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晶体(crystal)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与晶体定义相对应,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结晶质(crystalline)颗粒,简称晶质。习惯上,晶体是指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而将不具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 crystalline grain)。
非晶质体(non-crystal)是其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与非晶质体概念相对应的物质是非晶质。
晶体是由结晶质构成的固体,因此,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均属于晶体。其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有序排列的状态,称为晶体结构(crystalstructure)。不同的晶体,因其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种类和排列方式的不同,故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象(polymorphism)。如碳原子在中、低级变质条件下呈石墨(graphite)出现,而在超高压条件下则变为金刚石(diamond)(图2-2)。两者成分相同但物理性质大不相同: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最硬矿物,石墨是黑色不透明的极软矿物。
1985 年发现的单质碳一-富勒烯(Cm),则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稳定分子,形似足球(图2-3),故又名足球烯。富勒烯在室温下为紫红色固态晶体(半导体),掺杂后可变成临界温度很高的超导体。2004年又发现石墨烯[即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厚0.335nm)的单层石墨],打破了二维晶体无法真实存在的理论预言,从而发现了世界上最强、最硬、最韧、最薄且导电、导热性能特好的新型材料。这两个发现,在1996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我国青年学者Cao Yuan 等2018年发现石墨烯中非规超导电性(能量传送零损耗):只要将两层石墨烯旋转到1.1°的角度叠加,就可零阻力传导电子。石墨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用于增强金属特性,作为超导体与新型催化剂,制造光学材料、太空电梯、超级计算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