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气象学家
【气象学家】公众号平台为您解读最新气象科研进展、分享气象实用编程技巧、追踪气象即时资讯。欢迎加入气象AI和Python交流群以及气象博士群!与5W+的专业人士一起交流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985,成立4个新学院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师资招聘计划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招聘日报丨高校人才网2025年2月17日招聘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气象学家

中国气象史:气象教育

气象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3-31 15:30

正文

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科研资讯

气象学家 公众号 交流群

加入


中国气象史

出版时间:2004-01

ISBN:7-5029-3707-2

定价:180.00

图书分类:P4-092

作者: 温克刚刘英金 毛耀顺


第二十五章 气象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 气象教育 是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949—1954年为大量开展短期培训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满足气象台站网建设和 气象服务 工作对气象人才的急需,气象部门采取了举办短期培训班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气象人员,以适应新 中国气象事业 的发展。1954—1966年是 气象教育 逐步走向正规化阶段。在此期间,气象部门的教育工作由短期培训逐步转向正规的高、中等气象院校教育,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输送中、高级人才。同 ,气象业务轮训、气象函授等在职教育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了。1966—1976年是 气象教育 遭受“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阶段。这一 期高、中等 气象教育 中断4~6年,多数气象院校被撤销,新中国建立以来初步形成的 气象教育 体系遭到摧毁。气象科技队伍业务素质下降。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进入全面恢复和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工作重新得到重视,各级气象部门、气象院校及其他部委、国家教委所属院校的气象类专业,经过拨乱反正,围绕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气象科学的发展,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000年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 南京气象学院 成都气象学院 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南昌、湛江和 州3所气象学校划转地方管理。


第一节 短期培训


新中国建立之初,气象专业人员寥寥无几。气象台站网的建立和 气象服务 工作的开展,急需大量的气象专业人员。为适应这一形势,军委气象局根据当 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短期的、操练式的、与实际需要密切结合的大量培训”的原则。

1949年11月,在南京成立了华东空军干训大队气象训练队,归属华东空军干训大队,编为第4中队,负责培训空军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人员。学员来自空军预科总队、华东军大、无锡苏南公学及上海中高等学校等,合计31人。1949年12月开学,1950年6月结业,分配到全国空军,以华东空军为主。

1950年,军委气象局与清华大学合办了气象观测训练班,共有学员79名,主要培养航空气象及一般气象观测人员,结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这是军委气象局成立后举办的第1个训练班。1950年12月—1951年6月,军委气象局举办了北京干部训练班。培养学员258人,留下100人参加开办的第1期预报班,培养助理预报人员,学习期限6个月。其余158人分配到空军、海军、各军区气象处等单位参加工作。7月又举办了第2期观测班,招收了第2批抗 援朝参加军事干校的学员160多人,主要来自上海及华东地区。到1951年秋后,军委气象局在北京五塔寺后面建了几排平房,作为训练班的校舍。1952年6月,军委总参谋部将 北京气象 干部训练班改为军委气象干部学校。1950年招生和分配都是执行军委气象局的统一计划。1951年预报班共招生培训7期约1700多人,输送到华东及全国参加气象事业的创建工作。

1951年1月,西南军区气象处在成都举办了西南气象干部训练班,主要为西南培训气象技术干部,并为西北、中南输送人才。该班在1953年前属军事编制,第1~3期学员均为军人。1954年12月9日改名为 中央气象局 成都气象干部学校,主要为西南、西北地区培训气象技术干部。1951—1956年该校先后开办地面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 、气象业务训练班8期,培训3046人。1954—1955年并办有 气象站 主任和在职观测员轮训班2期,轮训干部186人。1951年东北军区气象处成立了长春气象干部训练队,后改为 中央气象局 长春气象学校。1951—1955年共培训气象观测人员4期约400人,毕业后分配到东北三省及 内蒙古气象 台站。以后又改名长春 气象通信 干部学校,主要培训 气象通信 干部。1955年4月6日经国务院第七办公室批准合并到成都气象学校。1951年西北军区气象处在 州成立了干部训练队,主要为西北地区培训气象观测人员,1951—1954年共招生培训610人,分配到西北气象台站参加创建工作。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气象干部学校,校址设在银川,至1957年共招生110人,主要培训地面观测员。1951年3月,中南军区在汉口成立了中南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1—1954年共培养气象观测员200多人,分配到中南各省气象台站。

1950—1956年全国气象部门通过短期训练,共培养初级气象技术人员约1万多名,适应了新 中国气象事业 创建的急需。


第二节 中等气象专业学校的建立


195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 中央气象局 将1年制的 北京气象 学校改为3年制的正规中等专业学校,校名定为 中央气象局 北京气象 学校,设气象、农业气象、高空气象3个专业。

1956年5月31日,经高教部批准, 中央气象局 将成都气象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设气象、农业气象、 气象通信 3个专业。

1958年4月15日,经高教部批准, 中央气象局 成立了湛江气象学校,设立气象、农业气象、 海洋 水文气象专业。

以上 中央气象局 3所中专学校,在建校初还附设了1年制的短期培训班。 北京气象 学校1955—1960年共招收培养中专生1899人、1年制短训班1865人。成都气象学校1956—1960年共招收培养中专生863人、1年制短训班1604人。湛江气象学校1958—1960年共招收培养中专生1230人、1年制短训班400人。3校的毕业生分配到全国气象台站后,在业务技术和思想表现上都得到了好评,深受欢迎。

