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ystematics of Prokaryotes,ICSP)
确认了以三个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新菌种
。
左至右依次是庄辉、卢洪洲、张文宏
三位学者的姓名分别是
庄辉、卢洪洲、张文宏;
以他们名字分别命名的菌种名字是:
庄辉木米亚菌
(Mumia zhuanghuii sp. nov.)
卢洪洲拟杆菌
(Bacteroides luhongzhouii sp. nov.)
张文宏拟杆菌
(Bacteroides zhangwenhongii sp. nov.)
为了表彰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院士
在中国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方面的贡献,表彰
卢洪洲教授
和
张文宏教授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探索方面的贡献
,
近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徐建国院士团队
建议将新发现的
1个木米亚菌种
和
2个拟杆菌种
分别以以上3位学者
的
名字命名,
得到
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ystematics of Prokaryotes,ICSP)
的
确认
。
庄辉
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主要研究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庄辉院士发表过
《病毒性肝炎诊治新进展》
等学术论著,是德高望重的病毒性肝炎防控专家,享誉学界。
卢洪洲
是现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擅长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2023年10月,
卢洪洲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
。根据榜单,卢洪洲全球排名第4659,领域为微生物学,同时是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第3名。
张文宏
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
(上海)
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主要研究疑难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诊断与治疗。
新冠病毒感染发生以来,其观点频频受到网友关注。
三位医者都是中国学界的楷模和标兵。
以庄辉院士名字命名的新木米亚菌种
木米亚菌属
(genus Mumia)
首次于2014年由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并以该校缩写MUM命名了首个菌种M
umia flava。此后,东北农业大学的向文胜教授团队在2016年又发现了木米亚菌属香炉山新菌种。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院士
因
其在中国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木米亚菌种
。
2020年4月,徐建国院士团队在《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从青藏高原鼠兔肠道中分离的新放线菌株,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认了木米亚菌属的新菌种。
为表彰庄辉院士的贡献,徐建国院士团队提议以庄辉院士的名字命名该新菌种,即庄辉木米亚菌新种
(Mumia zhuanghuii sp. nov.)
,并已获得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
(ICSP)
的确认。
以卢洪洲教授和张文宏教授名字命名的新拟杆菌种
徐建国院士团队在2021年4月的《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新拟杆菌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中国吉林省一位健康男性粪便中分离出了四株新的革兰阴性厌氧非运动性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了其中两株为拟杆菌属的新菌种。
为了
表彰卢洪洲教授和张文宏教授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探索方面的卓越贡献
,徐建国院士团队提议将这两株新菌种分别命名为卢洪洲拟杆菌新种
(Bacteroides luhongzhouii sp. nov.)
和张文宏拟杆菌新种
(Bacteroides zhangwenhongii sp. nov.)
。这两项提议也已获得ICSP命名委员会的确认。
以学者名字命名新菌株是惯例
用专家名字命名菌种,乍一听很有意思,实则是学界悠久的传统。
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负责全球各种原核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的规范化。
按照国际惯例,通常将新发现的菌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以表彰其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据微生物简史,1854年,意大利医生菲利普·帕奇尼发现霍乱弧菌,叙述了霍乱弧菌与霍乱之间的关系。
1883年,第五次霍乱大流行,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
结合帕奇尼的科学发现,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接受霍乱弧菌是杀人元凶的定论。
为了纪念帕奇尼,国际细菌命名委员会于1965年以帕奇尼的名字命名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Pacini 1854"
。
在中国方面,也有先例。
二十一世纪初,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
先生原创的
CBS134186
(Liao WQ-2011)
,
医学真菌领域首次用中国人的名字直接命名的致病菌种。
再如,
中山大学
(原云南大学)
李文均
老师先后发现、建立并生效发表了细菌、放线菌新目4个,新科10个,新属30余个,新种3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