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eekr旅行
Feekr,最具小众特色的体验。与100多万用户共同发现:小众旅行 | 独特玩乐 | 最美之宿 | 文艺潮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生活的燃烧  ·  都有SNP,冲钻简单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eekr旅行

他拍了部比《舌尖》还火的纪录片,只为让你看到,在世界远方还有一群人这样度过他们的生命

Feekr旅行  · 公众号  · 旅游  · 2017-01-14 22:53

正文

2016年初,一部纪录片,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

在B站收获了几千万的点击量,瞬间燃爆整个网络,豆瓣评分高达9.5分,这部纪录片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16年12月16日,它终于被搬上了大荧幕,近600w的票房虽远不及票房动辄几亿的商业大片,但就像电影海报上写的“择一事,终一生”,那些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故宫修复师们一天又一天的日常,打动了每一位走进电影院观众的心。

这部纪录片背后的导演就是——萧寒。

 

萧寒,在美院读了十年书,又在浙江工业大学教了十年书,还在电视台做过十年主持人,而现在,他又打算把接下来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交代给纪录片。


从他决定踏入纪录片这行至今,7年里拍摄了三部纪录片,作品却一部比一部燃。

他拍的《丽江•拉夫斯基》,让你看到,在丽江看似慢时光的外衣下,住的却是一群内心焦虑不安的年轻人。

他拍的《喜马拉雅天梯》,让你看到,那些登上喜马拉雅雪山的登山者背后,还有一群默默帮他们铺路、搭帐篷、背氧气瓶的藏族登山向导。


他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你看到,在恢弘的故宫城墙内,还有一群在故宫里恪守着千百年前中国“士农工商”的工匠传统的文物修复师。


每部片子看似都是不同主题,主角永远是“普通人”。

就像萧寒自己说,他想做的,只是用纪录片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让你看到:在你不知道的远方,还有一群人是这样度过他们的生命的。


他在不惑之年,

用纪录片敲开了人生的另一道门


在成为纪录片导演之前,

萧寒有多重身份,画家、大学副教授、节目主持人、话剧策划人,他还是第一个把孟京辉的话剧带到杭州的人,同时也炒火了小剧场概念。

一直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行走的萧寒,也一直在寻找自己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2010年,就好像人生找到了一个出口一样,萧寒突然决定——拍纪录片



那一年,萧寒正好40岁,古人说的不惑之年,但萧寒却说自己内心还有很多惑。
他好像有一种执念,想在这个纠结的年龄段,再去做一件能真正触动自己内心的事。


当身边朋友都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时,萧寒真的跑去了云南,拍摄了自己第一部纪录片《丽江·拉夫斯基》,没有渲染丽江的慢生活,只是记录了一群生活在丽江的年轻人。前后历时一年,片子剪出来后,竟在网络上收获了600多万点击量。

                                            

原本以为只是过过瘾的事,却朝着一发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萧寒紧接着来了一记更猛的——上高原拍真实电影《喜马拉雅•天梯》,而这一次他要让这部纪录片上院线,而不仅仅只在网络传播。


他登上雪域高原,

记录了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见到的风景

拍摄《喜马拉雅·天梯》这个选题,最初是萧寒从朋友老雷口中听到的一个故事:

2009年,老雷为拍片子途经一所拉萨的登山学校,

学校里,他认识了一个年轻的藏族学生。

得知老雷要去珠峰大本营拍摄时,

少年问他,可不可以把他从拉萨买的十几本经书带去给父亲?

老雷答应了。


在珠峰大本营有一个寺庙,叫绒布寺,

绒布寺再往上,还有一个上绒布寺,

距峰顶约20公里,海拔5150米,

这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

而里面只有一个喇嘛,名叫阿古桑杰,

他就是那个藏族少年的父亲。

当老雷把经书交给少年父亲时,

年迈的老人咧开缺了两颗门牙的嘴,抚摸着经书笑了。


这位在世界上最高的寺庙,孤独地守候着珠峰的僧人,却并不那么赞成攀登珠峰,在他的传统信仰里那是对于圣山的一种打扰。

然而他的儿子却一心想要成为高山向导,帮助更多人完成他们的登顶梦想。

生命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父与子的关系,在那一刻都深深地打动了萧寒,

在听完这个故事的一瞬,萧寒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拍下来。


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200万,奔走各方,《喜马拉雅•天梯》终于得以开拍。



西藏登山学校,是全世界唯一的以培养高山向导为目的的一座学校,它的招生只针对珠峰脚下的两座县城,那边的一些牧民的孩子,初中毕业之后进入这座学校培训,四年之后他们就可能登上珠峰,成为一个优秀的高山向导。