为满足国家第1个五年计划台站网建设需要,特别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多数省、市、自治区气象局也逐步建立了中等气象学校。1959年8月 中央气象局 在河北省保定召开了第1次全国 气象教育 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大跃进以来干部培训的经验。会上提出:今后中央办校,无论高校或中专,均是少数重点学校,属于提高性质,在数量上并不能满足各省、市、自治区的需要。所以地方也必须培养高等和中等技术人员。培养中等技术人员有3种形式:第一是自办独立的中技校,第二是本省、市、自治区中等农林水利等学校开设气象或农业气象专业,第三是几个省、市、自治区协作合办中技校。

这次会议后便加速了省属气象中专学校的发展。到1961年前,共有22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气象学校(或设立气象班),培养中专生3800多人。


第三节 高等气象院校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气象事业和气象科学的发展,高等 气象教育 也很快发展。

1953年12月29日,经政务院批准在原军委气象局气象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转归中央高等教育部领导。从此我国有了1所专门培养气象人才的高等学校。著名科学家、军委气象局局长 涂长望 兼任校长。1955年8月27日,国务院、国防部批示:“为适应军队建设需要,决定将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划归军队建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气象专科学校’。”

鉴于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已转归军队建制,1956年, 中央气象局 向高教部提出在北京气象学校招收200名高中毕业生开办气象预报特别班,按专科学生待遇。当年招生101名,学习 天气预报 ,学制2年。这是以后改为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的基础。

196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气象学校扩建为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设 天气预报 专业,学制2年(以后改为3年)。同 保留中专部分,继续招收培养气象部门所需的中专人员。任命刘国璋为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校长。

1959年10月, 中央气象局 决定建立 南京气象学院 并报国务院审批。1960年1月12日经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以 南京大学气象系 为基础,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将来学院独立以后南京大学仍保持一个气象系。”“设置天气与 动力气象学 系、 气候学 系、 大气物理学 系、 农业气象学 系。各设一个专业,学制5年,规模2000人。”该学院作为 中央气象局 直属单位,委托江苏省代管。1960年1月14日,江苏省政府决定成立 南京气象学院 筹建委员会。 中央气象局 随即派谢斌等组织筹建队伍进行筹建,并于1960年 秋季 招生168人,与 南京大学气象系 合并上课。1961年5月,经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批准, 中央气象局 党组成员、观象台台长罗漠任学院副院长。1961年新学年开学后,学院的条件十分困难,一室多用,食堂兼礼堂和课堂,学生宿舍楼既是学生宿舍,又作为教职工临 宿舍。不仅没有自来水,就是吃的池塘水也要从几里路以外,用人力运来。室内厕所因无自来水不能用,只能搭盖临 厕所。师生们边上课边参加建校劳动,齐心协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当 正处在三年困难 期,生活供应比较紧张,伙食比较差,但这些并未影响气象学院师生们朝气蓬勃的教学和建校热忱。

其他部委的许多高等院校也设立了气象类专业:

原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将原浙江大学地理系气象组、齐鲁大学天算系 天文气象 组归并于 南京大学气象系 ,除原设气象专业外,还成立了气候专业,1958年又增设了大气物理专业。

1952年院系调整 清华大学气象系 改为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有气象、大气物理等专业。

1953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气象组调整到 海洋 系,建立 海洋 气象系。

1953年根据著名科学家 竺可桢 涂长望 倡议,北京农业大学开始培养农业气象研究生。1956年7月14日在农学系设立农业气象专业。1958年建立农业物理及农业气象系,设农业气象专业。

1958年沈阳农学院设立农业气象专业。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设立了应用地球物理系,其中设有天气控制专业、 无线电 遥控专业、高层大气物理专业。著名科学家 赵九章 兼任系主任。

1958年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成立气象水文系,设立气象专业。

1958年 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设立气候专门组。

1958年广西农学院设立农业气象系。

1959年安徽农学院设立农业气象专业。

1960年杭州大学设立气象专业。

1961年中山大学设立气象专业。

还有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农牧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南京农学院、河南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昆明农林学院等在1958年以后相继设立农业气象专业。有些师范院校的地理系也设有气象专业组。至1961年设有气象专业或农业气象专业的院校有30多所。


第四节 调整与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 气象教育 随着气象事业建设的发展,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由于工作缺乏经验以及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使中高等气象院校和气象类专业都发展得太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1961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及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 中共中央批发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条例》(以后简称高教六十条),全国教育工作都做了调整, 气象教育 工作也得到了调整提高。

一、布局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一)中等气象学校。1962年,教育部关于中央各部所属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方案的函复中规定, 中央气象局 所属中等专业学校保留的有: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中专部、湛江气象学校、成都气象学校。1963年10月14日教育部《关于核对保留中等专业学校名单的通知》中,气象部门除保留了上面提到的3所 中央气象局 直属的中专学校外,另列上了1所四川省气象学校。以后又经省里批准,湖北省气象学校暂停2年招生后又恢复招生。1965年,新疆成立了伊犁气象学校。

