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清华南都
2015年11月18日,那天下起了雨,让夜晚的杭州显得有些凄冷。路不大好走,行人要看着脚底躲避水坑,司机则要通过闪着雨刷的车窗辨认出前方的道路。
一位拾荒老人撑着把伞,肩上的竹竿挑着两个口袋,里面装着今天的收获。他视力不大好,遇见下雨的夜晚就更糟糕,所以走的时候小心翼翼,直到过斑马线时才稍稍放了点心。他以为会很安全,却不想,一辆出租车突然出现将他撞倒。飞来横祸让老人在25天后因抢救无效离世。
这样的车祸每天都有,对于旁观者来说,不过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本不足为奇,但没想到,老人女儿的一通电话让他的身份曝光于世,而他的遗物却比身份更让世人震惊!
这位老人名叫韦思浩,浙江师院中文系毕业,是一名退休的一级中学教师,已经拾荒十多年,同时,他还是一位网红。
师院毕业的高材生,一级中学教师,何以落魄至此,以拾荒为生?又何以成为了网红?毕竟这三种身份,简直太不搭调了。
其实,韦思浩老人的网红之路,从一篇《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报道开始。
杭州图书馆一直是图书馆界的一股清流和楷模,它多年来始终面向所有公民开放,这其中就包括流浪汉和拾荒者。
不得不说,流浪汉、拾荒者、民工在城市里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人们对这些群体都是避之不及,因为受不了他们身上酸臭的味道和脏兮兮的衣服。所以才会有民工乘地铁怕弄脏座椅,席地而坐的新闻频频出现。
杭州图书馆张开怀抱,包容了这个庞大的尴尬群体,被大家称作“最温暖的图书馆”。来这里的流浪汉和拾荒者很多,他们都会在看书前自觉地洗手,章凯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根竹竿挑着两个装了塑料瓶的口袋,这是章凯的惯常装备。他时常出入于三楼专题文献区,看马云传记和阿里巴巴管理理论,也看中外名著,还曾自查医术治疗自己的伤腿。看报时如痴如醉的模样被记者拍下来,让他一时间成为了拾荒者中的网红。
大家都以为他叫章凯,其实他的本名是韦思浩,那位出了车祸离世的老人。
老人的去世让很多人都感到痛心,但万万没想到,他留下的遗物,震惊了世人!
多年来,老人一直都以“魏丁兆”的名字进行着匿名捐赠,资助贫困学生。
老人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捐资助学,平时自己以拾荒为生,只满足着最低的生活需求。
他住在当初教育系统统一分的房子里,毛坯,至今未曾装修,而里面也仅仅只有一张床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清苦和拮据生活,妻子早就同他离了婚,三个女儿不与他同住,也不理解父亲的行为。明明是一级教师,每月几千元的工资,却还要靠拾荒来生活,那父亲的钱都哪儿去了?老人不对她们说,她们也问不出。
如果有一位拾荒的父亲,你会是什么感觉?是觉得心酸,还是觉得丢人,亦或是二者皆有?可能好面子的我们,看着自己父亲在垃圾箱里翻检,路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时,多半时候还是觉得丢人吧……
我们习惯于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用身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却忽略了皮囊下的那一颗真心。
如果不是女儿们整理遗物,她们不会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捐助过这么多人,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这些是老人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财富,虽然他去世时没有留下半分存款,但这些财富却是无价之宝。
满满一盒感谢信从全国各地寄来,被老人好好珍藏着,那些曾经被他资助过的学生们与他通信表示感谢,诉说着自己的生活,却并不知道那位“魏丁兆叔叔”为了他们可以读书,拾荒资助,过着窘迫的生活。而就在他们写信的时候,“魏丁兆叔叔”已经悄悄离开了这个世界……
女儿们还发现了一份遗体捐赠志愿表,老人早在十几年前就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器官。即便是死亡,也没有阻止他帮助别人的脚步……
如今,杭州图书馆前多了一尊雕像,这座由铜雕建筑师朱炳仁设计的雕像用简洁的线条刻画着韦思浩老人当年在图书馆里如痴如醉读书的模样。他不止为了生活而拾荒,更是我们精神的拾荒者。
这世间有千千万万种误解:
看见民工,我们总会悄悄躲开,因为觉得他的衣服太脏,因为觉得他的素质一定很差;
看见流浪汉,我们总会悄悄躲开,因为忍受不了他身上的酸臭,因为他的眼神看着很疯癫;
看见拾荒者,我们总会悄悄躲开,因为讨厌他麻袋里的垃圾,因为觉得他有些影响市容;
……
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不到他们为城市做的贡献,自然也看不到像韦思浩老人这样的拾荒者背后的伟大故事。
以貌取人,这是我们的病!
我们欠他们一个理解,也欠他们一句道歉。韦思浩老人拾荒了一辈子,却过得比谁都值得尊重。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好好安息。
来源:清华南都(ID:qinghuan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