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技晶选
招商计算机与互联网团队:勤奋、专注、深入,希望带给您思想与逻辑的启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刀老湿  ·  足球皇帝&FIF15三叉戟描述添加!小帮手版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技晶选

【招商计算机】计算机行业2018年度投资策略——科技龙头的黄金时代

科技晶选  · 公众号  ·  · 2017-11-19 14:41

正文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技术的新一轮科技浪潮已经来临,科技龙头凭借着数据资源、资本累积、人才储备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时代竞争优势更加突出。A股计算机板块各个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基于过往业务与技术的积累,通过产品与服务智能化升级,有望体现出超越行业的成长性,我们看好 细分龙头 的投资机会。





“AI+云”来袭,强者恒强: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技术的新一轮科技浪潮已经来临,我们认为“科技新时代”在初期将向有利于龙头公司的方向发展。科技龙头有望凭借着业务带来的数据资源、巨量的资本积累、最优秀的人才储备,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时代取得更突出的竞争优势。 我们强烈看好A股计算机板块各个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基于过往业务与技术的积累,通过产品与服务智能化升级,体现出超越行业的成长性,重点推荐 “十大金龙头”

流量红利不再,技术价值凸显: 互联网发展的导入期,流量的迅速膨胀足以容纳众多初创企业顺势发展,但随着互联网渗透率见顶和竞争的红海化,未能顺互联网浪潮成长壮大并构筑起产品业务壁垒的公司面临较大的生存挑战。数据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同时也对企业应用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公司内生实力角逐时代正式到来,人才和技术的积累成为重要筹码, 研发能力将决定科技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潜力


对比海外,国内科技巨头正迎头赶上,A股也有望诞生大体量科技龙头: 虽然A股的科技龙头的体量与海外科技龙头体量差别较大,但从海外科技巨头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科技龙头未来巨大的空间。我国经济转型要想成功,势必要在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中占据制高点。我们认为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将会逐渐加大,科技行业长期发展趋势确定向好,A股科技龙头有望乘“AI+云”的东风进入下一个高速成长期。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细分行业龙头公司占据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望强者愈强,重点推荐 “十大金龙头” 启明星辰、广联达、用友网络、恒生电子、四维图新、石基信息、同花顺、美亚柏科、东方网力、超图软件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技术发展低于预期。



【正文】


一、智能时代:属于科技龙头的最好时代


1.1 时代变迁,未来以来


我们用过去20年科技巨头们的市值占比变化来回溯从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今天智能时代,每一次科技浪潮带来的市场变迁。

PC时代,科技行业的发展源于由B端到C端的增量市场,微软成为最大赢家。

网络时代,科技行业的发展源自于信息高效传输,通过全新的业务模式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全行业效率的提升,从雅虎的门户网站,到Google的搜索引擎,到Amazon的电商,到Facebook的社交网络,新时代的巨头不断出现。

智能时代,科技行业的发展源于数据运用。这无疑是巨头公司的最大优势,再加上巨量的资本储备,最优秀的人才储备,全球市值最大的5家公司:apple、google、Microsoft、Amazon、facebook以强劲的业务表现及市场表现宣告着 属于巨头们的新一轮科技浪潮——“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以来五巨头市场表现均好于纳斯达克指示,截止11月11日,加总市值3.33万亿美金,今年以来增长1.06万亿美金。


1.2 服务器时代到PC时代:科技行业的客户群体拓展到C端


科技行业的客户群体由B端拓展到C端,广阔的蓝海市场成就了Microsoft。

Microsoft通过向IBM PC提供操作系统抢占了PC时代的核心赛道。随着Windows软件日益庞杂,且只面向Intel的x86架构进行编译(如果再面向其它架构编译会更加臃肿),两家公司成就了PC时代的WINTEL体系。

Microsoft从1986年上市到2000年科网泡沫的14年,收入复合增速高达42%,收入体量增长了100倍。而2000年之后的17年,收入仅增长了3倍。


1.3 PC到网络时代:基于信息高效传输,业务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通讯技术的突破,基于网络服务的业务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新时代的巨头也不断出现:从雅虎的门户网站,到Google的搜索引擎,到Amazon的电商,到Facebook的社交网络。

