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RT一点
从杭州出发,艺术在等你(ART一点是国内最资深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之一,在京沪杭等核心都市拥有广泛关注度,创建于2013年,粉丝100000+,领先分享国内外重磅艺术信息,独享杭州艺术地图菜单、浙博杭博掌上艺术馆、中国美院南山书屋八折优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元宵夜的月华 ·  2 天前  
康石石  ·  香港科技大学的交互专业毕业就能当leader ·  2 天前  
Duncan艺术菌  ·  Georgina ... ·  3 天前  
Duncan艺术菌  ·  Georgina ... ·  3 天前  
康石石  ·  设计考研复试作品集,准备指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RT一点

陆抑非诞辰110周年展|想当年,这正是先生天天去柳浪闻莺喝龙井茶的春天

ART一点  · 公众号  · 艺术  · 2018-03-19 19:40

正文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优质艺术活动信息,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浙江美术馆

一 池 春 水

纪念陆抑非诞辰110周年作品展

本文特约 编辑 付玉婷 薛晶 邱叶 部分图片 龚美玲



3月16日,是陆抑非诞辰110周年的日子。


浙江美术馆 “一池春水——纪念陆抑非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作品展” 在这天开幕 ,以这种特别的方式 为先生庆生


展览,亦是为了答谢。 去年6月,陆抑非长子陆公望、次子陆公让及女儿陆友兰向浙江美术馆捐赠陆老作品及藏品154件,共计画作510幅。


陆抑非,生前为 中国美术 学院国画系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顾问


作为杰出的 花鸟画大家 和卓越的 美术教育家 ,他工写兼能,尤擅兼工带写和没骨法花鸟画。同时,他也是一位中国书法名家,以画入书,姿态无穷,其书风特征以方笔大草名重一时。


陆抑非 (1908-1997)


陆先生是江苏常熟人,长居上海。当年,他来到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任教,老校长 潘天寿 在欢迎会上热切地说:“陆先生你来了,我们望眼欲穿!”

这一次,除了新捐赠作品,美术馆特别集结了多家单位收藏的陆抑非书画精品共计 170件 ,是 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陆抑非作品展览







展览现场




规模最大陆抑非作品展


若是细细看这场展,能看上一天—— 170件作品 ,涵括 陆抑非早、中、晚年 各个时期代表作,并根据其一生艺术行迹分为 大板块 虞山渊源、海上飞声、浙美教席


关于陆抑非,有一张经典的 老照片 :拍的是他正皱着眉头,拿着一支毛笔,在家中对着一盆水仙写生。

陆抑非对水仙写生


芍药写生


一池春水


对写生,陆抑非重视了一辈子,他曾有言:“美术脱离不了造型,造型从写生中得来。”


当年,陆老人称 “陆牡丹” ,他的牡丹作品,享誉海内外。“一池春水”的其中一个展厅,便特别全部布置了陆抑非的牡丹题材画作,品种、颜色、姿态各有特色。


每当春日牡丹花发之际,陆抑非就会去公园、花圃写生,不问风情雨露。在学生 马其宽 的印象里,陆老总会趁着春光带学生们去 花港公园 写生。他所作的 《赤城霞》 ,繁简有度; 《水墨牡丹》 用笔老辣浑厚,从一片艳色中脱颖而出。


赤城霞


水墨牡丹


除了花木,陆抑非对鸟禽的观察研究也从不间断,他自己养鸟,为了时刻观察活鸟的神态,这样画出来的画比对着照片临摹出的要生动许多。

甚至,对菜场上买回家的蔬菜、鱼虾,他都要仔细研究一番。

恽南田 曾说写生难,蔬果尤难,因此,以前的花鸟画家很少画蔬果。而陆抑非在这方面也下了 大功夫,如果空腹看他的作品 《腐干炒茭白番茄冬瓜汤》 ,感觉一桌好菜就要出炉了。

