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NE文艺生活  ·  插足、借钱、冷暴力 | 27次友情祛魅的瞬间 ·  3 天前  
青年文摘  ·  怎样把短视频刷成自己的“知识库”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54岁女将军成功研制出新冠疫苗,她是《战狼2》原型,曾攻克非典!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20-03-20 21:00

正文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好消息: 新冠疫苗,破土发芽。


 

虽然目前疫苗还不能使用,需要开展临床试验。但毫无疑问,这次的成功,意义非凡。


你们还记得吗,就在上个月,特朗普还因为疫苗,和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当庭大吵了一架。他催着开发疫苗,但是院长斩钉截铁地告诉他:


就算按照火箭速度推进,也得至少一年。


 
特朗普会见医药公司高管


而如今,这个武器,由中国最先研制了出来。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次疫苗疫苗研制团队的领头人——陈薇院士。


陈薇是谁?


2017年暑期档,吴京以陈薇援非事迹为原型,在电影《战狼2》中,创作了不顾安危保护病毒疫苗的Doctor Chen这个人物,票房口碑创纪录。


 
《战狼2》陈博士剧照


除了是《战狼2》陈博士原型,陈薇还是中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


更有无数人,称她为「战神」。





印象,

清华女神


1966年2月,陈薇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


25岁前,陈薇的人生和科研,似乎毫不沾边。尽管她的专业十分硬核——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 后来,她又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


 


但不同于一般科研人员给人的刻板印象。


陈薇爱穿旗袍,喜欢兰花,是一个诗意婉约的江南女子;她喜欢写作,是学校《研究生通讯》的副主编,梦想是以后当一名作家;她爱跳舞,常常光顾周末学生食堂舞会……


生性浪漫,喜爱文艺的她,被同学们称为「最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不过有目共睹的是,陈薇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


作为全系仅有的3名女生之一,加上专业在当时很热门,陈薇在就业上有众多的选择,很多企业的负责人甚至守在研究生公寓门口,求贤若渴。


还没毕业时,陈薇就被深圳的一家生物公司抢先签约,即将过上高薪白领的生活。


1990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导师派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这是陈薇第一次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这么一个特殊单位存在。


 


军事医学院,这个每天都在研究细菌、生化的机构,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看起来与普通人的生活毫不相关,但它的每一项研究成果,却都在保护着每一个国人的安全。


年轻的陈薇热血沸腾。1991年,陈薇决定放弃高薪的工作,入伍参军。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那个几乎不可能搞科研,爱跳舞的女孩,选择了纯粹的科研之路。





非典,

初试锋芒


全心全意搞科研的工作,并不像陈薇一开始想的那样一帆风顺。


首先,是要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


「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


 


时光拨回到1991年,那时的大学生还很稀缺,更不用说清华的硕士了。大家都劝陈薇别犯傻,但她却「一意孤行」,很多和她一起的同学,都中途退出了,但只有她一直默默坚持。


其次,科研需要沉潜。


单位地处偏僻的丰台镇,陈薇一个人住在一间10平米的小屋里,一住就是很多年。 环境荒凉,部队的生活单调清苦。


成家后,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只是抽空回家看了看公婆,回到实验室却看到一地的液体。两个月的细胞实验,顷刻化为乌有。她一个人在实验室放声大哭。


 


最后,收入十分微薄。


入伍两年后,有一次陈薇和清华的师弟在一次学术会上碰面后, 她发现师弟的收入竟然是自己的上百倍。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陈薇把她的所有时间,所有的热爱,都留给了实验室。


渐渐地,她开始崭露头角,先是入选了军事医学的A类人才库。后来又晋升为研究员,享受首批军队特殊人才津贴。


 


2003年的春天,非典来了。


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


她和同事们,不顾实验室里负压缺氧的环境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每天进去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为了多待一会儿,进实验室前,还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使用成人尿不湿,以减少出来的次数。


 


由于每天接触非典病毒,陈薇和她的团队,被单独隔离起来。当时,她与家人隔离了100多天。当时她儿子才四岁半,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


有天有人通知她丈夫:《焦点访谈》里,可能会有你爱人的镜头。


丈夫告诉儿子后,儿子就一直守在电视机前等,一看到电视里有妈妈的镜头,小家伙就噙着眼泪主动去亲妈妈。


 


陈薇和她团队夜以继日地付出,也收获了回报。


他们研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很快被送往非典一线。14000多名医护人员使用了这个喷鼻剂。


 


无一感染。


有记者问她,「天天接触SARS病毒,害不害怕」。


陈薇毫不犹豫地说了句,「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埃博拉疫情,

请战一线


1976年,一种烈性病毒突然出现在埃博拉流域,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大都在几天之内七窍流血而死。


而非洲的传统葬礼,是全家族甚至全村的人,都要抚摸和亲吻死者遗体。所以这种病毒,很快就席卷了埃博拉流域的55个城镇。


致死率,高达90%。在那之后,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它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病毒,没有之一。


 


经过了2003年的非典一战,陈薇意识到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于是在2004年,她把目光投向了埃博拉病毒。


很多科研工作人员不解,常常问陈薇:埃博拉是什么?做埃博拉疫苗有谁用?


但是她有高瞻远瞩: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而她想要做的,就是尽量把埃博拉病毒挡在国门之外。


 


这一计划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陈薇的团队前后跟进了10年时间。


尽管科研项目压力很大,陈薇还是坚持每年把自己的学生送往国外学习交流,让他们接触最新的研究成果,为疫苗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50%~90%,并且首次离开非洲,到了欧洲。


世界谈埃色变。 此时,陈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尽最大的努力,到非洲一线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