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湛均
80后,2008年入行,至今仍是摄影记者,供职于南方都市报。
在如今的海量信息面前,“真”与“实”的声音似乎越发稀薄起来,而不被大潮裹挟,坚持求真务实是每个有良知的媒体人绝不放弃的底线。入行9年,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黎湛均始终立足本地,于广州这个“永远的改革开放前沿地”搜寻变革洪流中的实事与真情。
2017年10月31日,中国-东盟国家海上联合搜救实船演练中,直升机B-7340将落水的两人放到海巡31号海事巡逻船上。
2017年6月25日中午时分,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特大山体滑坡的现场,大批工作人员和大型钩机依旧在进行搜救工作。
中国摄影报:虽然传统媒体式衰,但南方报业历来不乏优秀摄影师,可谓人才辈出,请问高手云集中,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及“特色签名”式的影像风格?
黎湛均
:我2012年6月加入南方都市报,至今主要跑本地社会新闻以及体育新闻。在这里我很庆幸能结识到一群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目前,自己的“特色签名”式影像风格仍在摸索。对于在工作中的定位而言,则是做好手头的事,用心拍好每张署自己名字的照片,不断学习接触新技能,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017年3月9日,广州市黄埔区波罗诞庙会上,大批市民前来烧香祈福。
2017年5月3日下午,广州猎德大桥西北侧,一名年轻男子坐在铁索上,用推子将自己头发理光。
中国摄影报:包括南方都市报,各家纸媒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人员变化方面,80后和90后成为主力,新一代媒体人对新闻摄影的认识与实践有哪些异同?
黎湛均
:在对新闻摄影的认识上,无论新老媒体人,首先明确新闻摄影的底线是真实性,必须客观真实。其次,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与环境的变化,在新闻拍摄中,以往一个新闻采访只需一两张好图即可满足版面需求(专题除外)。如今新媒体需要“零时效”即时推送,且以多图以及视频(如直播)等模式去立体还原新闻事实,根据不同传播平台的需要,摄影记者已经不仅仅是能写能拍,还能剪辑短视频,逐渐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2017年5月31日,广州新滘中路北侧的上涌村,一位女士用电动车拉着两捆布料,慢慢地开进“郁郁葱葱的小树林”。
2017年2月11日上午,广州市城隍庙会的后台,3名身穿古装的表演者与一名现代装女子同时在玩手机打发时间。
中国摄影报:灾难类新闻是每个记者都会面对的,比如水灾、地震等,随着航拍等新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也常被媒体作为必要的记录手段,与传统的直面现场、放大细节相比,你怎么理解这种“远观现场”的方式。
黎湛均
:自2015年5月开始接触航拍,从出门必带无人机到有的放矢。无论是灾难现场,还是日常新闻、专题等,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自己的计划准备所需器材。与传统直面现场、放大细节相比,“远观现场”的方式更是一个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更加立体完整地还原新闻现场。面对如今技术革新迅猛,学习新的技术,为己所用,争取以多种方式表现新闻。
2017年12月10日,广州马拉松比赛,参赛选手们陆陆续续经过猎德大桥,直播赛事的直升机来回穿梭于江面。
中国摄影报: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愿意在哪类平台传播自己的作品?不限数量的话,顺序应该怎样更理想?
黎湛均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传播广度与深度较好的平台进行有效传播,让信息更加精准抵达受众。我虽然来自传统媒体,但并不局限于报纸或者某一平台,不限数量的话,先是所供职的报纸和网站,再到门户网站,以及受众之间的人际传播,这样的顺序是最理想的。
2017年4月18日晚,广州冼村水塘边的拆迁废墟上,几名租客坐着玩手机各自打发闲暇。冼村位于高楼林立的广州珠江新城CBD中,城中村的“握手楼”群与周围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如今拆迁仍在继续,坐落在村东南侧的回迁房一二期开始进入摇珠阶段,第三期回迁房开始破土动工。
2017年1月5日,广州出现雾霾天气,天河路与体育东路交界的一块显示屏正播放“蓝天白云”。
中国摄影报:在当下日益复杂的媒体变革与传播环境中,你怎么理解新闻的“真实”这个底线?
黎湛均
:首先,新闻真实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相的持续过程,需要不断求证,务求客观真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自媒体的介入,媒体的边界正在模糊,比如导致新闻与信息的界限模糊。新闻与信息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的传播要通过新闻机构完成,是一种社会性的大众传播,而信息的传播可能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或者自身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传播的并不一定都是新闻。但由于新媒体环境造就了一个信息共享型社会,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传播的新闻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转发等手段分享其他媒体的信息。如果网站甚至传统媒体不加核实转发一些社交媒体的即时信息,就会成为将虚假信息升格为虚假新闻的主要推手。
2017年11月1日,孟加拉国波隆科利地区,摄影师帮助穿越缅甸到达孟加拉边境的罗兴亚难民跨越纳夫河。汉娜·麦凯(Hannah McKay,路透社) 摄
黎湛均说:
作为路透社的年度照片之一,这无疑是一张佳作。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讲述了摄影师向一名筋疲力尽的难民伸出援手,人性本能发散出的小小光芒,直击读者的内心,让人感受到温暖。
黄丽娜 · 采写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
·2018
年
·
第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