腐干炒茭白番茄冬瓜汤


白孔雀


快快插秧


陆抑非常用铅笔在户外为学生示范,有一次先生说以没骨法写生,便带了毛笔去写生。“那天画了一张 《窈窕独殿春》 ,我们在旁边先看如何调色,如何落笔,如何取舍,停笔让学生们看,还请我们提意见。我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哪提得出什么意见。”这同样来自马其宽的记忆。

更常见的是临摹写生稿,展览中有60多幅。这些写生稿很多都是首次展出,鸟、虫、花、木,无所不包,有些还与对应的原作挨着挂,“合璧”展陈,供观众对比观摩。


临摹拷贝稿



写生作品




南山路80号的独家记忆


如今,走在南山路上,仍可寻到当年先生生活的温度——这里离美术馆,不过一公里的距离。


记忆从一栋青砖清水墙的别墅开始,门牌号已从当年的南山路80号变更为204号。


20世纪50年代 ,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孤山的哈同花园搬迁至南山路,租用南山路80号为教授宿舍。老别墅因艺术家们的到来,一夜间焕发容光。


陆抑非先生并不是这里最早的住客,1959年,他应潘天寿院长之邀,从上海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任教,二楼的一间宿舍分配给他,直到1983年5月搬迁新居,他在这里住了整整24年。


何水法 的记忆里,“墙门一进去,先拐弯,就看见木楼梯,上去就可以找到先生。”贴隔壁的邻居,是画家 倪贻德、刘苇 先生。


陆抑非 太太孙淑渊 将这间东北朝向的斗室巧妙拿来“四合一”——画室、卧室、客厅、餐厅,角色时时变换。


虽是“蜗居”,陆抑非倒也自在,只要没课,他每天上午九点必去百米之遥的 柳浪闻莺 ,喝上一杯 龙井茶 ,和茶友们聊上两个多小时的天。


临陆廉夫山水


临华新罗山水


陆抑非当时的月薪有 160元 ,房租不过几块钱,生活绰绰有余,但家里的陈设简单朴素。“两张床,餐桌,还有一张小画桌。当时老先生们作画的条件比现在差多了,所以他们很少画大画。”不过朴素中,那股雅致的劲儿是不能少的——斗室的墙上挂了三幅先生钟爱的画作,一是他喜爱的 吴昌硕的墨荷立轴的印刷品 ,二是他 太老师陆廉夫的湖石水仙图 。两张画的中间挂了1963年 陆俨少赠送的山水 画,大概六尺四开的大小。

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晚上八点造访先生家。“先生家里有个绿色的椭圆形罩子的玻璃台灯,我看到他正坐在灯下摹帖,其中有 孙过庭的《书谱》 。因为很多书籍都在文革中丢失,他特意从外面借来字帖摹。我心头一震,先生真勤奋。”



意临文征明《阿房宫赋》 局部


陆抑非对小屋很有感情,给它取了个雅号叫 “闻莺楼” ——推窗见柳,抬头见莺,从常熟直到上海,画室都名为 “崇兰草堂”

在南山路80号的24年,可说是陆抑非艺术人生的黄金时期,创作成果最多,作品也最为优秀。



做了一生的国画功夫


到杭州后,除了画画,陆抑非将大半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上。

1960年夏末 陆抑非正式赴任时,老院长潘天寿这样说:“陆先生的工笔花鸟画技巧和写生功夫堪称一流,他的笔墨造诣很深,人品又好,能适应现代花鸟画教学的需要,是最好的人选。美院教师中多了这样的流派,可以大大弥补我们的不足。”

陆抑非在后来也的确成为 中国美院国画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70年代 浙江美术学院教师合影

左起 邓白 陆维钊 刘苇 吴 茀之 陆抑非 诸乐三


1985年 陆抑非创作留影


刚到浙江美院时,他几乎一人撑起了工笔花鸟一至五年级的教学,有时还会兼人物、山水科的副课。


彼时,老一辈国画系的花鸟教师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 均以大写意见长,而缺少工笔、没骨、兼工带写的带头人。

学生 毕彰 回忆:“我1959年夏季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入学之初,国画系花鸟画专业的师资是尽一色的大写意专家,至于白描写生,淡彩重彩,没骨画法及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基础科目,实际上是空缺。”


九节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