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
微国美,微距离,欢迎订阅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微观国美,私享平台,以小见大,汇聚思想,将学术家族的艺术笔记,近距离地推送到您的掌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浙大,你是如此“语”众不同! ·  3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记者节 | 借镜头与笔尖记录世间万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

招生|2017年度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美术学院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3-17 21:30

正文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2017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介


1. 研究方向:视觉中国学研究



拟招生计划数:1(名)


视觉中国学,面向当代艺术和文化创新的全球性阵地,聚焦中国视觉文化的梳理与活化,以丰厚的视觉文化资源,滋养并引领中国当代文化的研究与创新。该学科旨在重新激发中国自身文化固有的视觉张力与魅力,进而激发与发展相伴、与转型相应的视觉文化语境,从而造就与使命相关、与未来相连的视觉文化新生。


导师:[德]雷德侯、[英]杰西卡•罗森、毕斐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蜚声世界的艺术史学家与汉学家。1942年7月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任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1961年至1969年间于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1969年至1971年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1971年至1972年间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翻译员。1973年至1975年间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Oriental Cultural Institute)担任研究员,1975年返回柏林的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East Asian Art)工作,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和哲学历史学院院长。2005年,因在艺术史上对中国刻石书法的研究获得了巴尔赞奖,是继世界上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后又一位获此最高人文学术奖的德国艺术史学家。2013年12月起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曾任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代表著作有《中国佛教石经》,其中“四川卷•第一卷”曾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教文学研究中心颁发2015年度“沼田智秀图书奖”(Toshihide Numata Book Prize);曾获列文森图书奖的《万物》(2000)、《清代的篆书》(1970)、《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1979)、《日本和欧洲》(1993)、《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1998)等。近年来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柏林与维也纳,1985)、“兵马俑大军”(多特蒙德,1991),“日本与欧洲”(柏林,1993)、“中国明清绘画”(巴登巴登,1985)等。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1943年出生于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前副校长,及其最古老的学院——墨顿学院院长。中国艺术与考古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1976-1994年间曾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代理主任、大英图书馆董事会成员。2002年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被授予“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头衔。罗森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国艺术与考古,在中国青铜器、陶瓷器、玉器、器物纹饰、中国墓葬结构等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建树的研究,并有多种论著问世,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

With John Ayers, 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 Ages, London, 1975

Animals in Ar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77

Chinese pots 7th-13th century AD,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7

Ancient China, art and archaeology,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0

The Chinese Bronzes of Yunnan, London and Beijing: Sidgwick and Jackson, 1983

Chinese Ornament: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4

Chinese Bronzes: Art and Ritual, London: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7

The Bella and P.P Chiu Collection of Anxient Chinese Bronzes, Hong Kong, 1988

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With Emma Bunker, Ancient Chinese and Ordos Bronzes, Hong Kong: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90

The British Museum Book of Chinese Ar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2

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5

Mysteries of Ancient China,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6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With Evelyn Rawski eds., 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 London: Royal Academy Publications, 2005

Contributions to The First Emperor: China’s Terracotta Army (Jane Portal ed.), London, 2007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 Bronzes and Jades from Shanghai, London, 2009

《祖先与永恒》,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毕斐,1965年出生于山东荣成,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美术文献、美术目录学、古代书史与版画以及中国美术史学史。开设专业课“历代名画记导读”、“中国美术史基本文献”、“中国美术文献检索”和“中国美术史文献选读”,以及公共选修课“中国古代美术文献导读”和“中国古代画论”。代表著作为《〈历代名画记〉论稿》,曾译有:《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合译)、《禅师中峰明本的书法》(合译)、《书法与古籍》、《图案设计——形式装饰研究导论》(合译)等专著。近年来学术论文散见《故宫文物月刊》、《艺术史研究》、《新美术》等学术期刊。目前正在修订和推动《中国美术基本古籍丛刊》、《墨戏》、《四部总录艺术编》(点校本)、《明嘉靖汇刻画论》十六种等多个出版项目。



2. 研究方向:中国艺术的时空序列



拟招生计划数:1(名)


可视的艺术受制于隐形的观念形态与认知体系。中国文化的特有的时空序列(如岁时物候、大小周天等)常常是早中期中国艺术的潜在底蕴与基本编码所在。重构艺术背后以时空序列为主的深层知识体系,搭建梳理可视物质形态与隐形知识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探讨认知结构为主导来搭建艺术史阐释及叙述的新框架,并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新视野之间展开对话与互动,是本专业研究方向的主旨。