时代的另一条主线IOS和andriod及其所代表的阵营的竞争也进一步凸显了apple和Google的巨头地位。

直至(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行业的竞争格局也趋于稳定。

自2004年上市以来,google收入增长了27倍,十二年复合增速32%。

自2012年上市以来,Facebook的收入增长了4.4倍,四年复合增速53%。


1.4 网络时代到智能时代:基于数据的服务升级,使得强者更强


智能时代,科技行业的发展源于数据。数据源于过往业务积累,这无疑是巨头公司的最大优势,再加上巨量的资本储备,最优秀的人才储备,智能时代无疑是属于巨头们的最好时代。

五家公司合计现金储备5700亿美金,有息负债远低于储备现金(Amazon除外),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五家公司净利润均低于净现金流,利润质量非常高。


五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合计超过600亿美金,我们虽不能很明确的区分研发投入中维持现有业务竞争力的投入和拓展新业务的投入比例,但仍能从外界对于公司的评价做一个大致判断:“ Google10%的员工负责赚钱,90%的员工在做‘白日梦’ ”——即10%的员工维持现有赚钱业务,90%员工开展新业务。


二、科技的确定趋势:云+AI


2.1 云计算:更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更高效的数据积累模式


云计算的本质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把冗余的IT资源利用起来,使得运用单位IT资源的综合成本降低。对于云服务提供商(IAAS)这是一个从传统IT资源提供商那抢来的全新业务;对于应用服务提供商(SAAS)能大幅降低基础IT投入。 云计算在为数据提供强大计算能力的同时,基于云服务的商业模式也更便于积累业务数据。

云计算使得IT架构的价值量从基础层向应用层转移,IBM,DELL,HP等硬件供应商利润率不断被压缩;虚拟化供应商、云平台供应商成为IT架构的新玩家;SAAS公司不断涌现;云迁移、云管理、云安全等细分行业也快速发展。

Cisco全球云指数预计,受益于虚拟化技术,云数据中心的单个服务器工作量从 2015 年的7.3增长到2020年的11.9。到2020年云计算中心单个服务器的工作量将是传统数据中心的3.4倍;


2.1.1 IAAS


2016年,IAAS市场规模253亿美金,同比增长37%;。

Amazon占据了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46.1%的份额,排在行业第一。其市占率超过排名第二到第十的公司综合。

Microsoft市占率7.6%,排在第二位;阿里巴巴市占率3.2%,排在行业第四。


Gartner指出,IaaS服务市场最终会形成AWS与Azure双寡头竞争的局面。

根据RightScale统计,从2016到2017年,在Azure和Google Cloud中运行的应用程序有显著增长, Azure从2016 年 20%增加到2017年的34%。Google Cloud从2016 年 10%增加到2017年的15%。

2017年,AWS市场渗透率达到74%,Azure渗透率为55%,Google cloud渗透率32%。


2.1.2 SAAS


2016年,全球SAAS市场规模463亿美金,同比增长20%;

SAAS按需租赁的业务模式具备低成本、高可用性、可伸缩、可维护性强等优点。传统企业软件不仅一次性购买价格昂贵,而且还存在购买硬件、后台管理等额外开销。

基于SAAS的服务模式可以使服务提供商与客户保持紧密了的联系,能更高效的积累业务数据。


SAAS行业细分市场主要包括CRM(市场占比39%)、ERP(市场占比16%)、会议(市场占比10%)、供应链管理(市场占比8%)等通用管理及应用软件。


2.2 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高光舞台


2.2.1 行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被学术界提出。在人工智能前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聚类算法、决策树算法、支持向量机等算法相继被提出,然而由于实际应用效果欠佳,并未被大规模采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甚至一度陷入了停滞。直到近年,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人工智能技术 跨过了漫长的摸索期,打开了下游应用多点开花的新局面。


除了算法突破外,人工智能迎来爆发的另外两个核心要素数据和算力也逐步成熟:

1)高盛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产生量能够达到44ZB/年,2015-2020复合增速141%。

2)用$/GFLOPS(1GFLOPS=109FLOPS,FLPOS=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十亿次浮点运算价格)衡量的计算成本,从2003年的100美金下价格到现在的0.06美金。


2006年之后,资本持续涌入人工智能行业,2012-2016年5年时间,行业融资规模累计682亿美金。


2 .2.2 科技龙头大力投入引领行业发展


科技龙头公司投入重金招揽人工智能人才,根据Paysa2017年4月发布的预测报告,Amazon在新的人工智能人才应聘上投入了2.28亿美元,其次是Google(1.3亿美元)和Microsoft(7500万美元)。


加强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科技龙头公司也在积极的通过资本运作来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这五大巨头无一例外都投入了越来越多资源来抢占人工智能市场,甚至将自己整体转型为人工智能驱动型的公司。国内互联网领军者“BAT”也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战略,凭借自身优势,

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无疑是智能时代最确定的产业趋势。随着云计算逐步成熟,云在为数据提供强大计算能力的同时,基于云服务的商业模式也更便于积累业务数据。算法突破,数据爆发,计算成本下降,人工智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科技龙头公司在云、AI的大力投入及业务布局,进一步凸显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时代是真正属于科技龙头的时代。


三、从数据看计算机行业


目前中信计算机行业共有175只成份股,为更好的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数据,减少一次性投资收益等数据对行业整体影响的偏差, 我们剔除了8家公司 :1)中国长城:17年因长城信息及长城电脑并表导致业绩波动较大;2)同方股份:16年投资收益占营收比高达23%;3)紫光股份:16年新华三并表导致业绩波动较大;4)神州数码:16年出售IT分销业务导致业绩变动较大;5)东软集团:16年投资收益占营收比高达21%;6)*ST三泰:17年Q3投资收益占营收比达359%;7)*ST智慧17年Q3投资收益占营收比高达2673%;8)联络互动:17年收购新蛋导致业绩波动较大。


我们对近8年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做了分类统计,为了更好的区别每个年份成分股的盈利情况,以及区别不同时期新纳入成分股对行业的影响,我们按照成分股纳入年份进行拆分:2010年及以前纳入指数的成分股及11-17年每年新增纳入指数的成分股,其中,2013年没有新纳入指数的成分股。可以看出:2015年在新纳入21只成分股之前,其余不同年份成分股的净利润增速最高年份在2014年,且2014-2016年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2015年到2017年,成分股由2014年底的103只扩展到167只,但行业的净利润增速高点却出现在2015年及2016年,且波动不大。说明2015年及之后新纳入指数的个股在2015-2016年对行业的净利润的贡献突出。


从各年的行业整体营收情况来看,随着新增上市公司的增加,营收增速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从11年的19.3%上升至17年Q3的 24.1%。


从各年的行业整体净利情况来看,14年实现净利最大增速,随着新纳入股票数量的增加, 14-16年期间净利增速呈小幅上升趋势,从18.3%个百分点增加至19.7%,盈利能力不断改善,但17Q3的净利增速下滑至10.7%。


三费率方面,2012年及以前纳入指数的成分股在2010-2012年期间管理费有小幅增加、2013年销售费率略有下降。所有成分股的管理费率2013-2017年期间上升约1个百分点达16%,销售费率保持在8%左右,财务费率整体呈小幅上升趋势,16年达到0.24%,2017Q3为0.8%。


1. 2010年及以前纳入计算机行业指数的成分股,共50只

营业收入总和稳定增长,净利润总和14年增速最快。 2010年计算机行业指数成分股共计52只,营业收入总和稳定增长,净利润总和14年增速达27.5%,为2010-2017年期间最高水平。费用方面,管理费率从15.9%增加至18.7%,销售费率从10.8%下降至8.9%。财务费率从-0.4%上升至0.7%。


2. 2011年新增纳入计算机行业指数28只成分股,共78只

营收总和及净利润总和均在2012-2014年期间增长最为显著,14年净利增速为25.6%。 费用方面,管理费率从12.6%增加至16.0%,销售费率基本保持在8%左右。财务费率从-0.2%上升至0.8%。


