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央行发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银登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北金所债权融资计划、中证收益凭证、保交所债权投资计划等,是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关于上述资产,是否属于标准,各家机构持不同态度,市场称为“非非标”。这次“非非”还是非,比预期严格,基本没给上述平台标准机会。非标又一次,倒地也被补踩一脚。非标为何沦为今天这般,原因或许在于根本的逻辑改变了。
之前一篇文章《非标已亡,同业再见》,我们感受同业的渐行渐远,些许忧伤。但: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接着业务逻辑已变,且行珍惜。我们梳理这些年业务共同遵循的逻辑,以启迪未来,探索方向。
当前各家行新业务推动缓慢且焦灼,不仅于监管,在于某些深层的东西改变了。这些深层的东西,包括宏观的、市场的、风控思维的,构成我们业务的逻辑。可以说,这些年市场逐步建立的,我们业务一直遵循的逻辑已打破。当前金融业务部门(资管、同业、投行、信托),尤其中小银行,正处于暂时的迷茫期,政府、城投们也很艰难。接下来探讨过往业务的逻辑,逻辑怎么样被打破以及逻辑的急需重建。
纯谈感受,望各位大佬批评指正。
1、背景
2008年发生次贷危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GDP从2007第四季度13.9%降至2008年第四季度的7.1%,加上大地震的笼罩,那也是个低谷时期。2008年11月,中国推出(温家宝总理时期)“四万亿”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提振市场信心。
当时央行采取降低利率和扩大信贷方式,鼓励资金投向铁公基和灾后重建项目。
一般而言,大政策出台到起到效果,需2-3年时间。基建的大鼓励和货币政策刺激双重影响下。一边是基建带动的城镇化飞速发展,各地重量级项目纷纷开工(基建狂魔在崛起),形成极大的资金需求。同时,4万亿在10倍货币乘数效应下,形成银行信贷和同业间资金的极度宽松。2011年开始,宏观政策基本完成市场的传导,市场开始配置和找寻,如何将资金端和资产端连接?
资产端问题:
94年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力削弱,且不能自行举债。但大基建的时代已来临,GDP增长需要一片向好。总要一个引领者,创新一个模式解决问题,国开行和政府大基建的天然匹配。在座谈中,提供一个方案:可以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公司,政府划拨土地和划转资产,银行给新设立的公司进行贷款。这就是平台公司的雏形,且在大基建的潮流中,犹如雨后春笋般!并逐步形成BT、土地收储和土地一、二级联动开等建设模式。房价的持续火爆也注入重要的还款来源。土地收储形成的基金收入在财政收入占据主要部分。政府有钱后,又大力搞基建,如此循环。政府开始加杠杆和提前建设,不再直接用财政资金投放项目,而出具承诺函和人大决议。鉴于政府信用和还款记录,金融机构开始接受政府开始出具财政承诺函和开人大决议,金融机构凭借人大决议放款。当时的业务场景,批量审批,不看报告,只看名单和金额。
资金端问题:
贷款受到存贷比的限制,规模和集中度有限。加之,银行间同业资金市场极为充裕,同业拆借仅满足流动性调节太浪费。市场开始创新,开始寻找对外投放渠道。
2、同业大繁荣
资金端和资产端联通后,项目储备多银行(项目行)除通过贷款、直投等投放,积极开展同业业务,引入同业资金投资授信项目。通过项目行增信后,资金丰富银行(资金行)通过信托、资管通道直接投资项目行授信项目,实现资金和项目的全国配置。这对于服务本土的渴望做大规模的城商行、农商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各家行积极布局,争先恐后在北、上设立业务中心和代表处,主推同业业务。有的行甚至把业务中心提升到战略高度,力争再造一个类比本部规模银行。在大基建和资金宽松的背景下,整个金融市场同业们开始密切往来,每天撮合着千万亿资金和项目交易。这时期,负责对接资金行和项目行的主流合作模式,就是市场闻名的“三方买入返售”业务模式。
这个模式有诸多优点,一个核心点是利益格局分配合理。大行是同业资金拆借来源,输出底层资金;股份行主要作为过桥方,提供咨询和输出模式;城(农)商行是资金和项目两端的主体,一般是东部区域和资金丰富银行出资,西部区域银行引资,中间还有信托、资管等通道方,实现广泛金融机构的参与,同时对于城农商行,最核心的是实现资产和资金的全国配置,完成跨越物理网点和区域资产和资金配置,资产规模可以迅速做大。当时,为业务便利,城农商行多在北上纷纷设立代表处或业务中心。