导师:[美]汪悦进、陈锽


汪悅进 (Eugene Wang),199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1996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1997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大学,现为哈佛大学艺术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Professor of Asian Art),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研究员。曾获美国古根海姆 (Guggenheim) 基金会学术成就奖、美国专业学会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所颁赖斯康姆奖, 及哈佛大学教学奖。专著Shaping the Lotus Sutra: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塑造法华经:中国中古佛教视觉文化》) 获日本岅本日深学术奖(2005)。为麦克米兰出版社《佛教百科全书》艺术类主编。曾任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视觉艺术研究所、盖蒂基金会等顾问, 美国大学艺术史协会机关刊物Art Bulletin编委会编委。一度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网页四位首页人物之一。 著述内容广泛, 涉及古代生命艺术,青铜器,佛教艺术, 历代书画,雕塑,建筑,版画,摄影,电影, 及当代艺术等方面。曾受邀于奥地利维也纳、瑞士苏黎世、德国柏林、海德堡、法兰克福、澳洲悉尼、墨尔本、加拿大多伦多、及日本九州等大学讲课。目前正在主持筹建哈佛深媒(Harvard Deep Media)研发团队及平台,致力研究开发多媒体呈现中国文化时空。


陈锽,具有考古学本科、历史学硕士和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自1986年起任教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2001年12月至今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从事中国美术史、美术考古、世界文明考古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三十余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倡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年刊发的有关佛教石窟造像、六朝石刻、南宋神道石刻等方面的论著与论文,大都直接来自于田野考察与教学实践。近二十年主攻中国古代帛画,先后出版《古代帛画》、《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专著及《从帛绘到帛画—中国古代绢帛绘画源流试探》、《楚汉覆棺帛画性质辩析》等一系列论文,尤其是《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一书,以55万余言和近800幅图像,对帛画展开有效解读,将帛画研究推进到一种新境地,自2012年出版以来,已相继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共三项大奖。近年学术关注主要集中在中国早期美术、汉唐佛教造像、汉唐墓葬艺术、汉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等领域。



3.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哲学与艺术理论



拟招生计划数:1(名)


从古典到现实,从自然到心性,研究古典学术与研究艺术理论,都是为了照应今时今日之生活。重新面对古典学术,一方面是为了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艺术理论的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中国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厘定其特殊性。


导师:张文江


张文江,1956年生,上海市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85年至201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2013年起,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经典解释、先秦文化和文学。主要著作有《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内七篇析义》、《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记述)等;并整理、校点潘雨廷先生《周易表解》、《易与佛教、易与老庄》、《易学史发微》、《读易提要》、《道教史发微》、《道藏书目提要》、《周易虞氏易象释·易则》等著作多种。



4. 研究方向:高等艺术教育研究



拟招生计划数:2(名)


本方向以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为依托,旨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主体意识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方法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提高中国艺术研究和艺术创新水平,提升艺术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国际艺术教育合作与交流。


本方向以艺术为轴心,以人类感受力蒙养和民族创新力激发为要旨,力求在全球文明进程的语境中,重新确立艺术与教育的平行互助关系;以“艺术/教育”的理念,强调艺术学科在人类创造性知识体系中的能量,重新思考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其他智性领域的互塑关系,以期在现有大学、学院体系中发展出一种新科学,探索出一条思维拓新、知识创新、社会更新的新途径。


导师:曹意强、许平、高世名


曹意强,1957年出生于杭州,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担任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艺术专业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设计分委会召集人、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任长江学者评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委、国家“千人计划”评委、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委,中国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英国 World Art Studies(《世界艺术研究》)学刊编委、英国权威刊物Art History(《艺术史》)国际编委、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高级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访问教授、克拉克艺术研究院(Clark Art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访问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顾问等重要学术兼职。


近年来,提出“图像证史”、“艺术智性模式”和“观念的隐形之链”等理论,更在艺术教育与知识创新、艺术学科体系建设、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等领域成就卓著,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并且,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发展以及在促成艺术学科成为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等当代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出版学术专著包括《艺术学的理论视域》、《艺术与智性》、《艺术与历史》、《艺术史的视野》、《时代的肖像》等20余部,连续4年主编《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教育部)“艺术学”部分专项报告,主编《艺术管理学概论》、《美术博物馆学概论》、《美术史与观念史》等编著数十部。并且,策划并主持“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学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2011)、“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2016年8月—2018年6月于全国十所美术学院七所艺术学院巡展)、 “全国艺术硕士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和“全国艺术硕士美术与设计优秀作品展”(2008,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以及策划并召集全国艺术院校校长高峰论坛:“艺术学晋升学科门类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2016),发布了关于中国艺术学科建设的“杭州共识”。


