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这里用个吸引眼球点的说法,同时也为了表述方便,我把它叫作郁亮之谜。
有网友也许还记得,早在差不多两年前,我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精明的企业家们为什么有时会集体犯错误?甚至会排着队地往坑里跳。这里没有对企业家的不敬,说的是一种现象,哪个群体都会犯错误。其实这个问题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提出来的。可以说,过去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就是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当时我的认知是,是现实中的种种情境导致企业家在认知上出现偏差。这句话大体上是对的,但也只是说出了现象而已,实际上这里面还有东西需要更进一步深究。
我们说郁亮清醒,是因为他在2016年就提出房地产的目标是要活下去。郁亮说这话时的具体想法我不得而知,但后来所发生的事情使我们有理由猜测,即便是他在做出这个冷静判断的时候,或许还是多少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这种侥幸心理表现在:
第一,并没有意识到当时面对的已经是一种房地产的终局,错把终局当换档,更没有想象到这个终局是如此惨烈。因此,在2018年,郁亮做出的判断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将进入白银时代。说明一点,我这里说的终局不是说将来没有房地产了,不需要盖房子了。终局指的是,持续几十年的房地产非常规发展阶段彻底结束了。
第二,侥幸的另一层含义,是说尽管情况极为严峻,但万科还是有独善其身的可能的,至少活下去的可能性还比较大。结果,同样是在2018年,郁亮说,即使是在白银时代,万科也要拿冠军。所以有人说,有人说,郁亮说的活下去,与其说的是万科,不如说的是房地产这个行业,是对行业的一种提醒。
其实这种侥幸,不仅仅是郁亮的,也是整个房地产的。而这种侥幸误导了很多人,甚至误导了整个房地产。
我们很难确定,在中国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谈论房地产泡沫的,但从2015年开始,房地产泡沫就开始成为人们频繁提及的公共话题。特别是日本的前车之鉴,更是使人们不敢对此掉以轻心。
但嘴上说泡沫,内心存侥幸,可以说是当时房地产整个业界的共同心态。
首先,这种侥幸表现在,人们都知道存在泡沫,甚至在道理上都知道泡沫早晚有一天一定会破灭,但泡沫会在什么时候破灭?这是非常难以判断的。不仅难以判断,甚至侥幸心理会驱使人们努力去挣泡沫破灭前最后的一个铜板,因为泡沫破灭前往往是最璀璨的。谁会在如火如荼的时候及时抽身?你和别人怎么解释?
其次,其实也是更重要的是,尽管在逻辑上知道泡沫一定会破灭,但侥幸心理还是会驱使人们去想,这样的事情也许不会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发生。因为这里有一个强大无比的救市之手。既然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政府就不可能允许房地产垮下来,到时候就会救市。同时,如果你在银行的贷款足够多,比如达到几百亿、几千亿,甚至上万亿,银行也不会允许你倒下去。
种种的侥幸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刚醒泡沫的想象。
刚性泡沫这个概念是朱宁教授提出来的。我们都知道,泡沫通常指的是资产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的一种现象。而刚性泡沫则则是指这种偏离内在价值的资产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在市场出现重大波动时,也难以发生大幅度下跌的现象。
朱宁教授指出,产生刚性泡沫的原因往往来自政策等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府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
从根本上说,刚性泡沫想象的基础,是来自一个假定,即政府与银行的能力是无限的。尽管过去救市的成功似乎在验证这个假设的正确,但人们忽视了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政府救市的能力也不是无限的,有时也只能顺势而为。二是无论救市还是调控,都是人为的,而且是一种大力度的人为。这样,趋势的逆转就会突然而猛烈。当三条红线出来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另一种威力有多大。
而在此前,各种误导性信号都在强化人们对泡沫刚性的想象:金融机构通过信贷发出错误的信号、消费者通过过度消费发出的虚假购买力信号、政府通过种种政策发出的扶持与救市能力信号等。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泡沫的刚性走到了极限,一场逻辑上必然出现的终局终于到来。
在本文就要结束的时候,我还想说一层意思:中国有两句话,一句是知易行难,一句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是可以把事情分析得头头是道,那是因为我们是局外人。事情远比我们写到字面上的药复杂得多。
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使你在理性上是清醒的,你就能及时抽身止损吗?下一篇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即结构上的捆绑与约束。
关联阅读:
孙立平:清醒如郁亮者,约束也难避免这个最后的结局?
【八面来风】她拒绝特赦:我认罪,是因为我确实犯了罪
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意义茧房
孙立平:近在眼前:这是美妙的前景,还是可怕的结局?
孙立平:捉摸不透的腐败,有时也许是一种精神生活?
孙立平:大拆解:由来、进展、下一步及终极的可能(把我关于大拆解的想法系统整理一下)
孙立平:观察2025年世界风云的四条脉络
孙立平:国运转折仅仅需要十年时间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2025年普洱头茬早春绿茶
来自早春的清香与甘甜
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加上面的微信
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