(二)高等气象院校。1962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中央各部门直属高等学校调整方案的批复》,保留了 中央气象局 直属的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和南京大学气象学院。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 中央气象局 联合发文通知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同意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独立建院,校名改称 南京气象学院 。1963年8月,原借读于南京大学的60级学生全部返院上课。至1963年 南京气象学院 建设已初具规模:60~63级4届学生总数已达591人,教职工247人,已建成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食堂、综合服务楼、医务所、图书馆等。1965年7月,首届学生136人毕业。到1966年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大有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其他部属和省属院校气象类专业,经调整保留的有: 南京大学气象系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杭州大学气象系、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山东 海洋 学院 海洋 气象专业、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物理及农业气象系、中山大学气象专业,安徽农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农业气象专业、广西农学院农业气象专业。

经过调整,气象中高等院校的布局基本上与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

二、教学方面

1962年,全国贯彻《高教六十条》的精神,气象中高等教育开始扭转“大跃进”中教学上出现的劳动过多、 会活动过多的局面,教学秩序逐渐得到稳定。按照“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的要求,修改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中国实际组织编写了教材。

(一)气象类高等教材的建设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 ,专业教材基本上借鉴苏联的,1953—1959年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先后翻译了苏联有关气象专业教科书。之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山东 海洋 学院相继写了12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其他编写的多是各门课程的讲义。

中央气象局 根据中央教材领导小组的要求并与教育部研究,于1963年3月18日成立了全国气象类高等教材编审委员会,由 卢鋈 任主任委员, 徐尔灏 谢义炳 任副主任委员。1964年1月16日—2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气象类高等教材编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气象类高等教材编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山东 海洋 学院、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空字009部队、安徽农学院、 南京气象学院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等有关教师代表,共计40人。教育部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制定了气象类教材工作3年(1964—1966年)规划。确定统一编写气象专业的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动力气象学 、气象观测5门课程的通用教材;确定编写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候 学、 农业气象观测 3门课程的试用教材;确定编写或翻译27种教学参考书。会议研究制定了供编写以上通用教材和试用教材的教学大纲。并对气象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交换了意见。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会议所定规划未能完成。

(二)中等气象学校教材建设工作。1960年,各中等气象学校在前几年照搬苏联有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了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反映气象业务方针和技术政策,联系了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1961年以后, 中央气象局 按照中央教材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所属的北京、成都、湛江3所气象中等学校,分别编写了气象专业和农业气象专业共13门专业课的通用教材。高空气象专业、 海洋 水文气象专业因是个别学校设立,则分别由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中专部和湛江气象学校自行编写讲义。基本上解决了气象类中专教材的“有无问题”。为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材质量,1962年 中央气象局 按照中央教材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又成立了气象类中等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由 中央气象局 副局长江滨任主任委员、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副校长 叶桂馨 任副主任委员。1964年7月27日—8月15日 中央气象局 召开了气象类中等教材会议,研究修订了气象专业和农业气象专业的教育计划和14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这些都有利于气象中专教学质量的提高。

1961—1966年,贯彻中央的“八字方针”后,整个气象中高等教育得到了调整、提高。气象中高等院校及有关专业的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应气象科学发展和气象事业建设的 气象教育 体系;通过全面贯彻中共中央的教育方针,教学秩序逐步稳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 中央气象局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共招收专科生878人、中专生2674人,湛江气象学校共招收中专生2010人,成都气象学校共招收中专生1971人, 南京气象学院 共招收本科生939人。各省、市、自治区气象中专学校共招收中专生4500多人。还有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杭州大学、山东 海洋 学院等的气象类专业毕业了近1000名本科生及少数研究生。这一 期毕业的中专生,大部分已成为基层气象台站的骨干。毕业的大专生和本科生大部分已成为专区以上气象台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很多人担负了各级气象部门的领导。他们为气象科技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 在职教育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一、在职教育

1953年,军委气象局 涂长望 局长亲自主持为局机关行政干部举办气象业务学习班,规定每周六下午为业务学习 时间 ,并亲自讲了第1课。接着 天气 处、台站处、编译室等的专家轮流讲课。军委气象局的观测、预报、通信等业务管理部门,每年都对全国有关业务系统布置和组织业务学习。同时对一些文化水平低的人员还组织文化补习。

1954年,气象部门由部队转为地方建制后, 中央气象局 在《一九五四年全国气象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在职干部的业务学习,必须予以重视。”于是全国气象部门从上到下,广泛地开展了在职学习。

1955年, 中央气象局 在北京筹建了干部轮训班,1956年2月,第1个轮训班开学,至1957年 北京气象 干部轮训班共举办了10多期,轮训干部500多人。这些轮训班主要是 中央气象局 各有关业务管理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开展需要而举办的,学员多数是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从现职干部中选送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实际, 时间 一般3~4个月,经过轮训以开展新的业务技术工作或提高业务服务质量。以后,由于 北京气象 学校已建立起来,1957年, 中央气象局 决定 北京气象 干部轮训班与 北京气象 学校合办1个科以上干部训练班,以后干部轮训任务逐步转移到 北京气象 学校,至1957年底 中央气象局 北京轮训班正式撤销。这一时期省以下的气象部门也举办了各种轮训班,有计划地培训了初级技术人员和台站领导干部。至1958年, 中央气象局 直属气象学校共轮训1200人,各省气象学校共轮训2600多人。

为系统地培养在职干部, 中央气象局 决定1957年气象中专学校招生时,从气象台站选送200名干部进行培养。1955年开始又选送了短训班毕业的气象技术人员到空军2549部队学习两年半达到大专程度。各省气象学校中专招生时也注意招收了一些在职干部进行系统提高。

