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还得是老贾。
时隔
91
天,又入账
3
个亿
近日,当他的微博宣布法拉第未来(
FF
)再获
4100
万美元(约合
3
亿人民币)融资时,
舆论场再次分裂。
有人冷笑:
“贾总不要造车,改行卖课,做‘融资导师’绝对比造车赚得多”、“
PPT
造车还能割韭菜?”
也有人感叹:
“他凭什么总能拿到钱?”评论区那是一个热闹。
更多人则困惑,为什么这个
背负
20
亿美元债务,被贴上“老赖”“
PPT
造车鼻祖”标签的男人,总能从资本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
从乐视崩塌到
FF
九死一生,贾跃亭的“造车梦”已燃烧十年。这十年间,他经历了股价跌破
1
美元退市红线、个人破产重组、量产车仅交付
15
辆的至暗时刻,却也上演了
七个月融资超
1
亿美元的绝地反击,且每次融间隔越来越短,金额却步步高升。
这让人想起,蔚来李斌曾被调侃“最会融资的车企
CEO
”,但贾跃亭用实际行动证明:在资本游戏里,他才是真正的顶级玩家。
贾跃亭的“不可替代性”。
当老贾带着他的法拉第未来(
FF
)第七次宣布融资成功时,市场反应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般的分裂,有人怒斥
“骗子又来圈钱”
,有人惊叹
“这才是真正的融资导师”。
但抛开情绪,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残酷,那就是
贾跃亭的“不可替代性”恰恰来自他的“污点”,
这看似很矛盾,却精准踩中了资本市场的人性弱点。
为什么有人敢信一个屡次跳票的“老赖”?说白了,
他不是靠“完美人设”赢取信任,而是用“缺陷价值”制造稀缺。
当其他车企还在为融资焦头烂额时,他却把“失信者”的身份玩成了另类筹码。
毕竟,放眼全球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能同时在中美市场讲出“双城故事”的造车人。
这一定位,几乎是为老贾量身定制。
美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至今不足
7%
,
2
万至
5
万美元的大众市场更是特斯拉、
Rivian
都未啃下的硬骨头。贾跃亭一边
高举“技术下放”大旗
,宣称要把售价
30
万美元的
FF91
技术压缩到平价车型
FX
上,一边用“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撩拨中东和亚洲资本的焦虑。
这些金主,既想分特斯拉的蛋糕,又怕被马斯克“割韭菜”,而贾跃亭的“夹缝战略”恰好提供了替代的可能性。
更绝的是,他深谙资本对“硬科技标签”的饥渴,把
FF91
上尚未成熟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包装成
AI
革命的火种,硬生生在
PPT
上画出一个“技术乌托邦”。
这些看似完美的战略拼图,却又建立在贾跃亭个人
IP
的“资产”之上。
当别的老板躲在幕后时,他凌晨三点直播工厂加班、在抖音卖衍生品、甚至
把“还债回国”写成公开信小作文。
这种近乎自虐的“表演式创业”,反而让部分资本产生了诡异的心理投射。
如果连这个“满身污点”的人都能翻身,投资的超额回报将不仅是金钱,更是参与救赎的精神快感。
回归人性,更现实的是,贾跃亭的
IP
早已超越
FF
本身。
这个被贴上“老赖”标签的男人
越是挣扎,越会让他们觉得,即便造车失败,贾跃亭的
IP
价值,仍可能通过舆论流量、跨境资源甚至“还债回国”的终极叙事来二次变现。
说到底,
相信贾跃亭的人,从来信的都不是车。
他们押注的,是一个“商业赌徒”对人性弱点的极致利用。
如果说融资能力是贾跃亭的“面子”,那么
FX
车型就是他的“里子”。
尽管融资成绩亮眼,但
FF
的生存危机并未解除。
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
FF
)看似手握
1
亿美元融资,但在造车行业的“烧钱黑洞”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甚至还不够支付
FF
过去半年的运营亏损。
FF 91 2.0
每辆车的生产成本高达
30
