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解释经典,一定要有两个部分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25 08:00

正文











解释经典,一定要有两个部分




自古以来的大德解释经典,一定有两个部分,一个叫玄义,一个叫文义。为什么要有这两个部分呢?初学的人往往觉得玄义啰唆,直接从“如是我闻”讲《阿弥陀经》不就好了吗?其实不是那样的,一定要有玄义。


(一)定义


总括性地说明全经义理大纲,称为玄义。

 

玄:幽深玄妙,难知难见。


什么是玄义?玄义是指幽深玄妙、难知难见的义理。这部经,它本身甚深的教理,根本的骨架、核心,在逐字逐句地解释经文之前,一般都要把它们总括性地说在前面。所以,总括性地说明全经的义理和大纲,这叫玄义。


逐字逐句解释经文的意义,称为文义。


第二部分才是依据经文一句一句地解释下去,这叫文义。


(二)二者相对


二者相对,一为总体的解释,一为具体的解释。


两者比较,玄义是总体的解释,文义是具体的解释。比如我们看一个人,不是首先逮住他的鼻孔、手之类具体的部位,而是首先了解他的大概:是男人还是女人,多高,有什么特点。先总体上掌握这个人,然后再了解他具体的部分。


总体和具体是不能分开的,如果总体和细节都能掌握,当然很全面;如果不能掌握细节,宁愿掌握总体。我们看一个人,难道还要把他有多少根头发数清楚吗?具体的不了解没关系,整体一看,这个人头发半白,这就是总体的了解。不会把他的白头发数一数,看有多少根,这就没有必要了,这个细节问题可以忽略。


(三)二者结合


缺玄义,迷于文句,如见木不见林。

 

离文义,即无根据,如无木即无林。

 

二者结合,意义明了。


玄义很重要,离开玄义就会迷惑在文句当中。“如见木不见林”,走到树林里,看这棵树挺好,那棵树也不错,但都只是见了一棵棵的树,对整片林子没有把握,这就是迷在文句当中。


如果离开了文义,玄义漫天地讲,行不行呢?玄义是从具体的文义归纳、总结出来的,离开了文义就没有根据。就像没有树木就没有树林一样。


就像房子,我们对房子的认识,首先是掌握它的总体、大概,它是什么造型、哪里是门、怎么使用,然后再看细节,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怎么装潢等等,这是不能分开的。


所以,自古以来的解释都有这两部分。


(四)二者作用


如城市交通图,玄义示主干、环线,文义详路标。


用城市交通图来作一个比喻。当然,所有比喻都不是完全贴切的,那只是让我们依文会意地了解玄义和文义的关系。


比如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往往会出了车站就买一张交通图,看看这里有几环线,有哪些主干道,上面标得很清楚,这就是玄义的部分,让我们对整个城市的交通脉络有一个骨干性的掌握。


然后,要到哪个具体地点,再看细的路线。如果没有地图,就告诉你说从哪里走几步,有一个商店,商店门口有个卖红薯的,往右边走,然后……这样讲不清楚的。看地图就很清楚。


这张地图中,骨干的东西就是玄义部分,具体详细的地点就是文义部分。


(五)二者先后


先释玄义,后释文义,如《观经四帖疏》第一卷即玄义,后三卷为文义。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也是分玄义和文义来解释的。《观经疏》有四卷,第一卷叫《玄义分》,玄义的部分;第二卷叫《序分义》,第三卷《定善义》,第四卷《散善义》,这三卷属于文义的部分,是一句句解释《观经》经文的。




摘自《阿弥陀经归宗解》 

  (因编辑需要,略有改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