1958年, 中央气象局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联合开办了气象大专函授,8年连续招生共800多人。同年在 北京气象 学校开办了气象中专函授,连续8年共招生约500人。1959年在成都气象学校开办的气象函授室,连续7年共招生约600人。开办的气象函授室特别是与北大合办的气象大专函授,都深受气象台站的欢迎,教学质量较高,毕业的学员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但中专函授坚持率不大。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使气象函授学员未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少数民族的气象人才培养

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中央气象局 提出:“开展少数民族气象技术干部的培养,是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气象工作的关键。”要求 气象教育 工作把对少数民族气象技术干部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

1952年,西南军区气象处首先在西南气象干部训练班招收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气象人员。学员是从西南民族学院挑选的,大部分是藏族和彝族,共10多人。由于他们的汉语和文化不如普通学员,训练班专门配备了有经验的教员给他们讲课和辅导,指派得力的干部抓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生活,从学习到生活都受到了格外的关怀。经过半年多的学习,这些学员大都能与普通学员一样完成学习任务,毕业后回到本民族地区基层气象台站工作,为新 中国气象事业 的创建做出了贡献。

1955年, 新疆气象 局在自治区农业学校成立了气象班,招收维吾尔等民族学生,学习汉语预科1年后,再学习气象,共培养中专生114名。1961年,新疆伊犁气象学校成立后, 新疆气象 局把培养新疆少数民族气象专业人才作为学校的1项主要任务,至1962年毕业民族学生68人。1959年7月, 新疆气象 局从自治区农校气象班中选拔32名优秀结业生,先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汉语,1961年9月到 北京气象 学校再学习气象专业,1963年毕业。

州气象学校也招收少数民族学员。

北京气象 学校改为中专学校后,1955年暑期气象专业招生500名,其中有1个少数民族班。到1956年共有12个少数民族(含蒙古、藏、维、苗、彝、回、羌等民族),学员达100多人。

此外,这个时期内蒙古、 南等省、自治区也注意培养了一些少数民族气象人员,担负当地民族地区的气象工作。


第六节 恢复和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界首当其冲。“停课闹革命”使 气象教育 工作中断4~6年,学校领导和教师被批斗,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 中央气象局 直属的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和湛江气象学校于1969年12月4日被撤销,职工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或由当地另行分配,房屋和设备分别交给总参管理局和南海舰队,图书和教学仪器都被处理,荡然无存。

中央气象局 南京气象学院 交给江苏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并缩小规模,每年招生200人。由于当地经费所限,基本建设几乎停止。但学院各级领导和师生员工,在逆境中仍然积极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1970—1971年,当校内教学任务不多时,便组织教师到各地搞短期训练班试点,为气象台站业务人员讲课。1971年开始,在校内先后举办天气预报班2期,培训533人。1973年与 南京大学气象系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所联合举办了统计预报进修班,效果较好,对气象 统计预报方法 的扩大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深受气象台站的欢迎,受到培训的共212人。1972年5月至1977年2月,培养了5届3年制工农兵学员共924人。另外还开办了农业气象班。为培养 西藏气象 干部,1975年从江苏省招收30名高中毕业生学习天气预报,毕业后分配到西藏担负气象工作。同年又为 西藏气象 局举办了1个职工大专班,从 西藏气象 部门抽调13名藏族干部入校学习,毕业后回到西藏工作。

保留下来的成都气象学校,1973年9月—1977年1月共招收、培养气象通测、通信、雷达、高空专业中专生493人,其中1973年招收2个西藏民族班学习 气象通信 ,1978年7月毕业81人回西藏参加工作。1973年3月—1976年10月举办了电传、雷达、传真等短训班5期共培训228人。

其他省属气象学校,“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停课闹革命,接着就停办、撤销。1973年以后少数学校逐步恢复。计有:1973年 内蒙古气象 中专学校恢复招生,至1977年共培养中专生347人;1973年甘肃省 州气象学校恢复招生,至1976年共培养中专生253人;1973年四川省气象学校恢复中专招生,至1977年共培养中专生250人;1973年新疆伊犁气象学校恢复中专招生,至1976年培养中专生252人,其中少数民族中专生24人;1975年湖北省气象学校恢复中专招生,至1977年共培养中专生300人。

1971年,国务院科教组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与 中央气象局 就气象类专业的布局和任务问题进行了研究,商定为: 南京气象学院 面向全国招生;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面向长江以北招生; 南京大学气象系 面向长江以南招生;中山大学气象专业面向中南招生; 州大学气象专业面向西北招生;中国科技大学的气象专业并入吉林大学成立气象专业,面向东北招生;杭州大学气象专业,面向浙江、福建、江西3省招生;云南大学成立气象专业,面向西南招生;山东 海洋 学院 海洋 气象专业,面向山东省招生。以上各气象类专业,1970—1976年都相继招收了工农兵学员并举办了有关进修班,共毕业(结业)学生5200多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取消了全国统一入学考试,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学生都是推荐入学,新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学制缩短,教学内容压缩,给教学上造成了许多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参加工作后很难适应工作。但结合气象工作实际需要所开办的有关进修班和短训班,对气象科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得到拨乱反正,重新受到重视。各级气象部门所属的气象院校及其他部委院校的气象类专业,经过艰苦奋斗,围绕气象科技工作的恢复和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恢复和新的发展。