万美元,而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
还不足
20
辆,
甚至不及新势力品牌单周销量的零头。这意味着单是维持现有产线运转,
每月就需要吞噬至少
1000
万美元,
更别提
FX
车型研发测试所需的黑洞级投入。
更致命的是,
FX
车型的量产倒计时已不足
200
天,
但
4100
万美元融资中
60%
需优先偿还供应商欠款,
剩余资金连完成
ADAS
系统极端天气测试都捉襟见肘。
贾跃亭个人背负的
20
亿美元债务,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而
FF
自身也像一台失控的碎钞机,
2024
年前三季度净亏损
2.35
亿美元,
平均每月烧掉
2600
万美元
。也就是说,
即便最新融资到账,也只够支撑到
2025
年三季度。
更讽刺的是,
FF
的“交付神话”早已沦为黑色幽默。毕竟
FF
的汉福德工厂
至今产能爬坡失败,
此前交付的车辆中,超过半数被曝存在软件故障。
相比之下,
FX
车型的
2025
年底量产承诺,更像一场豪赌。
特斯拉
Cyber Cab
已官宣
3
万美元成本价和
2026
年量产计划,
FF
却要用
2
万
-5
万美元定价的
FX
对抗这个庞然大物,而它
所谓的“技术底牌”竟是尚未验证的“
FF91
技术下放”
。
只能说,留给
FX
的时间不多了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在贾跃亭
20
亿美元个人债务和乐视
5.3
亿元新恢复执行债务的阴影下愈发荒诞。
债权人可以容忍拖延,但绝不会接受
FF
突然暴毙导致债务清零
,于是贾跃亭不得不依赖
“挤牙膏式融资”
,用最小剂量维持公司运转,甚至不惜让关联方
FF Global Partners
参与投资,
一切只为等待那个遥不可及的“量产奇迹”。
当贾跃亭用中东基金的钱给员工发工资时,乐视的债主们仍在法院门口排队。今年
2
月,北京四中院
恢复执行贾跃亭及乐视系
5.3
亿元债务,
而这只是其
147
亿元债务冰山的一角。
彼时,贾跃亭手中唯一的底牌,或许只剩那句说了近
8
年的“下周回国”。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首先源于
20
亿美元债务的死亡倒逼。
从山西县城起步到创立乐视网,他通过多次“豪赌”实现阶层跨越。随后在视频网站竞争中孤注一掷购买版权,甚至拒绝优酷、土豆的合并路径,选择独立扩张。这种“赌性”不仅成为其商业标签,也内化为一种生存逻辑。
截至目前,贾跃亭在国内的债权人名单里,挤满了金融机构和散户投资者。他比谁都清楚,
只有
FF
成功量产并盈利,才能通过股权增值偿还债务、解除限高令、重启人生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不是骗子,只是把战略想得太超前,节奏错得太离谱”。
这种执念,使其在面对债务危机时,催生了造车史上最激进的赌局。于是乎,我们看到一个诡异的循环:
贾跃亭越是被骂“骗子”,越要拼命融资续命,融资次数越多,债权人越不敢让他倒下。
真可谓:流水的金主,铁打的贾跃亭。
这种“债务绑架”在拒绝恒大
200
亿人民币收购提议时达到高潮。他宁可让
FF
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也要死守控制权,只因失去
FF
意味着彻底丧失
“翻身筹码”。
因此,他的所有行动,都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还债、回国、翻身。
他在多次反复强调,如果有天梦想实现,最想做的是尽快回国。可是,当贾跃亭把还债期限定在两年时,这场赌局的倒计时已经开始,
要么
FX
车型成为爆款,要么他真的会成为“最执着的骗子”。
在这场持续十年的资本长跑中,贾跃亭的“不认输”早已超越商业逻辑,
当债务成为动力、当失信成为筹码、当希望比现实更值钱,他还有什么可值得期待的呢?
或许最残酷的真相是,
贾跃亭越拼命证明“我要回国”,资本市场越需要他永远留在美国
。
债权人不敢让
FF
死,投资者也不愿
FF
死,而贾跃亭自己更不能让
FF
死,一旦他真的踏上归途,就真的失去“造车梦”这面盾牌了。
只要贾跃亭还在镜头前表演“奋斗”,就总有人相信下一个“下周回国”不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