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豆瓣
豆瓣官方订阅号『我们的精神角落』在这里,我们为你收集最新鲜的热点内容,推荐豆瓣中的精彩生活,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未知事物。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构筑精神角落。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豆瓣

城市即展场

每日豆瓣  · 公众号  · 生活  · 2025-03-27 07: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叶俊仪&张丽丹 ,自由设计师、艺术创作者、社区空间运营工作者,热爱并擅长在现实场景进行艺术创作。历经五年,以“城市”和“社区”为核心载体,为熟悉的事物重新定义或赋予新的解读,成为了她们的习惯性创作。本期城市随机观察,跟随两位艺术家走进杭州的街道和社区,看到艺术与现实的关联与碰撞



从观察到创作


大约五年前,叶俊仪和张丽丹开始着手将「观察环境」的设想从概念逐步变成创作实践。最初,她们穿行在杭州的中山北路、大马弄等街道, 举着相机观察和记录,并尝试把这些被相机捕捉到的环境肌理作为素材,对它们进行二次创作。

街头观察记录&二创作品「大马路」



艺术的方式可以简单点


为了传递“艺术的方式可以简单点”的创作理念,她们的观察逐渐从街道上深入到社区中,尝试用艺术创作构建新的视觉体系——社区的语言。 从单一物体本身拓展出去,尝试建立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视觉呈现的同时,通过创作将那些说不定道不明的“社区生活记忆”用看得见的方式进行保存。

社区垃圾桶

社区标语

绿色窗帘与红色拖布



走出环境孤岛


最近,两人的艺术创作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走出环境孤岛」。创作也从带着特定视角观察转型为“反向思考”——通过具体的日常事务反观其所处的环境, 折射出环境与人存在的逻辑和生活节奏。在反向思考的实践过程中,有了「熟悉与陌生」的观察记录与二创作品。

「熟悉与陌生」观察记录&二创



城市即展场


叶俊仪和张丽丹的观察开始于街头,随后深入到社区,但她们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从在地性层面来看,城市街道是最具公共性的毛细血管网络,承载着日常生活的美学肌理,因此 从街头出发的艺术表达能够与每个行人建立对话,创造出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最近的艺术”。

存在于社区和街头的椅子、水池,具有艺术创作的价值


在叙事性层面,“社区”是社会关系的微型剧场,具有天然的时间纵深与人文厚度。 建筑肌理的演变、居民记忆的沉淀、空间功能的迭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多维的叙事接口。

具有时间印记的居民楼

居民楼与树

在创作方法论的层面,她们格外关注“日常的异质性”, 通过对习以为常的环境元素进行解构和重组,在水泥森林中发现诗意褶皱,这也是她们践行“城市即展场”理念的核心路径。



「馒头山社区」


「馒头山社区」是《在创作·城市街道更新》的第一个作品。叶俊仪和张丽丹被地图上“馒头山社区”的名字吸引,并决定将它作为观察对象。 她们用在馒头山社区搜集到的素材创作出了新的「馒头山路」。

在“馒头山社区”搜集到的环境素材

用环境素材创作的「馒头山路」



「社区便利贴」


叶俊仪和张丽丹 在社区中找寻物体,并贴上相同图案的便利贴,一个由便利贴、空间、时间和参与者的行为共同组成的临时艺术装置由此而生。

「社区便利贴」临时艺术装置

「社区便利贴」平面图片设计



「城市裂缝」


在路边等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了斑马线上的“裂缝”,便沿途将整条路上的“裂缝”都拍摄下来,进行艺术创作。

斑马线上的“裂缝”

「城市裂缝」组合图

「在城市裂缝中发现新的世界」



“每个人都拥有创作艺术的能力”


叶俊仪和张丽丹还将继续《在创作·城市街道更新》和《在社区·记录情绪日志》两组作品的观察与创作, 希望将观察收集到的内容整合为一个巨大的「城市环境肌理素材库」。 菜场台阶的磨损斜率、老社区晾衣绳的振幅数据、深夜便利店的光谱曲线、社区中人的情绪...... 通过观察、影像切片和艺术创作,构建一系列独特的「视觉语言」。 她们计划早日将自己的作品从平面、视频发展到展览、公众对话, 传递她们对艺术创作的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作艺术的能力。



留言 推荐你在豆瓣发现的“城市观察家” ,我们将抽出1位朋友,送出 「流浪艺术家」城市街道迷路指南系列周边 ,和友邻一起走上街头去观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豆瓣-友邻moment查看本期合集内容


©️图片授权:@叶俊仪

©️专栏介绍图设计:@文明向上

©️转载: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友邻moment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邮件fest@douban.com)。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