到1994年,已建成1个适应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的,气象类学科齐全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的 气象教育 体系,承担着气象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双重任务,为气象部门及其他部门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中等气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一)省属气象中专学校迅速恢复及逐步形成合理布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气象事业开始全面恢复、百废俱兴,人才奇缺是个突出问题。各级气象部门既需要补充大量的高中等气象专业人才,又急需培训占50%以上未经专业培训而上岗的人员。

当时,中专学校面向全国的仅存1所成都气象学校,规模有限,每年最多只能招200人。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为解决燃眉之急,克服困难,因陋就简,纷纷恢复、新建了中专气象学校,到1984年全国达到21所。

1984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 气象教育 工作会议上,对省属气象中专学校的任务进行了研究,尔后正式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革高中等 气象教育 的意见》,其中提出:“三所直属中专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内蒙古、新疆、青海民族地区的气象学校主要是办好民族班,承担本地区民族干部的培养。四川、 河北气象 学校可少量对外招生,一方面承担本省的任务,另一方面也适当为邻近省培养中等气象人才。其他省属学校则根据需要情况,承担在职中专、文化业务培训及大专函授辅导的任务。”此后多数省属气象学校停止了面向 会招生,转向在职培训,贵州、上海、天津、 江苏气象 学校或气象班已先后撤销。

1990年11月6日, 国家气象局 在成都召开的 气象教育 工作会议决定,对省属中专学校的任务、布局进一步加以调整。撤销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青海、宁夏、山东、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14所省气象学校中专建制,转为培训中心。负责短期培训,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培训及其他各类短期培训等。辽宁、河北、安徽、四川、湖北5所气校,承担成人中专、职工子女中专、职业高中、中专专业证书、岗位证书班等任务,面向本校所在的大区;同时兼有本省的短期培训任务。新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学校主要承担成人中专、职工子女中专及短期培训等任务,必要时,经 国家气象局 批准可以培养本地民族气象干部,少量 会招生。截至1997年底,上述保留的中专学校共有在校生5800多人。

(二)建立了3所重点气象中专学校。为加速恢复教育事业,197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退还文化大革命中所占用的校舍和地皮的通知》。 中央气象局 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于1978年9月开始派科教处领导带领工作组到湛江,负责向南海舰队交涉归还所占用湛江气象学校的校舍;同时 中央气象局 致函广东省革委会,决定恢复湛江气象学校。1979年4月,广东省革委会函复 中央气象局 并抄报湛江市有关单位,同意恢复湛江气象学校。1979年 秋季 招收40名新生入学,1980、1981年连续招生120名入新校舍学习,1982年6月新建工程全部交付使用。同时经过筹备处的努力,也基本上完成了湛江气象学校的恢复任务。

1980年4月,在征得江西、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决定将江西省南昌气象学校和甘肃省 州气象学校划归 国家气象局 与地方双重领导,以 国家气象局 领导为主。3校都设立气象专业和农业气象专业。湛江气象学校还设立了 气象通信 专业, 州气校设立了探空专业,南昌气校设立了气象仪器设备专业。1980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气象学校和 州气象学校列为重点中专学校,1994年8月国家教委批准,南昌气象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从此,3所学校都努力按照重点中专学校的要求,进行全面建设。

湛江气象学校1979—2000年共毕业普通中专生6039人,其中为本部门培养的学生2573人;毕业的成人中专生445人。南昌气象学校1977—2000年毕业普通中专生4594人,其中为本部门培养的学生2863人;毕业的成人中专生621人。 州气象学校1979—2000年共毕业普通中专生4474人,其中为本部门培养的毕业生3006人,成人中专生702人。

二、高等气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一)建设了3所各具特色的气象学院。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准 南京气象学院 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实行 中央气象局 和江苏省双重领导,以 中央气象局 为主。这表明国家对 气象高等教育 的重视,也为 南京气象学院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4月27日,教育部发出《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批准成都气象学校扩建为 成都气象学院 ,设 气象雷达 气象通信 、高空气象、气象4个专业,规模1200人。于是中国又有了1所为气象探测和 气象通信 现代化培养高等人才的院校。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同意在原址恢复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设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专业,实行 中央气象局 与北京市双重领导,以 中央气象局 领导为主。

