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文化:《留学的孩子》关注的是一批20世纪90年代出生,去美国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为什么想要关注这个群体?
马颖毅:
过去这些年,美国高校的中国本科留学生数量增长非常惊人。相较学者,新闻记者对社会变化的察觉更敏锐,已经在美国媒体上发出不少相关的报道,而且标题都很惊悚,比如“中国暴发户着陆美国校园”“穿着路易威登时装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农村开兰博基尼豪车”。对财富和高消费方面偏颇的关注助长了“威胁论”,让我感到很不安,因为据我了解,这群留学生群体在社会经济层面是有多样性的。
美国媒体对他们的另一个关注点关乎学术诚信。比如今年6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查出30多名内地学生提交假学历文件的一则新闻。美国媒体也有很多类似的报道,但是只报道这类新闻,会让人们误以为这些是普遍存在的。就这个事件来说,其中固然反映出内地很多提供留学服务的营利性中介机构在质量上良莠不齐,但同时值得批评的是留学目的地学校的不作为。美国大学的录取流程和教育机制与中国不同,但他们却没有做好招生工作,才让其中的真空被中介挖掘出来,实现了某些不法牟利的商机。
对于中国留学生的深度理解必须建立在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背景之上,所以我把关注的触角放在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以及社会、社群的影响方面,考虑留学生的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同时,观察他们在海外完成自我塑造的一系列过程,来做一个相对系统的研究。
界面文化:新一代留学生群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差异潜藏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马颖毅:
我在书中呈现了一组有关受访的留学群体父母亲从事职业的数据。从分布中能看出,富豪级别的家长是很少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工薪阶层,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管理、工程师、教育从业者等。我特别想要突出的是,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受访者,来自经济条件远非富裕的工人家庭,如果从职业特征来说,他们的家长是典型的蓝领。他们通过变现房产的方式支持孩子的留学生涯。
受访者父母从事的职业,基于美国标准职业分类编码。“其他职业”包括各种蓝领工作,如收银员、司机、工厂工人(图源《留学的孩子: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一代人》)
界面文化:书中提及这些变现房产供孩子出国的蓝领家庭大多生活在大城市,大城市的环境是否会使他们更易受到留学想法的感召?
马颖毅:
是的,在他们眼中,留学是一种“教育福音”。所谓“福音”,是一种并不完全理性的信仰,他们认为教育值得投资,甚至值得人们做出牺牲,相信留学能给孩子带来光明的未来。
教育福音首先是从中上阶层产生的,在任何社会,中上阶层都不是大多数,但他们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有引领作用。他们的理念辐射到了少数蓝领阶层,且辐射范围主要停留在中国一线城市。
从孩子周围的同学和上的学校,到他们生活的城市氛围,再到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网络资讯,生活在北上广深等地的个别蓝领受到的影响特别大。内地的一些小城市,也有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比处在大城市的蓝领要强,但他们未必就认为留学是教育福音。
界面文化:你在书中提及,父母有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影响了孩子的留学表现,如何看待这样的研究结果?
马颖毅:
我在书中分析发现,父母教育水平会影响大学录取的结果,家中第一代大学生进入选拔型院校的可能性更小;父母教育水平也会影响到孩子结交美国密友的可能性,家中第一代大学生在交美国朋友方面相对劣势;专业选择上也有区别,父母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更可能选择理工科领域,家中第一代大学生更可能主修商科;最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孩子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评估,从而影响他们在美国课堂上发言的频率。
中国留学生如今的特殊性在于,尽管家长动用各种办法,成功为子女提供了经济支持,但家庭积累的文化资本参差不齐。家里第一代大学生显然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在整个留学群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即使是留学生,其中代际传递的不平等也是清晰可见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