另一个核心点就是借助同业买入返售科目,风险计提少。3月以内权重为20%,3月以上权重为25%。当时业务场景,早上审查文本格式,下午直飞面签,大额系统关闭前资金投放划转。同业走访每天按批次接待,信托、资管派团队银行办公,一些通道合同章随身携带,整个市场热闹纷呈。
3、钱荒来临
银监8号文。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规定:“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银行通过滚动发行理财产品,配置长期限非标资产收到额度管控。因此银行非标资金来源渠道引流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买入返售等同业渠道。但是由于同业期限相对理财更短,因此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机构之间的同业杠杆率更快上涨。
从13年2月开始,国家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随着“国五条”和后续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出台,房地产的销售额和投资额开始从高点回落。
6月6日,交易所隔夜回购在日均值达到23.8%,但央行在当天依然进行了28天正回购操作,继续回笼货币。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最高分别上行至30%和28%。当时,刚开始银行预期这只是暂时的流动性,央妈会放水。6月20日,资金面紧张达到空前程度,并且传导到了最大的银行间市场。但是,这次央行铁了脸,为了金融去杠杆,引导资金脱虚入实,要给金融机构一点颜色。各家机构交易小伙伴们眼巴巴守在电脑前,老板来回踱着脚,站在背后,可最终还是借不到钱,这逐步在市场间演变成史无前例钱荒。
同业钱荒,资产端长期限配置的项目开始出现流动性问题。微信圈《同业鸦片》开始疯狂转发,蓝兴银行、紫光银行、绿民银行的事情就感觉在楼上在直播,心里紧张且小心翼翼。这时候,监管部门开始注意这些报表看不到的惊人数据,她就像是影子一样游离在监管之外,感觉很危险。开始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并把它看着恶魔和幽灵。
4、业务逻辑
周期总要来临。2014年6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同业业务的买入返售和融资性保函、承诺函业务模式叫停,宣告一个繁荣时代的结束。这个周期中,有的银行资产规模做大了,利润的急速增长。能繁荣至此的业务,其背后的逻辑一定不是随机发生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搞清楚背后的逻辑,以镜未来。
(1)宏观政策是最大的逻辑。政策风向后,4万亿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扩大到30-40万亿的资金体量。整个银行体系和市场有钱。
(2)政府的信仰。每一项业务都要考虑风控准则,政府基建项目的风控准则就是平台公司后面的政府,而不是报表,重点在于平台在区域中的建设的主体地位,拥有核心资源,这才是风控的底层逻辑。一个优质的民企,报表现金流很好,受市场影响,也可能还不上钱。但是平台就不一样,看他账面没钱,但是资金和资源的调配能力是很强的。
(3)同业信用。在市场的信用环境中,同业之间业务合作,信用关系是比较优质的。但最主要的是同业间的认同感和信赖感,同业圈子在高贵的银行行业形象下,加上一批较为优秀的同业从业者,圈子充满亲清和小情怀。日常中,交易员圈子业务之余各种填词歌曲和各类调侃时不时燃爆市场,大家业务对接起来业务都是“懂”和“理解”的,沟通效率很高。但今天的ETC,当咱们银行人挨个停车场和收费站瞅瞅人家车窗时候,这种行业形象似乎变化中多了些酸。
(4)一个好的模式。产品模式是业务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能实现交易的落地。往往最有威力的业务模式不是复杂结构和模型的设计,而是反映市场需求和实现各方共同利益诉求的结构。买入返售交易模式简洁有效,实现金融市场多个主体各方利益的平衡,将资金端和项目端的信用很好的建立起来。
上述,模式只是形式。只要逻辑和遵循的价值标准没有改变(政府信仰和同业信用还在),同业业务就不会魂断,只是形式在变化。比如:后续私募ABS,增量和存量的操作。我投放,信托收益权转让给SPV,SPV引入分级评级,同业机构来买。评级AA以上,计提20%。增量ABS则是,你帮我投放,我远期买回来。这都是优秀的产品模式。非标转标。或者银登流转,我挂,你来买。这些都是监管后的好模式,只要灵魂和逻辑还在,春风吹又生。
但周期总会来临,在周期面前,我们犹如一粒尘埃!