中央气象局 有了3所直属的高等院校,这对 气象教育 来讲是一个大好形势。到1994年,3所气象院校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为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和 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京气象学院 自1984年以后深化改革,坚持两个面向。在完成国家计划招生任务,为保证气象事业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使学院的规模得到较快的发展。至2000年底,已建有7个系、17个本科专业,即: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工程、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英语、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行政管理。该院还设有研究生部和气象科学研究所,并且是 世界气象组织 区域气象培训中心。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国家开始实行学位制度后,有天气动力学、 气候学 农业气象学 大气物理学 大气探测学 5个专业经国务院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学位,1994年天气动力学专业被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从而使学院完善了从专科到博士学位的办学层次。同年9月14日,“ 世界气象组织 区域气象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世界气象组织 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 邹竞蒙 世界气象组织 秘书长代表以及江苏省副省长姜永荣等出席了挂牌仪式。经江苏省教委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气象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2000年全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5645人,在校研究生260人,成人本、专科生2238人,教职工中有教授34人、副教授83人、讲师和工程师191人,聘请校外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35人。1981—2000年毕业本科生5820人、普通专科生4214人、成人专科生2882人、硕士生572人、博士生22人。全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40多个,并建有天气预报实习气象台、大气探测实习台、 农业气象试验站 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从国外引进了大型计算机、多普勒雷达系统、人工气候箱、电化教学系统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图书馆藏书40万册,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大礼堂等体育锻炼和文化生活设施。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气象类学科专业齐全的、兼有其他学科、文理渗透、有一定特色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成都气象学院 ,1978年9月 气象通信 气象雷达 2个专业开始招生80名。1979年气象、高空气象、 气象通信 气象雷达 4个专业共招生240名。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成都气象学院 为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将专业设置调整为气象、大气探测技术、电子技术应用3个专业,同年又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调整为通信工程专业。1989年,四川省教委委托开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班,为四川省培养高级职业中学教师。1982年开始开办2年制的干部专修科,开设气象、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大气污染监测与环境评价、财经管理等专业干部专修科。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增设了夜大学和函授大学。1989年夜大学的电子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及应用、财经管理等专科专业开始招生。函授大学的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专科)开始招生;建院之初, 国家气象局 要求 成都气象学院 重点培养电子技术应用于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办成“理工结合,以工为主;气电结合,以电为主”的院校。 成都气象学院 建院以来,始终坚持这个办学方向,不断地摸索前进。在教学中注意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与气象结合,培养能将电子计算机、遥感等现代技术运用到气象领域的人才。为提高办学效益,结合本院的条件,同时面向 会培养人才。到2000年,设有9个系,下设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气科学、环境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统计学和英语13个本科专业。还有成人专科、函大和夜大。2000年,该院有全日制本、专科生3837人,成人本、专科生1665人。10多年来,通过加强教学软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新型理工科高等院校。1985年获得世界银行农业教育项目第2期贷款,引进了先进设备,加强和新建了计算机中心、大气探测技术实验中心、电化教学系统等教学和科研基地。拥有先进的图像处理系统、多种型号的 气象雷达 、自动化气象探测系统、先进的中小型计算机系统及电教设备。到2000年底,建设各种实验室30多个,图书馆藏书2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6000多种。教职工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94人、讲师和工程师142人。自建院至2000年,共毕业本科生3665人、专科生2869人。分配到全国气象、民航、邮电、环保、水文等部门,在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气象学院 在建院之初, 国家气象局 考虑到学院具有的特殊的有利条件,即与中国气象科学院、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同处1个院内,有大量高级科技人才和先进设备可以借用,要求学院采取与院内兄弟单位协作的办法,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在职干部高等教育为主,主要培养学位研究生,同时少量招收本科生。经过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共同考核、论证后,国家教委于1984年2月批准 北京气象专科学校 扩建为 北京气象学院 ,设气象和大气物理2个专业,规模为600人,计本科生320人、研究生80人、干训生200人。归 国家气象局 和北京市双重领导,以 国家气象局 领导为主;要求办成1所具有专业特色、水平较高的气象学院。1984年秋开始招收本科生80人。同年又成立了气象函授中心,开始招生120人。1986年设立了 气象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办公室。1990年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成都 气象教育 会议,进一步调整了直属气象院校的任务,决定将 北京气象学院 建设成以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为重点的高等院校。1990年开始,按照这一决定,将办学方向转向以较高层次继续教育为重点。为发展继续教育,学院将进修部改为高级进修部,并将大气科学系与高级进修部合并为1个机构。继续开办了管理干部高级研讨班、高工研讨班、高级进修班、工程师高级进修班以及有关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1992年,停止招收天气动力学和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的国家计划部分的本科生,增设 会科学系。1993年,增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专科。1994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增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本科、专科)和外贸英语专业专科。1978年复校后至1998年共毕业本科生631名、普通专科生811名、干部专修科生568名、函授专科生3132名。1998年经中编办批准, 北京气象学院 转建为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以气象部门的继续教育和较高层次的岗位培训为中心工作,转建以后,年培训规模均在2000人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把该中心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办学条件优越、师资队伍精良、运行机制完善、能高质量完成多种重要培训任务的气象继续教育和较高层次岗位培训的基地。该中心2000年在职职工193人,其中研究员、教授7人,副研究员、副教授47人,中级职称的83人。还聘请了20多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占地67334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具有完备的教学场所;计算中心配有小型和微型计算机100余台;图书馆藏书13万多册。

(二)其他部委院校的气象类专业都有较大的发展。1978年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以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州大学、中山大学、青岛 海洋 大学、杭州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广西农业大学等10所院校的气象类专业先后都恢复招生。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吉林大学的气象专业调回中国科技大学,恢复为大气物理专业。各校都根据本校学科的优势,积极培养气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1978年国家恢复培养研究生的制度以后,都相继招收了研究生。1981年中国学位制度颁行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第1批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单位和学科专业有:南京大学的天气动力学专业和 气候学 专业,北京大学的天气动力学专业。第1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和学科专业有:北京大学的大气物理专业, 州大学的天气动力学专业,中山大学的天气动力学专业,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气象专业,山东 海洋 学院的 海洋 气象专业。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第2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和学科专业有:北京大学的 大气物理学 专业;山东 海洋 学院的 海洋 气象专业。第2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和学科专业有:南京大学的大气物理与 大气环流 专业。1986年以后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和学科专业有: 州大学天气动力学专业;杭州大学气象专业, 州大学大气环境专业,中国科技大学大气物理专业,云南大学天气动力专业,沈阳农业大学 应用气象学 专业。此外,还有空军气象学校于1979年经军委批准扩建为 空军气象学院 ,主要为军事部门培养中高级以上气象科技人才,1985年开始有天气动力学等6个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三)气象类教材建设。1978年,为了加强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工作的领导,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成立由教育部和有关部委主管教育工作的部一级负责同志参加的理、工、农、医教材工作领导小组。 中央气象局 确定: 邹竞蒙 同志参加全国教材工作领导小组。