3. 2012年新增纳入计算机行业指数15只成分股,共93只

营业收入总和与净利润总和2012年为历史最低水平,2012年后双增速不断加快。 净利润增速13年后开始恢复增长,14年实现最快增速24.2%,15年下降至13.9%,16年恢复为21.9%。费用方面,管理费率呈小幅增加趋势,。从12.7%增加至16.0%,销售费率在2013年从8.8%至7.7%,财务费率15年由负转正,16年上升至0.3%。


4. 2014年新增纳入计算机行业指数10只成分股,共103只

2012-2016年营业收入总和、净利润总和同步增长。 14、15、16年净利增速均超20%,,今年三季度净利增速增速达下降较多至10.4%。费用方面,管理费率增加约1.5个百分点至15.9%,销售费率减少近2个百分点到7.8%,财务费率2011-2017年期间逐年上升,17Q3超0.8%。


5. 2015年新增纳入计算机行业指数21只成分股,共124只

2011年以后整体营收增速较为稳定,净利润总和增速2014-2016年期间均维持较高水平,16年实现最快增速20.5% 。费用方面,管理费率增加近2个百分点至15.7%,销售费率减少近1.5个百分点至7.7%。


6. 2016年新增纳入计算机行业指数7只成分股,共131只

2014-2016营收净利增速双双走高,16年营收增速为21.2%,净利增速为20.1%。 费用方面,管理费率逐年增加约2个百分点达15.9%,销售费率逐年减少约1.5个百分点至7.7%,财务费率增加约1.5个百分点,17Q3为0.8%。


7. 2017年及新增纳入计算机行业指数36只成分股,共167只(剔除神州数码)

2017年新纳入指数成分股数量最多,达36只。2014-2016年营收净利增速较为平稳,均在20%左右。今年三季度营收增速上升至24%,但净利增速下降至10.7%。 费率方面,管理费率逐年增加约1个百分点至15.9%,销售费率保持在8%左右水平,财务费率从13年的-0.1%增加至16年的0.25%,17Q3明显上升至0.8%。

行业毛利率继续趋势走高


自2010年以来,计算机行业估值水平较高,均大幅超过沪深300市盈率,2015后估值开始回落,目前处于13、14年相近位置。计算机行业过去十年毛利率水平提升超5%,净利率水平也有小幅上升。今年三季度毛利率、净利率与去年三季度情况相比,出现小幅降低,但仍明显超出历史水平。


在行业成本方面,行业员工数量的绝对值和平均值均不断上升。计算机公司员工人数总和从2010年的14.5万人增加至2016年的38.2万人,6年增长超2.6倍,行业公司平均员工数量从2010年的1354人增加至2016年的2288人,6年增长近69%。


四、挥别“模式”与“流量”时代


4.1、计算机行业变迁升级路线


回溯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轨迹,从计算机行业前十大市值公司的更替,归母净利润的变化,我们清晰可见行业变迁升级的路线: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计算机行业龙头公司的市值规模在不断提升,从硬件渠道型公司到应用解决方案公司,再到流量平台型公司和技术平台型公司,计算机企业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加成在不断提升,行业空间也在不断扩容。


和这一变迁路线相匹配的,分别对应着硬件普及时期,软件应用时期,互联网流量时期,以及未来的智能化普及时期,各个科技发展时期都存在典型的代表公司。

渠道型公司: 如方正科技、同方股份。毛利率和净利润率较低,市值和盈利增幅不如应用和解决方案类公司。

应用产品、解决方案公司: 产品型公司(如广电运通)、解决方案型公司(如东华软件),毛利率中等,净利率增幅赶不上收入增幅,这类公司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

流量平台型: 互联网流量公司(如东方财富、同花顺、网宿科技)强势崛起,毛利率高,成本相对固定,净利率增速较收入增速高,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小。

技术平台型: 互联网发展的红利逐渐消失,“模式”和“流量”不再是计算机及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因素,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如科大讯飞、四维图新、恒生电子、用友网络),我们认为要寻找新的“技术平台型”公司。


