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保费贵、投保难,终于有了解决方案。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也是我国新能源车险的首个指导意见。
近年来,新能源车保险贵、续险难是困扰消费者、新能源车企和保险公司三方的一大难题,也是痼疾,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购买的信心,限制了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促内需的大局。此次,四部门联合出手,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直指痛点、堵点,有望从底部破解新能源车投保难问题。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市场增速远超传统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但市场占有率提升的同时,也遭遇一些新问题,投保难是其一,这导致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新能源车时顾虑重重。
坦白讲,之所以存在新能源车投保难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保险公司。因为保险公司营业的前提是经营安全,而承接新能源车业务却有更大概率造成亏损。如《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就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
造成保险公司理赔压力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对新能源车这种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尚未完全适应,以及新能源车市场本身的一些不足。比如,保险公司承接新能源车险需要面对电池和电动系统的高维修成本。
像换一次电池费用动辄数万,一体化压铸技术制造的车身,其修复成本也更高。电池衰退是新能源车独有的风险,电动驱动系统也比燃油驱动系统更容易发生故障。再加上新能源车维修服务网络薄弱等各种原因综合之下,导致新能源车较燃油车有更高的出险率,更高的维修费用。
而就保险公司而言,其在业务层面对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出现应对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评估标准尚不成熟,保险公司在定价和承保时依据的是很粗略的风险预测模型,导致保费定价经常无法覆盖成本。
归根结底,新能源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历史理赔大数据。像电池衰退、起火、充电故障这些特定出现类型又无法有效预测,保险公司无法顺利实现“精算”,结果就是亏损、拒保或盲目提高保费。
但这又引发相应的“逆向选择”(即低风险客户被排除,而高风险客户倾向于购买高额保费的保险)和“道德风险”(即消费者由于知道自己被保险覆盖,可能选择更高风险的使用行为)问题。
所以,新能源车保险难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问题所引发的市场失灵现象。既然要解决市场失灵现象,政府的介入就必不可少,此时,《意见》的出台,就打中了问题的“七寸”。
据了解,此次《意见》提出了合理降低维修使用成本、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后两项举措,可以解决国际保险领域所称的“剩余市场”问题,覆盖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汽车客户,尤其值得期待。
需要指出的是,新能源车投保难的问题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新兴产品的崛起,尤其是在技术、产业和消费方式快速变革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保险方面的挑战。
比如,当年燃油车兴起时就遇到类似的问题。再比如,商业航天、网络安全、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领域,也曾遇到类似难题。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保险条款的细化、技术手段的引入,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保险行业都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预想,未来还会有类似的问题重复发生在保险行业。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崛起,人工智能、机器人、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这些行业的崛起都必然会对保险业造成新的冲击。
这也提醒保险行业,在当下这种快速变革的时代,坐在家里等待保单涌来已经不合时宜。主动出击,未雨绸缪,更积极地提前介入前沿领域,方是解决问题之道。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都应该筹建相应的前沿技术部门,而主管方在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方面,也需要有足够的前瞻性。
撰稿 / 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