1978年11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教材建设的精神,为尽快出版反映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教材,以保证教材质量, 中央气象局 科教处在 南京气象学院 邀请了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气象类专业的教师和 南京气象学院 的有关教师参加,召开了高等教材编审会议。在会上成立了气象、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气候、大气物理5个编审小组,并制定了教材5年编审规划。会后,编写出版了7本通用教材,即《 天气学 》《气象统计预报》《气象学》《云 物理》《云 物理基础》《流体力学》《科技英语》;4本教学参考书,即《 天气学 原理和方法》《 小气候 和农田气候》《动力气象》《气象统计预报》。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第1次统一组织编写、出版的气象类教材。

此后,高等院校气象类教材建设工作发展很快,据1983年不完全统计,南京大学、北京大学、 南京气象学院 、中山大学、北京农业大学、 成都气象学院 、山东 海洋 学院、广西农学院等编写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达69种。其中南京大学余志豪等编著的《流体力学》、高国栋等编著的《中国地表面辐射平衡与热量平衡》都于1983年作为中国科学家优秀著作,参加了在法 克福举办的三十五届国际图书博览会展出。北京大学杨大升等编写的《动力气象》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另外,各院校还自己编印了教材或讲义共239种。

1987年7月23—26日, 国家气象局 科教司代表 国家气象局 成都气象学院 召开了高等学校气象类专业教材编审领导小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高等学校气象类的气象(天气动力)、大气物理、气候、农业气象4个专业的教材编审小组筹备组成员及气象出版 有关编辑共计34人。会议决定正式成立4个专业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制定了教材编审择优出版办法,向国家教委推荐优秀教材,使气象类高等教材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八五”期间经高等学校气象类专业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定出版的规划教材共计59种。1992年, 国家气象局 设立全国普通高校气象类优秀教材奖,并组织了第1届优秀教材奖的评奖活动。有7种教材分获一、二等奖,其中, 丑纪范 教授编著的《长期 数值天气预报 》、高国栋教授等编著的《 气候学 》、林元弼教授等编著的《 天气学 》获一等奖。《长期 数值天气预报 》和《 气候学 》还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96年,经教材编审领导评议,有7种教材分别获高等学校气象类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其中, 朱乾根 教授等编著的《 天气学 原理和方法(修订)》、 冯秀藻 教授等编著的《 农业气象学 原理》和黄嘉佑教授编著的《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获一等奖。后经国家教委评审,《 天气学 原理和方法(修订)》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78年8月, 中央气象局 科教处在河北省廊坊召开了中等气象学校全国通用教材建设会议。会后即组织统一编写并出版了气象专业全国通用的《气象学》《 气候学 》《 天气学 》《 地面气象观测 》《县站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电子技术基础》7种教材。农业气象、高空气象等专业的教材和讲义均由各校自行编写。至2000年,先后编印了《 农业气象观测 与试验》《农业气象》《农学基础》《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气象学》等5种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各重点气象中专学校都结合教学改革编写或修订了有关教材。“十五”期间,为适应高教教改的需要,中国气象局、高校大气科学指导委员会相继组织出版了6种国家级重点教材和多种面向21世纪大气科学教材。

三、气象成人教育全面发展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造成气象专业队伍“三低一少”(业务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业务骨干少)的状况。据统计,1976年具有中专文化业务程度的人员仅占全国基层台站人数的1/4。气象观测人员中只有少数是“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中专生,大部分是未经过培训参加工作的。1979年在邯郸召开了 气象教育 会议,上海、四川、 辽宁气象 局在会上介绍了开展职工教育工作的经验。会上研究制定了气象部门1980—1985年职工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气象职工中专班的教学计划。1984年 国家气象局 在南京召开全国 气象教育 工作会议,为加快职工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研究制定了题为《进一步加强气象职工教育,努力提高气象队伍素质》的文件,会后颁发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和直属院校及抄至有关院校的气象类专业。文件要求,初中文化补课未完成的,至迟在1985年底完成;已具备初中文化的,力争1990年前有60%左右达到中专或高中毕业;已具备高中和中专毕业的,选择有培养前途的,通过干部专修科、大专函授、电大、职大以及自学考试等,至1990年争取有25%约5000人达到大专毕业水平;已具备大专水平的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科研、业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在3年左右普及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中高级业务科研人员要加强外语培训。非气象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分配到气象部门工作之初要进行3~6个月的气象知识培训。 气象教育 要实行一套网络,完成普通教育与职工教育两项并行的教育任务。直属院校必须承担普教与职教双重任务,缺一不可。部委及地方所属高校气象类专业,也希望承担一部分继续教育的任务。省属气象中专学校,除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才奇缺的个别省、市、自治区外,其他省属气象中专学校都停止对外招生,转为在职培训。

