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ociology_cn
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垂直媒体平台,50万+社科读者聚集地,每天为您推送社会科学成果及社会时事评论等精选文章,感谢您的关注!也欢迎关注旗下博报号"社会学博览"与资讯号"人文社科讲座"。新浪微博@社会学博览。【壹山文化传媒旗下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3月起,看病就医不再需要交这笔钱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小学校长钟海燕,出镜忏悔 ·  3 天前  
直播海南  ·  酒驾+冲卡!海南一男子被行拘 ·  4 天前  
直播海南  ·  点爆竹扔进下水道!男童被掀起数米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ociology_cn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你到了第几层?

sociology_cn  · 公众号  ·  · 2017-07-16 10:40

正文

思考问题的八层境界,你到了第几层?

作者 | 梁漱溟

本文摘自梁漱溟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做学问的八层境界》。 

简而言之,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学然后知不足(知道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问题之不可轻谈,前人所看之高过我,天地间事理为我未及知者之尽多,乃打下了一向的粗心浮气。所以学问之进,不独见解有进境,逐有修正,逐有锻炼,而心思头脑亦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亦锻炼得谦虚了。而每度头脑态度之锻炼又皆还而于其见解之长进有至大关系。换言之,心虚思密实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总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为我所未及的见闻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乃如彼?我原是闻见最不广,知识最不够的人,聪明颖悟,自己看是在中人以上;然以视前人则远不逮,并世中高过我者亦尽多。


第五层境界: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是真学问使有受用(运用自如)


有受用没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对于一切异说杂见都没有摇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摆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所以没有问题,因为他学问已经通了。


因其有得于己,故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旁人得失长短二望而知(一览众山小)


这时候学问过程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


第八层境界: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精辟通透)


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此思精理熟之象也。


补充介绍:作者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END-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年会丨考研丨干货丨博士丨研究生丨高考丨农民丨农村丨谣言丨朋友圈丨剩男丨大学丨毕业丨性别丨社会效应丨社会心理丨社会调查丨社会工作丨文化丨学者丨排名丨社会学史丨博客丨社科基金丨社会角色丨腐败丨改革丨精英丨二胎丨同性恋丨互联网丨差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