许平,1953年生于江苏南通,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等职;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设计学会会长;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终审专家、文化部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第九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评审委员、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高级访问学者等重要学术职务。


近年来,于国内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当代中国设计学科发展、设计史研究、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成就卓著,并积极推动艺术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界发展,在艺术教育数据研究、创意思维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均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出版学术专著《视野与边界》、《绿色设计》、《中国民间工艺》、《馈赠礼俗》、主编《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设计的大地》、《未建成/建成--矶崎新建筑艺术》等众多学术编著,策划文化部第一、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工业设计)、《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等重要展览;参与《中国工业设计全书》、《中国招幌辞典》、《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等大型工具书编撰,并完成教育部重大攻关研究课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外设计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国家发改委课题《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RC--北京工业设计资源协作中心方案研究》、《关于北京市加强设计创意人才政策的调研报告》等重大科研项目。


高世名,1976年出生于山东潍坊,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会委员、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CIHA)中国主席团成员、上海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上海当代美术馆学术委员、亚洲艺术文献库学术委员等重要学术职务。


近年来,致力于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推动艺术学科跨界发展,创立跨媒体艺术专业,培养中国首批策展专业硕博士,曾策划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重大展览,获亚洲当代艺术贡献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参与创建亚洲知识界联合学术组织“亚际书院”,出版学术专著《行动的书:关于策展的写作》、《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等,主编《后/殖民知识状况》、《三个艺术世界》等学术编著30余部,于国内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余篇,策划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展览20余项(国际展览8项),并先后参与策划了“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系列研究、“现实主义与亚洲视觉文化的建构”、“西天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变动中的世界、变动中的思想:亚洲思想界高峰论坛”、“首届人间思想论坛:亚洲思想运动报告”、“万隆-第三世界六十年”重要国际性学术项目。



5. 研究方向:国际形象设计研究



拟招生计划数:1(名)


深谙国际形象者,必深谙国际;深谙国际形象设计者,必深谙国际人。“国际形象设计研究”,立足国际化文明交流语境,从他者的角度、从多元的角度、从世界协同的角度,开发国际性的设计语言、思想和体系,为当下中国元素的国际输出、国际交流以及国际对接提供视觉支持。


导师:[德]何见平


何见平,1973年出生于中国,现居柏林。平面设计师、教授和自由出版人。1991年至1994年曾就读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2001年就读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专业,获硕士和大师生学位;2011年获得柏林自由大学文化史博士学位。曾任教柏林艺术大学,现受聘中国美术学院外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设计作品曾获华沙海报双年展金奖、银奖(2次)、富山海报三年展金奖、芬兰拉赫蒂海报双年展第一名、纽约ADC银奖和铜奖、墨西哥海报双年展银奖、香港海报三年展银奖(3次)、香港HKDA铜奖、宁波海报展银奖、俄罗斯金蜜蜂奖、德国红点奖、奥地利Joseph Binder金奖和银奖、纽约TDC优秀奖和东京TDC等奖项。2006荣获德国Ruettenscheid年度海报成就奖。他的个展曾在德国,中国南京、香港、台湾、日本、斯洛文尼亚、波兰和马来西亚等地举办。


何见平的设计作品被收藏于德国弗里德利希―爱伯尔特总统基金会、德国汉堡手工艺和艺术博物馆、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馆普鲁士文化收藏、德国慕尼黑国家博物馆“新收藏”、德国Essen海报博物馆、日本大垣海报博物馆、日本富山现代美术馆、阿姆斯特丹现代美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台湾中正纪念馆、以色列国家博物馆、波兰华沙国立海报博物馆、波兰波兹南国立海报博物馆、芬兰拉赫蒂海报博物馆、瑞士苏黎世设计博物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英国伦敦V&A博物馆、纽约库珀休伊特史密森设计博物馆等机构。


曾担任巴黎ESAG设计学院硕士专业考核委员会成员。曾担任德语百佳海报、波兰Rzeszów国际戏剧海报双年展、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德国红点设计奖、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芬兰拉赫蒂海报三年展、日本富山海报三年展、香港海报三年展、香港亚洲最有影响力大奖和澳门设计双年展等活动国际评委工作,AGI会员。


更多报名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博士招生简章。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名!



来源|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编辑|张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