在 2015年10月《喜马拉雅天梯》上映之前,几乎没有没有人知道,在拉萨还有一所全世界唯一的以培养高山向导为目的的一座学校。

也几乎没有人知道,那些成功登顶喜马拉雅雪山的冒险家、登山者身后,还有一群默默帮他们铺路、搭帐篷、背氧气瓶的藏族登山向导。


《喜马拉雅·天梯》拍摄是在高原、极寒的条件下进行,拍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摄影师还要攀登喜马拉雅雪山,这些听上去都像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不可思议的是两名登山向导经过摄制组的培训,本片摄制完成后已成为了合格的优秀纪实摄影师。

除了拍摄困难,还有资金的困难,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投资过亿可能谁都不会觉得奇怪,但对于一部纪录片,这一类型电影连能上院线的可能性都很低,前期更没有人愿意投资。

萧寒却从未想过放弃,到了正式开拍,他自己前期投入的钱很快花完,萧寒不得不卖掉自己在杭州滨江的房子,又投入三百万来支撑纪录片的拍摄。


“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连上天都会帮你”。

这句话或许是真的,随着拍摄进行到尾声,越来越多人也关注到他们,BBC,NHK 等国际知名电视台也对本片提出明确的购买意向;在资金将用尽前,数家品牌表示愿意赞助;甚至在影片上映后,陈坤、王石等名人大咖都自发为《喜马拉雅·天梯》免费宣传。



历时4年,《喜马拉雅·天梯》终于被搬上大银幕,

也成为了全球第一部完整记录珠峰北坡登顶过程的电影;

中国第一部超高清4K画质的登山纪实电影;

第一部把三脚架带上珠峰峰顶的电影;

也是第一部在珠峰海拔6800米完成航拍的电影。

最重要的是,它记录了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见到的风景。


等待4年,他又走进故宫,

记录下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工匠精神


萧寒的第三部纪录片作品,便是去年燃爆网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同样是一部拍摄“普通人”的纪录片,投资还不及《喜马拉雅·天梯》的十分之一,在没有过多宣传的情况下,竟然在网络上获得了近亿的点击量。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中国人对故宫的印象,大多都集中在恢弘的故宫建筑、珍贵的历史文物上,甚至没有人知道,原来故宫的深宫六院里还藏着一个故宫文保科技部,里面还有一群文物修复师,恪守着千百年前”士农工商“的工匠精神,用一生的时光,在做一件事。

“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从开始有故宫这个选题到真正允许拍摄,导演萧寒等了整整四年,做了十万字的调研……终于在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前夕——故宫同意拍摄了!

萧寒终于把镜头架在了这样一群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台前。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16岁进入故宫文保科技部钟表组,修了39年钟表文物,从没有换过工作。

在电影播出后,王津师傅被无数网友奉为“男神”。现在上下班在公交车上,也经常会被网友认出来。


青铜组的王有亮老师傅,八十年代进故宫

每天到了休息的时候,王有亮都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骑着小电动,上院外抽根烟,因为故宫院内有规矩不允许抽烟,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


木器组的屈峰,曾经也是一个急性子的年轻人,在故宫的前5年,无数次地想过要离开。而现在他也学会了耐下心来,与修复的每一件物品对话。

除了老一辈的匠人,这里也会有从美院等高等学府毕业的年轻人,想在故宫耐下性子,日复一日地完成繁琐工作,对于年轻人来说,前几年都是难熬的。


索性,这些像屈峰一样的年轻人,最后都熬了过来,故宫修文物这一项传统古老的技艺才能够完整地传承下去。现在,屈峰也能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学会了与百年文物对话,感悟人生的哲理。


纪录片四个多月的拍摄时间,

电影累计拍摄了超过100个小时的素材,

长达7个月的剪辑时间,

他们和师傅们一起上班下班,一起出差加班,

终于让这些含蓄的修复师卸下心房,

也露出了最真实可爱的一面。

逗逗御猫

打打杏子

或者在周一故宫闭馆时候。骑着自行车在空荡荡的太和殿里兜风,“上一个这么做的人,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溥仪。”

除了战战兢兢的工作,修复师们平日云淡风轻的有趣生活,也被记录进了镜头中,这也是让这部纪录片与其他故宫纪录片尤为不同的地方。


用一生去记录

那些平凡人而不平凡的故事


萧寒的每一部纪录片里,你总能被那些“平凡既普通”人的故事打动,

你会看到,在某一个远方,还有一群人,是这样度过他们的生命的。

而当你被他们打动的瞬间,也会觉得自己也过了一遍他们的人生,生命也因此被延长了。


对于那些藏族“登山向导”,帮助其他登山者去完成登山的梦想,是他们生命的选择。

对于那些故宫文物修复师,用其一生完成对文物穿越古今的对话,是他们生命的选择。

对于萧寒,拍摄纪录片,讲好平凡人的故事,这也是他愿意此生一直做下去事。

人的一生,不论长短,总得有点梦想去捍卫。


大咖对谈




1、您拍过的三部纪录片,不论从题材上还是人物上差别都很大,像《喜马拉雅天梯》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登山者夏尔巴人的故事;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里修文物的匠人的故事,你都是如何去选择自己要拍摄的题材的呢?