4.2、互联网与行业信息化齐头并进,流量逐步进入爆发期


4.2.1、互联网服务1.0: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公司的黄金时期


IT硬件普及后,互联网的导入和发展催生和加速了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各式各样的应用产品需求,而行业信息化的进程亦进一步促进着互联网的发展。2010年至2013年是以东华软件为代表的解决方案型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承接着企业客户从PC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过渡。


4.2.2、互联网服务2.0:应用服务的流量红利期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之后,信息化解决方案需求明显下滑,IT需求从基础设施向应用服务转变,互联网流量井喷式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围绕流量的内容创业浪潮,流量的获取以及变现成为吸引资本的关键。


2014-2015年移动互联网尤其快速发展,也是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期,互联网新获投资项目同比三位数增长,新增创业公司数量一路攀升,2015年超过1.8万家,而2016年开始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4.2.3、多因素叠加下的互联网大牛市


2014-2015年计算机及互联网行业大牛市的产业背景是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彼时互联网创业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新模式炙手可热,有流量的企业都有令人遐想的广阔空间。互联网流量内容形式日渐丰富,多媒体应用、物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流量的爆发,产品业务与流量直接挂钩的CDN龙头网宿科技强势崛起,在2015年股灾之后股价再创新高,从2012年6月到2016年6月,网宿科技股价涨幅约25倍,而东华软件最多只有7倍。


4.3、流量红利不再,技术价值凸显


4.3.1、互联网巨头从流量之争到技术之争

互联网巨头BAT 对各式流量入口的跑马圈地争夺之战将流量的红利推向了巅峰,在一番资本的角逐之后盈利变现成为众多初创企业的大考,流量平台的生态闭环价值得以验证和彰显,应用服务之间的差距得以拉开。


不同类型的流量之间有了价值高低之分,同样的流量之间有了应用效率之别,广告这一传统的流量变现方式经历了从门户广告到搜索广告的变迁之后,进一步强调效率向效果广告演变;新闻推送这一传统的传媒方式融入更多的技术,如今日头条运用“协同过滤”的算法实现个性化的推荐。各式应用服务前所未有地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强调,在集群效应越来越强的应用服务生态中,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成为流量巨头们的必争之地。


4.3.2、“工程师红利”不复存在


计算机工程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因而人力成本也不断提升,流量为王所依赖的低价“工程师红利”一去不复返。而另一方面网络处理效率加快,有效互联网流量增速放缓,围绕流量有效应用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互联网发展的红利时期日渐成为过去式,技术成为下一个高地。


4.3.3、“流量宠儿”的转折


网宿科技曾是伴随我国互联网发展崛起的明星公司,直播、视频内容的丰富让网络加速成为刚需,在早年击败竞争对手蓝汛后,网宿主导国内CDN市场。2016年之前公司收入和利润一直加速增长,但随着BAT陆续进入CDN市场,行业频繁降价,市场逐渐洗牌,公司业务遭受了较大的冲击。


随着云计算的推广,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客户业务增长迅速,IT设备更新换代快,自身业务变革周期较短,原先的设计很可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故BAT开始自建模块化数据中心并提供CDN业务作为云服务的一部分。


2014年2月阿里宣布提供CDN业务并在15年5月将CDN业务价格腰斩。阿里云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在16年下调价格17次,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更有互联网公司提供免费的CDN服务作为接口,将客户拉入自己的业务生态。巨头资金雄厚,研发能力强且规模优势明显,传统公司无力跟进降价狂潮,17年阿里合并优酷CDN,行业正式洗牌。


云计算显著的规模效应使得阿里云等龙头企业迅速侵蚀CDN市场,作为云服务组成部分的CDN在互联网龙头企业构筑的生态中价值能够得以提升,而龙头企业对于CDN的成本亦存在更大的调节空间,阿里云CDN服务在“稳定、极速、易扩展和性价比”层面优势明显,云服务产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扩散。


