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朔尔茨评价特朗普建议:“丑闻” ·  昨天  
参考消息  ·  福特CEO:这方面,中国领先美国10年 ·  2 天前  
GBA Community  ·  DeepSeek Confuses ... ·  2 天前  
GBA Community  ·  DeepSeek Confuses ... ·  2 天前  
中国日报网  ·  突发!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遇险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韩国代总统指示:“动员所有力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最有效的治理结构,是让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人掌控公司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6-13 07:42

正文

  • 文 / 张维迎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教授、北大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来源:辛庄课堂(ID:xinzhuangketang)

  • 摘编自张维迎《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第14章,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1

没有企业家的公司治理理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公司治理成为一个热门的词,在我们中国也是耳熟能详。国家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出台了大量的文件和政策,都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但在我看来,目前 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企业家精神
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假定每一个人是同样的聪明和理性,公司治理面临的问题就是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按照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解决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按照这样的理论建立的所谓“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是法律上的还是行为规范上的, 实际上是把商业公司变成一个准官僚机构,结果是严重抑制了企业家精神。 一些优秀的公司,比如华为公司,之所以没有选择上市,是因为任正非知道,如果真上市了,按照上市公司的规则,他自己的作用难以发挥,华为不可能真正做好。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约束职业经理人的,不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
尽管人们现在谈论企业家精神很多,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非常肤浅。这也不奇怪,主流经济学里本来就没有企业家,有的只是“生产者”,这个生产者需要做的就是在需求、资源和技术给定的条件下,求解一个“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优化问题”,这个问题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同学生做作业一样。但任何对商业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生产者(“产商”)与真正的企业家相差甚远。

02

认知冲突比利益冲突更棘手
公司治理理论强调投资人或者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这个冲突究竟是什么?传统的假设是利益冲突,并且,只有利益冲突,因为所有理性人的认知是一样的。这个假设有偏颇,而且偏颇更大,因为股东、投资人与经营者或者企业家之间的冲突,更多可能是认知的冲突,而不是利益的冲突。
企业家之所以为企业家,是因为他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他做的判断常常是一般人没有办法理解,没有办法认同的。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在于它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个企业家都具有与他人对未来不同的预测 ,在多数人看不到机会的地方,他看到了机会,而在多数人以为是机会的地方,他不以为然。这种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大部分人(包括股东)不具有,所以 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认知冲突就不可避免。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股东总是对的,出问题了,错的一定是经营者。 这个假设是不对的。股东并不总是对的,因为好多股东并不具有企业家精神,即使他们有企业家精神,因为不同的企业家对同样的问题可能有着非常不同的判断,至少他们的判断不可能与经营者完全相同,所以仍然会发生冲突。很多一起创业的兄弟们、伙伴最后分道扬镳,就是这个原因。创办微软的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分手了,创办苹果的斯蒂芬·乔布斯和斯蒂芬·沃茨尼亚克分手了,创办万通的“六君子”分手了,希望集团的刘氏四兄弟分手了,新东方的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分手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为什么?主要不是利益问题,而是认知问题。我愿意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大部分合伙人最后都会走向分立;并且,越是企业家精神强的合伙人越可能走向分立,因为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干各的。 容易妥协的人不大可能是杰出的企业家!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如果一般说股东并不总是对的,小股东则大部分情况下是错的。公司治理当中如果赋予小股东特别大的否决权,我觉得是有一些危险的,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小股东自己。小股东本来就是搭便车的,希望利用他人的企业家精神赚点钱。如果在涉及所谓“利益冲突”的并购案中,大股东(一般是企业家自己)必须回避,小股东说了算,很难做出一个好的决策。现实中确实存在控股股东(企业家)侵害小股东利益的可能,这一点我不否认。但 只有不理解企业家精神的人,才会把李嘉诚的巨额财富说成是剥削小股民的结果。
即使企业家与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不一定是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家们认为的“分配问题”。传统理论或者无视企业家的非利润动机,或者将其斥之为需要通过激励机制解决的“道德风险”问题,没有看到非利润动机的积极作用,因而扭曲了我们对利益冲突的理解,甚至误把认知冲突当作利益冲突。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纯粹的投资人只在意投资回报率,而不在乎企业家追求的其他目标,这必然导致一些冲突。由于假定“股东总是对的”,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特别容易导向用经理人的“信托责任”否定企业家精神,结果反倒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企业家与投资人之间的认知冲突,而非利益冲突。 一方面,企业家拿了投资人的钱,就得受投资人的约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否则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企业家。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人通常不具有企业家的判断力,对企业家行为的过分约束会损害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最终会损害投资人自己的利益。公司治理理论不能假定股东总是对的,企业家一定要服从投资人。

