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周继续读书和抄书。读书则有《龙港文史资料》《红楼梦的法律世界》《燕山夜话》《与书有关的日子》等。抄书则是七首读书诗和《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一书中的琉璃厂书肆。
2021年3月8日 周一
老家陈文苞兄寄来《龙港文史资料》创刊号,本期为“刘绍宽特辑”。
刘绍宽,号厚庄,浙南宿儒,经学家,地方志学家,教育家。平阳县江南乡白沙里刘店(今属龙港市)。他一生主要成就表现为:一、倡导和创始平阳县小和县中创办,两度主持温州府中学堂,门下走出如郑振铎、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名家;二、出任民国版《平阳县志》副纂。其时江西人符璋为总纂,但《平阳县志》启动后没多久,符璋就转赴他任了,该志实际上由刘绍宽“总纂”,此志被誉为“近代浙江方志之佳作”;三、留下一部《厚庄日记》,中华书局出版时名为《刘绍宽日记》,系刘绍宽毕生日记汇编,始于1888年,止于1942年,跨度半个世纪,涉及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龙港文史资料》创刊号:刘绍宽 龙港市政协文史组编
《平阳县志》王理孚 修 符璋 总纂 刘绍宽 副纂 平阳县图书馆 整理 中华书局2021年1月
《刘绍宽日记》温州市图书馆 编,平阳县方志办厚庄日记整理组 中华书局 2018年2月
刘绍宽(1867—1942)
刘公堂 平阳县立中学刘公堂落成纪念。民国三十六年(1947)五月十二日
关于老家平阳县,有点小复杂,简单梳理一下。
平阳是千年古县,始置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当时叫横阳,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乾化四年(吴越天宝七年,914),全浙平定,吴越王钱镠改横阳为平阳。
历史上叫平阳的不下十个,最早的平阳,出现于春秋时晋国。《左传·昭公七》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秋,(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铜鞮、平阳、杨氏)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
从秦至元,先后在全国不同地方置县平阳,最多时全国有五个平阳。直至明洪武九年(1376),全国最终只留下一个平阳县,就是我老家平阳县。
1981年,平阳一分为二,拆分为平阳和苍南两县。我家在平阳县敖江镇乡下的一个小渔村。1983年,鳌江对岸隶属苍南县的龙港镇成立,有“中国第一农民城”之称。几年后,我们全家搬到龙港镇居住了。所以,我后来说老家,既包括平阳、鳌江,也包括苍南、龙港。
2019年8月,龙港撤镇设县级市,这是中国首例。随着行政级别提升,市级设置相应升级,文联、作协、文史委等机构相应设置,《龙港文学》《龙港文史资料》等相继创刊。创刊号不二人选自然是龙港第一文化大家刘绍宽厚庄先生。
2021年3月9日
家里有不少为小茶包准备的古诗词选本,拿来翻翻,看到“读书诗”就标记出来。每天抄一首。正如南宋诗人刘克庄诗中所言:日日抄书懒出门。
本周抄录如下七首读书诗: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岁晚书事 宋·刘克庄
日日抄书懒出门,小窗弄笔到黄昏。
丫头婢子忙匀粉,不管先生砚水浑。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题唐执中书楼 宋·陆游
吾州唐子他州无,闭户偏读家藏书。
志气颇闻已山立,神仙固自多楼居。
终日坐忘对燕几,有时出游骑蹇驴。
人生如此自可尔,勿羡新贵高门闾。
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劝人庐山读书 唐·李群玉
怜君少隽利如锋,气爽神清刻骨聪。
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2021年3月10日
继续读《红楼梦的法律世界》。该书系本月读书会主题书,读完要交作业,不得不读,但真心讲,没读出一个”好“来。直至读到荠菜馄饨的《投对“石头”问错路》,那句“不是一本坏书,但我偏不喜欢”,深有共鸣。
此书“自序”言:“写作这本书,曾经发过两个誓愿:第一,决不加一个注脚;第二,决不写一句又长又臭的欧式句子,也决不写一句装腔作势的半文言半白话。”
紧接着,作者就装腔作势跟了一段半文言半白的序言结束语:“昔日郑板桥作《十六通家书小引》,不喜求人作叙,以为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今不揣浅陋,聊备数语,略事交待,颜以为序,诚望读者凉而教之!”
我以为这位检察官先生(作者系一名检察官)只是在“自序”中不小心打了一下自己,细读内文,全书半文半白句真不止一句两句。如“丧葬”一节:……丧服的服制,为的就是辨别亲疏,共分五个服制,亲疏依次递减:一曰斩衰……二曰齐衰……三曰大功……四曰小攻……五曰缌麻……
凡此种种,余不一一。
2021年3月11日
苏州王道兄寄来淘到的香港展望杂志社版《燕山夜话》(选集),夹有两条便签,推荐书中两文。其一为《王道与霸道》,此文自是王道兄想让我看看“王道”有多厉害。文中道:“汉代大学者刘向,受汉元帝命负责校阅天禄阁藏书,一边读书,一边著书,在其所著《新序·善谋篇》中,刘向写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同卷另一处写道: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刘向可谓大赞王道,而不赞霸道也。
得大牌学者刘向如此夸赞,厉害了,王道兄。哈哈!!!
