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恐怕没有什么比中年丧子更让人痛苦和心碎的事情了。
今年中秋,在广州番禺区的奥园广场上,中学女生王美美从高楼一跃而下,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个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文字,是一封充满疲惫和失望的遗书,短短600字,“累”这个字出现了高达7次。
一个典型中国式孩子的隐痛,再一次被扯掉遮羞布:无穷无尽的作业和补习班、看不到未来的教育内卷,糟糕的家庭关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有调查显示,从青少年自杀者留下的大量遗书来看,他们反复提及
“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没有必要再活下去了”“没脸活了”“生不如死”“活在这世界上完全是多余的”“活着没有意思”等话语。
父母拼命地赚钱去买学区房,不惜花大价钱找名师辅导,培养出了有知识、有爱好、有技能、有成绩的所谓“好学生”,却唯独没有教会孩子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些孩子仅仅因为一些小挫折,就会情绪失控,甚至轻易地放弃生命。
我们到底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毁掉孩子呢?
01
中小学抑郁检出率高达40%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北大清华,是很多鸡娃父母的终极目标。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意思。
如果连这些被视为国家未来栋梁的青年,都无法找寻人生的意义,甚至活着的意义,那么,我们民族的希望与活力又在哪里呢?
房间里的大象再也不能视而不见。
疯狂内卷的教育环境,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教育给实际生活带来的功利性,让孩子从小就套上沉重的枷锁,带来后遗症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最近几年,青少年的自杀率,越来越低龄化,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到了小学。
《2023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问题相当普遍。其中,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超30%,小学生达10%以上。
最新一期《十三邀》中,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分享了一个令人心痛的观察。
她说,如果把一个镜头架在那,拍高一到高三的成长,就能清楚地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从荣到枯的过程,看到生命力的萎缩。
都说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为什么孩子的青春,面对的是令人窒息的逼仄教室,以及密密麻麻、用来防止他们轻生的防护栏呢?
02
“问题学生”,还是“问题家长”?
“问题学生”成于学校,源于家庭。孩子患病,病根大多在家长身上。
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答案是中小学教师。
问题孩子的家长们普遍都很优秀——教师,教授、公务员,都是社会精英阶层,有着开阔的眼界,超越普通家庭的资源,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视,不遗余力地投入金钱、时间与精力。
可是,重视教育不等于会教育。
他们之中很多人凭借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取得了所谓社会意义的成功,因此,他们很难接受孩子不如自己,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导致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过度干预。
本质上,他们渴望孩子成功,实则是借助孩子来实现自己的野心,证明自己的成功——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教育。
另一个极端则是企业高管或中层管理人员,开公司的老板,在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却把子女教育扔给另一半或者学校。
更致命的是,他们会将职场上的管理角色带入家庭,以对待下属的方式对待孩子,忽视了孩子是一个成长中、不断变化的生命体。
矛盾就这样发生。一方面,孩子们内心的需求被长期忽略,他们感到不被理解、反被责难,愈发孤独;另一方面。父母们采用错误甚至极端的教育模式,使得双方的双方的沟通进一步恶化。
长此以往,只需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可能引发悲剧。
更为讽刺的是,很多家长在悲剧发生之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拼命赚钱难道错了吗?
错了,错就错在,那些看似“为你好”,却没有真正去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的行为,不是爱,是控制。
03
家庭病了,给孩子吃药没有用
没有孩子是一夜之间变得抑郁的。
当孩子有着正常的情绪诉求,渴望沟通和关心之时,父母却不以为然,甚至责怪孩子“你要坚强起来,不要整天这么消极,乐观一点!”。
当孩子逐渐习惯于“沉默”,将所有情绪都深埋心底,很多家长却把这当作孩子长大的自然现象。
等到孩子因情绪等各种问题发展至抑郁,甚至有轻生倾向时,
家长这才开始害怕,又是请神拜佛,又是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只求孩子能恢复健康,开心活着就好。
那为什么非要等到问题快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意识到:
对于孩子而言,活着,且开心地活着,是一切的前提呢?
“目前教育最缺失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生命的教育,而这件事情越早越好。”
东慧院创始人、EMBA最佳年度教授、经济学哲学博士赵越,在经历新西兰车祸后,开始探寻科学真相,立志让更多人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他耗费13年时间举办近300场公益讲座,实现了帮助10万人了解教育的愿望。
深耕青少年教育十余年,成功助力女儿进入常春藤盟校,如今正努力践行帮助1亿人从科学视角提升智慧的使命。
沟通是首要且关键的一步,但当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往往已内心封闭。
很多家长为此抱怨:孩子为什么现在不愿和我们说话了?为什么我刚说一句,孩子就崩溃了?
基于自身经历和观察,赵越教授设计了开心生命教育课程,从人生教育的高度出发,不仅传授沟通技巧,更是传递一种教育理念。家长通过学习,将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进而与孩子建立更紧密、更信任的关系。
换言之,就是家长要去学习,用孩子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生活的酸甜苦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体会,而不是靠训练有素的头脑,学问和知识。如果回溯到起点,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充分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毕竟,活着,才是一切可能性的起点。
【赵越教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获得发展经济学-哲学博士、东方智慧商研院(东慧院)创始人&院长。
曾长期任教于多所EMBA(港科大,北大光华、长江商学院、明尼苏达CHEMBA,西交大,浙大......)并经常位居EMBA教学评估之首位,连续3年荣获港科大双语EMBA最佳年度教授Professor of Year 2011-2014)曾长期担任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企业的内训顾问。
【开心生命教育】课程介绍:
作为父母,我们殷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现实常常事与愿违。孩子突然不愿意跟自己沟通了,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或者焦虑了···这已经不再是奇谈了。因此,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对人生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将导致错误的行为和沟通,在本堂初阶课,赵越教授讲,带您了解家庭教育中,让爱多一些智慧,让成长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