在互联网发展的导入期,流量的迅速膨胀足以容纳众多初创企业顺势发展,但随着效率的提升和竞争的红海化,优胜劣汰终成为无法规避的生存法则,未能顺互联网浪潮成长壮大并构筑起产品业务壁垒的公司面临较大的生存挑战。大数据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同时也对企业应用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公司内生实力角逐时代正式到来,人才和技术的积累成为重要筹码。


五、技术型公司鲤鱼跃龙门


5.1、A股技术型公司正在崛起


技术型公司逐渐占据主导,享受较高估值溢价: 根据截至11月9日收盘的数据,A股计算机板块最新的市值排名前十位依次为科大讯飞、紫光股份、东方财富、四维图新、用友网络、航天信息、同方股份、恒生电子、中科曙光、东华软件。前十大公司中科技类的公司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语音识别技术处于国际领先的科大讯飞;处于SAAS转型期的用友网络;Fintech龙头公司恒生电子;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先行者四维图新;布局量子通信和芯片业务的中科曙光等。这些公司涉及的技术领域主要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Fintech、云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领域。 从估值水平上看,这些公司对应17年的PE水平也显著高于计算机板块的平均水平(CS计算机17年PE为42),享受较高的估值溢价。


年初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股受到热捧: 回顾年初以来科技相关概念板块的涨跌情况,虽然计算机板块整体表现低迷,但是 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相关概念大幅跑赢大盘(沪深300) ,受到资金的热捧。这一方面是受到国家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的刺激,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新科技领域的代表,代表着未来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具备充分的想象空间。而技术基因相对薄弱、依托传统模式发展的公司,经过2015年的牛市之后,估值水平仍然显高。


今年A股科技股中表现最亮眼的两家公司:海康威视和科大讯飞。 海康威视和科大讯飞作为科技领域的代表,年初至今累计涨跌幅分别达到157%和123%。科大讯飞所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从7月以来表现亮眼,而海康威视作为安防领域的龙头公司,今年以来股价持续上涨,而且持续受到外资青睐,根据深港通可统计到的数据,今年以来外资累计净买入已经达到216亿元(截止11月7日),深股通持股占比持续提升。


5.2、海外科技巨头持续走强,技术驱动下的业绩提升是核心


美国科技股持续走强的背后是以业绩作为支撑: 今年以来,美股在科技股的带领下持续走强,纳斯达克指数年初以来累计上涨25.7%,而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科技股巨头累计涨跌幅分别达到50.4%、35.6%和33.9%,科技巨头的强劲表现带领纳斯达克指数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数据均截止11月8日)。 而支撑海外科技股不断上涨的背后是这些技术巨头们亮眼的业绩 ,美国科技巨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引领了技术发展,领先的技术带来的是利润的大幅增长。比如以微软、亚马逊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在云计算相关业务上持续保持高增长,带来业绩持续超出市场预期。 美股不断走强的背后实质上是技术驱动业绩提升带来的,科技巨头前期的巨大投入所积累的技术优势正逐渐凸显。


(1)谷歌:AI优先,“AI+软件+硬件”一体化发展


AI优先,全方位布局: 谷歌是海外科技巨头中在AI领域布局较为全面的龙头,在2016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提出了“AI优先”的发展战略。目前谷歌在基础层面、平台层面、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都有较为深厚的积累:

芯片层面: 谷歌设计了一款为人工智能运算定制的硬件设备,张量处理单元(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芯片。该芯片是在一颗 ASIC 芯片上建立的专门为机器学习和 TensorFlow 量身打造的集成芯片。该芯片能让机器学习每瓦特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相当于摩尔定律中芯片效能往前推进了七年或者三代。

平台层面: 开源平台TensorFlow,并且专为移动设备开发了新版本的TensorFlow Lite;

技术层面: 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等方面拥有深厚技术积累。

应用层面: 几乎将人工智能渗透到了旗下的各类产品中,目前包括谷歌搜索、Google Now、Gmail、谷歌照片和谷歌翻译等100多个团队用上了机器学习技术,形成了一系列主要依靠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服务和应用。还利用人工智能开拓医药研发、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等领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