03

三个案例
福特与道奇兄弟 :公司法上一个里程碑案例是1911年道奇兄弟起诉福特公司。 当时的福特公司由亨利·福特掌控, 福特本人持有公司60%的股份,是大股东,道奇兄弟总共持有10%的股份,另外一些股份由分散的股东持有。 公司账户上有一千多万美元待分配利润可以支付股息,但是福特没有支付。 于是,道奇兄弟向法院提出起诉。 亨利·福特辩护说,公司需要这些钱来扩大规模,他正在计划建第二个厂房装配线,不希望企业把增长的负担通过较高的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当时汽车市场确实不是很景气,但增加投资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 一个公司的投资决策不是依现在的市场来制定,而是要看对未来市场的预期。
法院判决道奇兄弟胜诉,福特只好支付了这些股息。
如果我们承认企业家认知的独特性,法院的判决就可能是对福特企业家判断的否定,而不是对信托义务(fiduciary duty)的捍卫。福特从此不再信任小股东,认为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用现金买回了所有小股东的股份。事后看,法院的判决也可能损害了道奇兄弟的利益,让他们失去了分享福特汽车公司后来爆炸式增长的红利。 人们经常要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
史蒂夫·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 :投资人的愚蠢让史蒂夫·乔布斯刻骨铭心。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1975年创办苹果电脑公司,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赶走。赶走他的董事会成员包括苹果的第一个投资人迈克·马库拉和亚瑟·罗克,这二人对乔布斯曾经如同慈父,但最后的关头对乔布斯的认知产生了怀疑,站在了CEO斯卡利一边。12年后,当苹果公司面临破产的时候,董事会又不得不把乔布斯请回来。但汲取上次的教训,乔布斯的条件是回来可以,但要自己说了算,新的董事会成员必须由他挑选。
1997年1月,乔布斯作为一个非正式员工的“兼职顾问”入职苹果公司。1997年7月,董事会让CEO阿梅里奥下台,宣布乔布斯“做一个统领团队的顾问”。代理CEO安德森说他“会在乔布斯的指导下工作”。
很快,乔布斯就要求董事会全体辞职,只有董事长伍拉德一个人可以留下。董事会顺从了。在被要求辞职的人中,包括当初投资他后来又赶走他的迈克·马库拉。在伍拉德的帮助下,乔布斯很快就组建新的董事会。乔布斯曾邀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亚瑟·莱维特加入董事会,后者激动不已,并开始与乔布斯讨论自己在董事会的角色。但当乔布斯看到了莱维特曾发表的一篇有关公司治理的文章后,又打电话收回了自己的邀请。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董事会应该承担强势而独立的角色。莱维特后来说:“我很受打击……很显然苹果的董事会不是为了独立于CEO而设计的。”是的,乔布斯不喜欢一个强大的董事会。他要自己说了算!
胡安·特里普的泛美航空公司 :胡安·特里普是航空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对整个人类航空事业做了巨大的贡献。他1927年创办泛美航空公司,一直担任公司的CEO,公司的重大事情基本上他一人说了算,董事会全体成员都是应声虫。特里普的雄心是“征服天空”,击败当时称霸跨大西洋飞行的飞艇。他不断购买新飞机,开拓新航线(包括南美航线、跨太平洋和大西洋航线),结果把公司搞得负债累累,股东长期分不到红利。但他深信,他这样做从长远看是对的,股东们最终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但特里普雄心并不被公司大股东康内留斯·范德比尔特·惠特尼(Cornerlius Vanderbil “Sonny” Whitney)理解。终于有一天,惠特尼反水了。惠特尼是特里普的耶鲁大学同学,一个花花公子,曾投资拍摄电影《乱世佳人》。1939年春天的一次例行董事会上,惠特尼搞了一场政变,几分钟内就把特里普的权力剥夺得一干二净,自己亲自执掌公司。但过了不到一年,惠特尼玩不下去了,董事会又让特里普重新控制公司,惠特尼对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后悔。自特里普重新掌权后,公司发展得很好。事实证明,特里普的战略是对的,股东们确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