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三农”,波澜壮阔。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乡村实现巨变,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不断展现新图景。
粮
食产量连续9年达1.3万亿斤
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粮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中央坚持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头等大事,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牢牢掌握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民利用农机装备开展夏收作业。
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由2014年的16.91亿亩增加到2023年底的17.85亿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了“二十连丰”。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通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在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提升耕地质量,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2014年的9.68亿亩提升到2023年底的10.55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种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制种大县奖励机制,推行制种保险政策,大力推动种业振兴。当前,我国已构建国家级育制种基地216个,供种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菠萝的海”农业旅游景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各地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强劲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希望的田野”,将乡村作为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
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累计创建200多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建设300多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建设1700多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逐步形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农村电商方兴未艾,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23年底的2.49万亿元。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亿元,约是2014年的5倍。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乡村基础设施、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超5.7亿亩
农村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近年来,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安徽省淮南市农户在育秧苗。
理顺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由2014年的4亿亩增加到目前超5.7亿亩,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摸清了农村集体“家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达到9.14万亿元,壮大了集体“家底子”,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由2014年的128万家、87万家分别增加到2023年底的222万家、40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党中央就科技强农、科技兴农作出系列战略部署,为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2023年底的63%。农机装备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导航、无人机、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我国的农林装备逐步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4年的61%提升到2023年底的74%。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由2014年的28.8%大幅提升到2023年底的66.5%。
农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各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村落俯瞰景象。
告别绝对贫困。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国家设立5年过渡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群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852元增加到2023年底的16396元。
农民增收步履不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0489元增长到2023年底的21691元,增速连续10年“跑赢”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稳步缩小。
金融是支持“三农”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适应“三农”所需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便捷度和满意度,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农行贵州绥阳支行工作人员走访农户。
涉农贷款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至2023年,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由23.6万亿元增长到56.6万亿元;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由19.4万亿元增长到47.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由5.4万亿元增长到16.86万亿元。
农业保险发挥“稳定器”作用。2014年至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325.7亿元增长到1430亿元,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由1.66万亿元增长到4.98万亿元,有效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