萧寒:虽然你说它们不太一样,其实很多人看进去后,也有人能感受到很多相同的东西。

比如说我拍得三部片子关注的都是人,而且都是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他们作为个体,在芸芸众生之中其实很普通。就像那些高山向导,几乎也没有人知道,在没有看过我们片子前,几乎都没有太多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像故宫的修复师,之前可能也没有人知道,比如修钟表的师傅叫王津,但今天他成了男神。

 

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又是那么不普通,就像那些高山向导,藏族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命的选择,他们本身生命的质感,我觉得是极不普通的,而且其他常人都无法体会的。包括王津老师、王有亮老师,他们的生活都是是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生命去感知的。

 

但是一部片子,也是纪录片最有意义的地方,它会用最质朴的一种方式,告诉你:

可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某一个远方,有一群人,是这样度过他们的生命的。他们的生命质感是这样的,我觉得仅仅是这么朴素的想让你感受到。在你看完之后,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2、您是怎么发现在故宫修文物这么一个群体的?

 

萧寒:这个发现其实还不是我发现的,其实我们的制片人,清华大学的雷建军老师,他在6年前发现了这么一部分人群,他后来跟我讲:这一个群体他们身上有非常棒、值得记录的一些东西,他们真的就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的“工”,在当下社会最完整的一个传承,他们还有师徒制,还有手艺的一个规矩、章程、方法都有一个完整的传承方式。这似乎和当下人的生活状态,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是有不同的,所以他们才更值得被记录。

还是回到我之前说的那句话,有一群人,他们是这样度过他们的生命的,我觉得这本身就很值得被呈现在大家面前。

 

3、现代中国很多传统都不可避免的在消逝,像锔碗类似很多手艺随着现代发展,人们没有了修补瓷碗的需求后,渐渐就被淘汰了。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呢?您觉得哪些传统手艺是值得传承保护、被记录呢?

  

萧寒:我觉得每一种传统都应该去记录它,但并不是每一种传统它会被保留保护,它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如果有一天,靠某个手艺安身立命都很难,它自然而然就会消失,这个其实很正常,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只现代是日新月异的,在古代也有很多传统也从出现到消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过程。我觉得不存在哪些传统一定需要被保护。但每一个传统都有记录的价值,可能对我们当下没有太多意义,但对100年后的人来讲,他们看到过去的这些传统技艺会觉得每一个都很有意思、

 

4、对于那些想拍纪录片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萧寒:谈不上建议和经验,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兴趣的点,你想拍摄的东西首先一定要触动到自己的,像我6年来做的这三部片子,《丽江·拉夫斯基》 、《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三部片子,每一部片子关注的都是人,当我看到这个选题会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它触动我,让我很想去靠近它们,肯定要有这样的反应,才能让作者自己陷进去。

在创作当中,要走的足够近,跟的足够久。

 

5、您对纪录片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是怎么看的?

其实我心里对纪录片的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很多媒体都说纪录片的春天来了,

我觉得还是没有的,春天远没有到来,从我们的票房成绩,你就会知道它远没有到来。

但是,我相信它一定会到来,我也会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走。

我觉得它的到来,不单有赖于一个创作者,更有赖于创作者、观众、和商业市场三者的关系,这三方面会互相促进。我相信在未来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会有那么一部被大家关注、票房有号召力的记录电影引爆整个电影市场。


6、下一个想拍的题材是什么?

还是人,普通人,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这会是我之后一直延续下去的创作方向,

讲好普通的人故事,这样的创作方式是可以做一辈子的。

我们下一个片子田野已经开始了,

但是没有那么快,我们创作一部纪录片周期至少要2年,

如果大家能看到的话,应该在18年,

我争取是在18年的暑期,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记录电影。

 

 往期大咖精选


回复绿色关键词或点击浅蓝色字体直接跳转至文章。

江一燕 明明可以靠颜值和演技吃饭,却最爱在非洲流浪,无人区摄影!

伊一 | 她是主持界的跑偏女神,短短4个月跑了3个全世界最美的马拉松

青山周平 这个日本建筑师,将40㎡奇葩蜗居改造成六口之家

杂志|对高颜值情侣环游了世界,玩出了一本高冷的旅行杂志

手艺人 | 一对神仙眷侣,花了4万8在山里爆改一栋房

自驾中国|如果你觉得生活越来越平淡,就该看看他们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