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马托格罗索州北伊皮兰加镇马诺儒利奥农场,棉花田上价值100万美元的约翰迪尔自走式采棉机轰鸣作业。图片来自巴西国家玉米乙醇协会(UNEM)
盛产大豆、玉米、棉花的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正努力摆脱以环境保护为代价发展农业的污名
从地图上看,位于巴西西部、西南方向与玻利维亚接壤的巴西第三大州马托格罗索州,恰好处在整个南美大陆的“心脏”地带。正如其州名的葡语字面意义“茂密的植被”所揭示的那样,属于热带气候的马州,境内孕育着丰富的生物群系——被称作“Nortão”(即大北方)的北部地区,为巴西依法划定的亚马孙雨林管辖区的最南端,占据该州总面积的53%;南部地区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热带湿地潘塔纳尔湿地的开端;还有横跨该州首府库亚巴、地理上形成一条“腰带”的塞拉多(cerrado)稀树草原,占据着该州面积的约40%,马州的大部分农业耕种区域正坐落于此。
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生物群系分布。图: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和马托格罗索州农业经济研究所(IMEA)
置身马州腹地,我对这个“巴西粮仓”的地理风貌有了更直观的印象——驱车从该州中部的新穆通(Nova Mutum)前往韦尔德河畔卢卡斯(Lucas do Rio Verde),仿佛闯入了一片由大块的黄、红和绿交接而成的色彩盘。泥土锈红的大地占据了车窗外的绝大部分风景,行进数十分钟后,又可见高耸的棕榈树浮现在视野当中。
我随记者团来到马州时,正值7月南半球的冬季,亦是巴西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在宽阔的BR-163高速公路上,繁忙往来的巨型粮食运输卡车,明显多于居民们驾驶的汽车。这条始建于1976年的高速公路,将占地面积达90万余平方千米的马州一分为二,其兴建历程见证着20世纪巴西开垦内陆荒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开始。
如今居住着巴西1.7%的人口、州内人口总数达360万人的马州,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地理偏远的未经开发之地,数十年前尚人迹罕至。18世纪初,来自巴西圣保罗的淘金者在北上时,曾发现位于马州库亚巴的苏蒂尔矿(Sutil Mines),这也是当年“葡属美洲”的三个主要金矿区之一。但随着18世纪中期巴西淘金热式微,由于地理上与外界隔绝、并且缺乏出海通道,马州的经济发展长期受到阻碍。
直到20世纪中叶,巴西的探险者们才在政府鼓励开垦的政策激励下,重新踏上这片广袤土地,成为拓荒者。随后数十年里,巴西南部帕拉南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等地的农民,在当地可耕地逐步消耗殆尽的背景下,冒着巨大的风险纷纷移民到马州。
……
本文为节选,请点击
左下角“阅读原文”
,订阅后可直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