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关系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自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等问题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经济利益的争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今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两国经历了开战—对峙—喊话—谈判—休战—签约—毁约—重启战端数个环节,让争端逐渐显露出长久性和日益严峻性。如今,中美贸易战造成哪些影响,舆论又是怎样反应,让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复盘分析。
一、起底2018中美贸易摩擦始末
回合1
3月8号,特朗普正式签署关税发令,决定从3月23日起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
3月23日,中国宣布拟对自美国进口水果、猪肉、葡萄酒等(约30亿美元)分别加征15%和25%的关税,4月2号开始执行。
回合2
4月4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1333项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
4月4日,中国宣布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飞机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实施时间视美方反应而定。
回合3
4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4月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对美方声明我们将听其言观其行。如果美方不顾中方和国际社会反对,坚持搞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中方将奉陪到底,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必定予以坚决回击,必定采取新的综合应对措施,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
回合4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向中兴禁售高端软件及零件决定,为期七年;4月18日,美国商务部表示对产自中国的钢铁轮毂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初裁从中国进口的通用铝合金板有补贴行为。
4月11日,习总书记博鳌论坛提出新的对外开放举措,表明开放态度;4月17日,商务部强势回应“将密切关注事态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决定自4月18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贸易磋商
2018年5月3-4日,中美双方在华协商,双方态度积极,就部分问题达成共识,部分问题尚有分歧。美国时间5月17日,众议院宣布维持对中兴制裁。
2018年5月15-19日,中国主席特使、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等赴美磋商,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期间,商务部终止对美高粱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论证扩大进口重要意义,对美诚意十足。
2018年6月2-3日,美商务部长罗斯赴华磋商。双方在农业、能源等领域进行了良好沟通,细节待最终确认。中国愿意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增加进口,中美达成的成果基于不打贸易战的前提,如美加征关税,则成果失败。
开打
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
2018年6月16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545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对其余商品加征关税的实施时间另行公布。
二、中美贸易摩擦舆情分析
1. 中美贸易战引发广泛讨论,热度值随事件进展波动
根据百度指数的热度走势可以看出,3月20日以来,中美贸易战受到各方持续关注,事件发生后,热度值高居不下,并随着多日以来双方政府言论发表时间上下波动,反映出网络媒体及网民对事件的高关注度。
2. 国内媒体关注度高,主流媒体立场一致
中美贸易战开启后,立即引发网络大量关注和讨论,受事件影响,媒体文章数量与网络传播热度值走势一致。
中美贸易战打响后,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表明立场:中方不希望打贸易战,但绝不害怕打贸易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特朗普想用贸易战逼迫中国让步,既伤害了中美关系,也损害了美国消费者利益,更对世界贸易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根据清博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中美双方博弈至今,网页端传播文章最多,其次是微信端。从3月中美贸易战爆发起,该事件便由官方媒体首先在网页端、微信端传播报道,引起广泛热议,随后微信端的文章开始爆发,数量直逼网页端。
3. 网友普遍情绪乐观,认同与支持政府态度
中美贸易战事件爆发至今,相关网络舆论数量猛增,根据清博舆情监控系统显示,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比例约为2:1,正面舆论大多是网友对于中国政府“不惧战”的认同与支持,而负面情绪则是对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愤怒,以及对贸易战所造成的各行业影响的担忧。
4. 国内外专家发声,贸易战影响的绝不仅中国
针对中美贸易战,国内外专家都于各媒体平台发表看法,其中不乏对对美国动机的解读和对中国应对的推测。对美国而言,其主要讨论点都聚焦于企业与民众的负担上;而于中国而言,更多集中于讨论应对策略、长远打算,尽量减少贸易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以下罗列几位国内外专家的观点: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任泽平:
中美贸易战,我的看法是顺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规模减税,不要被美国牵着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中美贸易战不宜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引导,而应往形成改革开放共识的方向引导。总体上,只要坚持谦虚学习、韬光养晦、改革开放三大战略,保持清醒,尊重市场,我对中国改革转型的未来是乐观的。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寻找和扩大利益的交集,需要把经贸关系视为最重要的共同利益加以维护和巩固,需要在涉及经济模式等关键问题上相互妥协,并形成制度化的安排,需要在各自的政治光谱上找到可靠的内外盟友。
英国《Financial Times》副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美国的做法在WTO的规则中是不合法的,这一举措对中国来说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美国的消费者会因此承受更大的压力。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保罗·克鲁格曼:
特朗普曾宣称,贸易战是好事,很容易赢。实际上,贸易战从来不会是好事,而且根本不容易赢。事实上,在美中之间巨大的贸易赤字中,很大一部分是统计造成的错觉。中国出口的很多产品,实际上是把其他地方,尤其是把韩国和日本生产的零部件组装起来。在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很可能将近半数实际上是对那些向中国出售零部件的国家的赤字。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哪些行业造成影响
从目前中美双方第二轮的“加税清单”来看,美国主要对华的高科技产业进行制裁,而中方所针对的是美国的农业。具体来看,以下行业会受到影响:
第一,生物医药。
医药行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美国各大制药公司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裁员潮。同时,中方的医药企业迅速成长,出口增长迅速,而生物医药也成为中方未来的发力点。然而,美国对华医药行业的制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医药的发展。
第二,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中方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出口遍及世界各地,美国不是中方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会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轮胎等。
第三,航空产品。
事实上,美国才是对华出口航空产品的主要国家,而中方几乎没有航空类产品出口美国,此次贸易战对美国的航空业影响巨大,但是,特朗普此举旨在打击中方对航空技术的“窃取”,然而,这也会倒逼中方加大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第四,新一代信息技术。
美国认为,中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进步正在威胁着美国在该领域的霸主地位,美方单方面将中方的几家信息企业巨头划归为政府的范围,更是加深了其在此方面的担忧,因此,美国拟在这方面产品的进口中对华企业增加关税,刺激中方在这些领域做出让步。
第五,机械行业。
在高端机械设备行业中,美国处于绝对的贸易顺差,因此对中方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其他机械行业则影响较大,由于加税对产品价格的增加,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竞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