香港展望杂志社版《燕山夜话》(选集)
王道和霸道
有书赶快读
其二《有书赶快读》,自是大好并认同。全文悉登如下:
有书赶快读
文·邓拓(马南邨)
我有许多书,没有好好读;有的刚读完还 记得清楚,过些日子又忘了;偶然要用,还 要临时翻阅,自己常常觉得可笑。
这种情形别人不了解,总以为我有什么读书的秘诀,不肯告人。其实我的确什么秘诀也没有。把真相坦白地告诉读者,还 有一些人仍然不相信。几个学校的青年同学来信约我去讲读书的经验,我很惭愧不能答应他们的请求。昨天到书店门市部走走,遇见几位同学,不客气地拉住我,说要“聊一聊”。我们终于就目前读书的问题聊了一阵子。
看来他们都在找书读,而以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为苦。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展开了。
有书的人不一定读书,没有书的人却找不到书读,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现象!然而,这又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没有书的人如果不向别人借书,不到图书馆借书,也不来书店门市部看书,那就简直毫无办法;而有书的人,总觉得书已经属于自己所有,随时都可以读,满不在乎,反倒不急于读书或者不想读书了。这种现象不是人人都能遇见的吗?
大家也许还 记得,以前报纸介绍过宋代苏东坡写的《李氏山房藏书记》和清代袁枚写的《黄生借书说》这两篇文章吧。我们要学习古代读书人的勤奋精神,千万不要藏着一大堆书而不加以利用。
我想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另一个故事。明代有一部笔记,名为《泽山杂记》,不知作者是谁。这部笔记中叙述了明代洪武年间的一位御史大夫景清的事迹。景清与方孝孺齐名,为反对永乐政变而同时殉难的明代杰出人物。他在青年时代,勤奋读书,过目不忘,为同辈之冠。据载: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旦即还 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 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象景清这样勤学强记的人,实在难得。但正因为他自己没有秘本,而如饥似渴地想读同舍朋友的秘本,所以他特别努力,只用一夜的工夫,就能背诵全书。反之,他的同舍朋友虽然藏有秘本,却没有读它,所以经不起考问。显然,景清的目的是要警告他的朋友,要朋友注意利用书籍,不要死死地藏书不用,而不是想要强占他朋友的秘本。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体会呢?我以为,最重要的体会是:有书就要赶快读,不论是自己的书,或是借别人的书。即便有些书籍本头太大,内容很多,无法全读,起码也应该扼要地翻阅一遍,知道它的内容,以免将来要用,临时“抓瞎”。
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留下一些名言,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也很有启发。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还 有一副对联,我也只记得下联,他写道:“闭户遍读家藏书”。这一句同样使我受到很大的鼓励。后面这一句似乎不是包世臣自己的,而是宋代陆放翁的诗句。
古人每到书多的时候,往往也有了相当的地位,正如袁枚说的:“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这不能不引起订真的读书人的警惕,他们时常写下许多座右铭、对联之类以鞭策自己,生怕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什么书也没有读。以古喻今,那末,我们现在就更要趁着年青的时候,抓紧机会,赶快读书。
有的青年同学认为,景清能够读到秘本,真“带劲”,我们可惜没有什么秘本可读,这怎么办呢?其实,古人所谓秘本,内容并不稀奇,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拥有成千成万的历代秘笈珍本,如果你需要,就可以借来阅读。何况古人所谓秘本,有许多现在都已经大量翻印了,很容易买到手,又有什么稀奇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革命经典著作,人人都可以读到,这个条件实在太好了,古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了我们呢?
最后,我奉劝青年朋友们,你们手上哪怕只有几本政治理论和科学研究的书籍,也要赶快先把它们读得烂熟。因为它们所包括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只有让自己的基础打好了,将来读其他参考书才能够做到多多益善。如果现在丢开这些基本的书籍不认真苦读,一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无济于事。一句话,我认为你们现在手上已经有书,希望你们赶快读吧。
2021年3月12日
读萧三郎《和书有关的日子》。
2003年9月,我来到永安路106号光明日报大楼应聘,当时,从四面八方来的媒体人闹哄哄的挤在简陋的办公室,为着一份心中的理想。这栋大楼,1956-1966年间,也曾是《大公报》的办公大楼。后来成为《光明日报》办公地,1978年那场关于真理的讨论,就是在这栋大楼里发排,出街。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从这里“一出生就风华正茂”,那是激情燃烧的日子,正如新京报社歌所唱“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萧三郎、涂志刚和我,每周给读者奉献16个版阅读大餐,《新京报书评周刊》落实了我们的新闻理想。
《和书有关的日子》萧三郎 著 团结出版社 2021年1月
那些“和书有关的日子”,是我们的激情和理想。如今,萧三郎是一位新媒体实践者,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新媒体项目;涂志刚创办了乐府文化,出版了像《讲了100万次的故事》《中国故事》这样的好书;我则经历多轮媒体和出版洗刷后,沦为失业者,或者说,成为一名纯粹的读者。“和书有关的日子”也是我现在的日子。
2021年3月13日-14日
周末,除了要陪茶包去踢球,上课。余下的时间还是抄书。越来越喜欢抄书的感觉。去年读过印象很深刻的一本书《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书中贴了很多标签。这本书是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民国年间在中国留学期间写的日记,主要记录他在琉璃厂淘书的点滴。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仓石武四郎 著 荣新江 朱玉麒 辑注 中华书局
北大荣新江和朱玉麒教授做了校注,把日记中提到的书肆、古籍、地标等等都一一校注,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是,读日记和读校注总是互相干扰,虽然读完印象深刻,但整体很散乱。决定再读一遍,随手把琉璃厂书肆抄录出来,做一点索引,使用起来更方便些。
就这么一条条抄录下来……
·
·
·
·
·
·
更多读书日记……
读书日记0301-0307 | 读书如何日常化?
-END-
ID:greenteabooklist
绿茶书情|阅读需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