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作者在沃顿游学的日程安排及参观全美最大的购物中心King of Prussia Mall的经历。作者详细介绍了购物中心的各项数据、智能化导航、动线设计、业态分布及商业规划设计的细节,并分享了个人体验和感受。最后,作者也对购物中心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介绍了King of Prussia Mall的开业时间、占地面积、零售面积、商家数量及主力店数量等关键数据。
作者通过借助智能导航系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购物中心的全面浏览,并对智能化导航的简单、清晰、易操作性给予了肯定。
作者详细描述了购物中心的动线设计,包括Court部分的弧形动线和Plaza部分的“井”字型设计,并分享了其逛完整个空间后的感受。
作者提到了购物中心的业态分布,包括百货主力店、零售、餐饮等,并分享了购物中心在商业规划设计方面的几个细节,如遮阳顶篷、层高和走道、店招、停车空间等。
作者表达了对购物中心某些方面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如百货主力店的人流冷清、餐饮区域的配比问题、新零售和文创空间的缺乏等。
这次沃顿游学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而且课程都非常精彩!
除了今天周末安排的城市行走,估计学员们不会舍得翘课去看费城的商业。
于是,我决定放弃下午的博物馆游览(我已经去过四回了),帮同学们去逛全美最大的购物中心---King of Prussia Mall普鲁士国王购物中心。
说到这个购物中心,有几个数据还是需要特别mark:
开业超过50年(1963年)
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零售面积25.21万平方米
商家超过400个
有7个百货主力店。
整个购物中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Plaza和Court,通过连廊相通。
50多年里经过三次大的调整,从建筑到定位,才有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
先聊聊智能化导航
因为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走完每个角落,于是我借助在入口处和每个节点处安装的大屏幕触摸智能导航系统,全面了解两个馆的布局、最优动线建议、目的品牌位置(顺便购物,呵呵),让我在2个半小时内基本走完了想走每个区域,也买了想买的东西。
体会:智能化导航界面简单、清晰、易操作、有效!
较之于国内许多商场的智能化导航系统更多偏于营销、导购,界面过于复杂、使用人性化不够,其实,解决消费者需求,就是最大的功能。
再来说说动线
26万平方米,只做地面两层的购物中心(让国内的开发商心疼、营运商羡慕啊),如何让顾客逛完整个空间,也许会累但还是会乐意,对于在动线上的设计就是很关键了!
先说说Court部分,因为属于长型地块,为规避“一眼望不到尽头”给消费者首先带来“体力恐惧感”的反应,采取了弧形动线,这样一来,即化解了消费者的体力不支感,又让每个商铺的展示面加大、店型空间规划丰富、顾客的可视性更强、主力店可达性回流性好。
Plaza部分因为地形较为方正,采用的是经典的“井”字型设计,主动线环绕全场呈一个回字形,让消费者自然回游在全场各处而不知觉;常规次动线特别容易出现“冷街”,但这里没有明显的感觉,只是在走道上做了一些处理,比主动线窄,缩短了人与商品的距离感,便于发生消费。
体会:整个商场平面动线很大很长,但2个多小时走下来不会觉得特别疲劳,这和下面要讨论的业态分布有关。
这个项目让我想起Dubai Mall和上海的环球港。
(是不是很像啊!)
整个商场7家百货主力店已占近50%的面积,其它零售占比目测超过剩余的70%,餐饮比例并不高,主要集中在一楼两个集中区域,所以人气很高。
影城也不在购物中心内,几乎没有看到儿童游乐和培训教育类业态、休闲娱乐业态除了咖啡,也没发现电玩、ktv、大型书店、健身之类的业态。
这一点和国内的购物中心业态分布完全不同。
每一个区域的装修风格和品牌定位很匹配,虽然不及迪拜最大的购物中心Dubai Mall精致奢华,但采用的逻辑手法却非常相似。
让一个大空间通过装修设计、品牌落位自然形成错落有致的消费环境,有选择性地在不同区域规划停留时间,大大提升消费效率。
比起上海的环球港处处透出豪华的空间,却无法将定位错开,消费者只好自我调节心理定位,容易出现一些无效区域,停留时间也许长了,但消费效率也许就下降了。
这是超大型购物中心、多定位消费空间里的微妙之处。
还有几个商业规划设计的细节,在50年前就想到并预留了空间,以致后来的每次改造提升里得以展示,真的值得分享:
设计一:遮阳顶篷
我喜欢在阳光明媚的购物中心里转悠。
只有2层的普鲁士国王购物中心这点做得淋淋尽致。
已是春天的费城,商场里到处都是阳光,虽然在完全透光的区域我没有看到有遮阳设计的细节,当然也无法设想夏天的能耗管理如何解决。
但在两个区域的屋顶设计,我喜欢!
一个区域将屋顶玻璃处理成彩色效果,如果贴的是隔热膜自然已缓解能耗的问题,又与该区域的休闲业态匹配。
另一个区域是家居零售区,通过屋顶的分割处理,即让阳光从侧面透进,又增加了层次感,同时解决了能耗管理的问题。
设计二:层高和走道
因为项目需要包容不同的定位业态来满足空间,在设计上每个区域的走道宽度预留足够和错落;在层高上一点儿也不吝啬,这是半个世纪了还不落后的购物中心的前瞻手笔。让后来者有调整发挥的空间。
不像国内大多城市核心地段的老百货大楼,留给后人不知从何下手改造、没有空间可以发挥。
设计三:店招
喜欢这里的许多门头设计,洋气!
店招的设计管理,可以显出一个购物中心的品质和管理能力,上几张图便知一二。
设计四:停车空间
也许美国的土地不如中国精贵,户外三层巨大的停车区域,让远郊购物成为不是问题。
说了这么多普鲁士国王的好话,我还是要说点“坏话”,其实应该是另一面的感受:
同质化的7大百货主力店能在一个屋檐下共生那么久,这已是奇迹!
但百货里面的人流还是比购物中心显得冷清许多,百货的命运好像在美国也是难逃,这是否是长久之计?
我不知道作为全球最有经验的负责该项目商业经营管理的西蒙,将会如何调整这类业态,毕竟它们占据了近50%的面积。
也许因为餐饮业态承租能力不及零售,重视资产管理坪效的西蒙估计选择了高承租力的零售,所以在购物中心内的餐饮配比不高,导致餐饮区域人满为患,餐食环境也不舒服,和目前国内许多购物中心比较这方面倒显不如,毕竟它属于市郊购物中心,这个需求还是很刚的。
所谓的新零售、文创空间、创意业态在这里几乎很少,如果不考虑生存和租金问题,我倒更喜欢国内这类业态给购物中心带来的新鲜感、体验感。
已是美国时间半夜2点多了,每次看项目后的分享都会有点小兴奋。
不过,有机会,你们还是自己亲自去走走看看,收获一定不同。
毕竟我说的只是我看到的!
喜欢我,就关注我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