1、市场预期
某种程度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国企的预期是市场的预期。两个事件:一个是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债务系统。2013年9月,第一次审出巨额债务,市场小心翼翼揣测央态。地方政府、国企喊维稳,金融机构学习政策。2014全部纳入债务系统,成为市场最优质资产。市场预期获胜,认为政府信仰没有错;另一个是43号文开前门,大势推PPP,银行提出PPP是唐僧肉、是今后政府资产项目唯一获取渠道。两个事件给市场一个预期,政府信用还在,各类城市发展基金、PPP基金、明股实债交易模式接棒,一些机构继续发放存量授信政府类融资。
2、信仰动摇
2016年财政部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提出警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随后“三大攻坚战”,防范金融风险提到前所未有高度。地方隐性债务审计排查,金融监管严厉自查和检查,之后的各种处罚,彻底打消预期幻觉,使市场有红线意识,同时市场信心也跌落谷底。
2、业务的逻辑
(1)风控逻辑从政府信用转向央企信用,金融机构通过央企的增信控制风险,央企凭借政府的预算和回购作为反担保,拓展施工利润。但最终的信用底层都是捆绑政府,进而增加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本质最终还是政府的信仰的延续。
(2)三大攻坚战和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严厉监管,使得市场认识到周期来临,监管是宏观的周期的反映,这种监管+经济周期的来临,使得市场预期逐渐低落。在政府融资成为市场红线共识下,政府信仰基本崩塌。
1、几个事件
AB、BS以及现场检查的溯及既往(而非新老划断)。尤其BS事件,各家机构开始对同业信用进行反思,尤其中小银行。这个才是最敏感的,动到市场的软弱出。同业内部开始发布指导,暂时不开展与BS股东类似银行业务合作,同业存单投资减量,市场预期和信心跌到谷底,同业的往来少了。
2、监管的逻辑
监管逻辑只是宏观周期下的政策传递。监管只是执行者,背后还是宏观的周期,一切都在出清。宏观周期面前,我们都是渺小尘埃。300万亿中的中小银行,在经济周期的大浪中,犹如一粒沙。其实人财富也一样,命运也一样,如果对宏观缺乏清醒的认识,微观上再怎么努力也容易变成徒劳。
政府、地产融资监管,投资去通道,最近的“非非”还是非,都指向传统的业务逻辑已经改变,政府信仰和同业信用底层逻辑已根本改变。近期监管鼓励的民营和小微,不良率高,虽然给予容忍度,但从风险控制和市场化角度,这会是优质可持续的资产吗?传统政信类和地产类业务肯定夕阳,各家行都在转型,但是转向何方,大部分机构是迷茫的。近期专项债的落地和国常会的鼓励重大项目建设,都不及预期。目前的政策只是托定性政策。专项债文件,国常会精神,为何一直拉不动?基建还在下滑。市场预期和信心,经历洗礼后,在定力下只是托底,不是推高。没有大的政策,这种预期暂时难以改变。
当前一切都导向高质量发展,正在用时间去出清,政府债务化解、银行资产扩展收缩、国企去产能和杠杆。新兴经济和新的增长极的投融资逻辑还没建立,也急需建立。
业务会改变,逻辑不会变,或者逻辑的方法不会变。未来或许不存在统一的信仰,更多是金融机构的自身真实的判断。更加注重项目情况,更加注重了解你的客户。这也是和高质量发展一致的。总之逻辑已变,市场总在慢慢寻找和发现模式。在看不见方向时候,可以做几个准备。
一是思考新型银政关系。央地关系初见改革,地方政府将有更多自主权,地方政府一整套新的评判逻辑和标准需要重建。
二是了解你的客户更重要。新的业务和机会在于了解:新的商业模式(资产模式)、新的市场需求、新的产品支持模式。中小银行可以做一个敏锐、主动的跟随者。总有引领的人,我们行动快,务实的跟在后面就行,看优秀同业新兴产业怎么支持?业务模式,积极跟进。
三是逻辑的重建,核心在人。我们需要储备行业分析、尽职调查、法务的、财务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产品的组合能力。
四是更多机会和资产模式可能在资本市场。金融供给侧改革,间接融资、债务融资的将转向直接和股权融资。新的资本市场改革12条都将利好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业务和私募基金投资业务。
一切都是周期的轮回,度过今夜,就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