集体防御以及自由贸易的方针,标志着齐国霸权的建立。这就相当于美国主导的“北约”和“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在齐国的要求下,各国制订了旨在促进自由贸易的春秋版的“关贸总协定”(
WTO
前身)。在自由贸易的大旗之下,掌握了生产优势的齐国也就如同后世的美利坚那样,商品大潮横扫各国,齐国也就从中赚到了巨额利润。
位于河南民权县的葵丘会盟旧址
美国前国务卿、犹太人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
,
谁就掌握了世界。” 其实这句话就是货币战争的全部奥义。只要把其中的石油换成食盐,两千多年前的齐国就践行过这句话。
当大一统帝国出现后,中国人的经济和金融触角开始延伸到全世界。
汉武帝遇到的头号经济问题是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农产品卖不上价,手工业者挣不到钱,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为击败大敌匈奴,汉武帝千方百计地开辟财源,建立通达全国的贸易网络,四处探索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商路,不仅派张骞开启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派遣船只出海,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一带一路”的起源。
位于西安汉城湖公园的汉武帝塑像
在汉朝和罗马并立的时代,薄薄的丝绸成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经济利刃”,插在罗马的血管上,源源不绝地抽取罗马的血液。
在一带一路贸易中,罗马作为净逆差国,货币不断流出境外,加剧了罗马境内的通缩。通货紧缩的背景之下,钱在自动增值,因此罗马富豪们在积累了较多金银之后,又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会产生窖藏的冲动——也就是把金银币装在罐子里埋到地下,留待日后取用。在罗马帝国,这种风气是如此的普遍,导致大量货币退出流通,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使大家窖藏货币,形成恶性循环。
通缩使得货币相对于实物商品更加“值钱”,利好金融业的发展,使得罗马帝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萎缩的同时,金融业畸形繁荣。这也是一个具有正反馈不断强化的循环过程。罗马就这样掉入无法逃脱的通缩魔咒,最终走向崩溃。
古罗马遗址
汉朝开启的“一带一路”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而且无意之间点燃了持续两千年的货币战争的烽火,深刻地塑造了整个世界。正是通过这场货币战,在不知不觉中掘出埋葬罗马帝国的金融坟墓,并使得欧洲长期无法统一,也奠定了华夏繁荣昌盛,长期统一的经济基因。
罗马帝国分裂以及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其继承者东罗马帝国与波斯的战争还在持续。从公元六世纪下半叶开始,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与安息帝国的继任者萨珊帝国之间的战争又变得激烈起来。
究其原因,东方世界从长期的乱世中逐渐恢复过来,生产力不断提升,“一带一路”贸易的利益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萨珊和东罗马都想干掉对方,独占“一带一路”西段的控制权。
波斯与东罗马本来是为了贸易主导权开战,但是连绵不断的战争,阻塞了“一带一路”中波斯湾
-
红海
-
尼罗河这一段的商路。进行跨国贸易的商人们只好绕道阿拉伯半岛的陆路,使得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商业城市麦加兴盛起来。原本在沙漠里数骆驼的阿拉伯人,成了这场战争的最大获益者。从事商业的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创造了伊斯兰教,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团结起来。
麦加大清真寺
如果说东方世界注重生产,西方世界注重金融,伊斯兰教世界则是注重贸易。穆罕默德出身商人家庭,他所制定的宗教也是商人的宗教。穆罕默德赋予商业行为以神圣性,并将商人的地位拔高到极高的位置。他说:“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
伊斯兰教法准许放贷,但是严禁收取利息,在穆罕默德看来,通过金融盘剥获取财富过于容易,那么谁还会去从事艰苦的贸易活动呢?伊斯兰政权通过宗教统一思想,通过控制贸易商路获取财富,实力迅速膨胀起来。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后,在打通贸易链、进一步获取原料产地和市场等动机的驱使之下,伊斯兰政权扩张成为占据欧亚非交界处的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