1990年中国气象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 气象教育 会议,进一步调整了省属气象学校的布局和任务。提出:加强和改革成人教育,特别是继续教育,切实把成人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今后要把成人教育工作作为院校的基本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各级气象部门也要认真做好成人教育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要制定出保证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措施。并决定将 北京气象学院 的任务调整为以成人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继续教育为重点的高等学校。主要承担气象部门天气动力学专业的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含干部专修科和大专函授)、工程师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处以上气象管理干部培训、国家公务员培训、 国家气象局 机关党员干部培训、大专以上学历转岗培训、非气象专业人员上岗培训以及其他培训任务。要充分发挥北京地区人才和装备优势,努力把 北京气象学院 办成较高层次继续教育的基地。

1978—1997年,气象成人教育围绕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专业队伍的建设,经过恢复发展、调整提高,由文化、技术补课到较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由中专、大专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由院校教育到电大、函授、自学考试多种形式的教育,有计划地、全面地发展起来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气象成人教育体系。

第一,完成了青壮年文化、技术补课任务。对“文化大革命” 中气 象专业队伍中不到初中水平和未经专业培训进入气象业务工作岗位的青壮年,经过各级气象部门广泛进行培训,至1985年全国气象部门共有1.8万多人参加了文化补课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有1.7万多人参加了技术补课,按工作岗位达到应知应会的要求。占应补对象的88%以上。

第二,为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各级气象院校举办了领导干部轮训班,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素质和领导管理水平。1981—1991年, 南京气象学院 北京气象学院 共培训处级和司局级领导干部400多人次。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依托省气象学校举办了处科级领导干部和气象台站长培训班,广泛地轮训了气象台站长和处科级领导干部。

第三,紧密结合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1979—2000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17.2万人次以上。

第四,开展了成人学历教育。1981年武汉全国 气象教育 会议纪要中提出:“不到中专水平的职工,要有相当一部分达到中专水平。” 国家气象局 3所直属中专学校和各省属中专学校先后举办职工中专班,到1983年底,举办职工中专班的气象学校达28所。在校生达2500人。1988—1993年,先后有16所气象学校开办中专专业证书班。1981—2000年,气象中专学校共毕业成人中专生9700多人,中专专业证书班1368人。1982年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举办干部专修科和干部培训班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气象局 在成都气象学校试办了干部专修科,招生50名。1983年 南京气象学院 北京气象学院 也相继举办了干部专修科。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 北京气象学院 成立了气象高等函授中心,当年在北京、黑龙江、安徽、四川、广东、江苏等省及 国家气象局 大院内各单位开始招生100人。1985年以后逐步扩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招生。1985年 国家气象局 经国家教委同意,请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牵头,开办自学考试气象专业,并通知 北京气象学院 成立 气象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办公室。经过筹备于1987年在北京、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首先开考。1987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复,同意 南京气象学院 作为1987年招收在职人员为硕士生进行单独考试的试点单位。使气象成人学历教育又跨进了1个较高的学历层次。1988年 成都气象学院 经国家教委同意增设了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大专函授。

有些省、市、自治区气象局也因地制宜地举办了气象大专班。1980年 辽宁省气象局 经省高教局批准举办了气象职工大学,当年招生47人,1982年又招生35人。1982年内蒙古、 贵州气象 局分别与当地电视大学合办电大气象班,共录取在职气象人员51名。1984年 云南省气象局 举办了气象局大专班。

至1997年,3所气象学院干部成人脱产班毕业3938人、大专函授毕业2045人。

据25个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统计,1980—2000年,通过高中等气象院校及其他渠道共培养成人中专生9700多人、专科生5800人、本科生680人、硕士生171人、博士生9人。

第五,开展了继续教育。围绕气象学科的发展,依托气象学院或气象学会举办了新知识、新理论的培训。如动力气候、高等 天气学 、近代 气候学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诊断和预报等。为适应国际学术交流、交往的需要,开展了外语强化培训。除中国气象局3所学院举办了英语、俄语等班外,还委托北京外语学院举办了12期英语班,培训全国气象部门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计150人。各省市气象部门也举办了一些外语培训班,1978—1991年共培训1.6万人次,

四、少数民族气象教育走向正规化

气象部门一直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气象干部队伍发展还比较缓慢。特别是地域辽阔的西藏自治区,至1979年,气象队伍中藏族同胞仍只占20%。1980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对西藏地区工作指示精神,当时 中央气象局 副局长 邹竞蒙 率工作组到西藏调查后,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巩固 西藏气象 工作的请示》,提出用10年 时间 ,建成1支以藏族为主体的气象队伍。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这个报告。为落实上述目标, 中央气象局 决定由 南京气象学院 承担西藏高级气象人才的培养任务; 州气象学校承担西藏中级气象人才的培养任务。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支持下,从1981年开始招生。 南京气象学院 经国家民委同意,1981年高考时招收藏族高中毕业生20名,先入中央民族学院预科班学习1年,1982年送 南京气象学院 学习本科。198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 中央气象局 联合通知西藏教育厅、招生办、中央民族学院,“委托中央民族学院从1982年起至1986年,每年在西藏高考生中招收25名藏族高中毕业生,补习1年高中文化后,合格者转入 南京气象学院 学习。”1981年起,每年从西藏招收40名藏族初中毕业生入校学习。当时西藏藏族初高中毕业生很少,中专和高等学校生源非常缺乏,国家民委和教育部连续发文通知有关单位,这说明国家对气象民族教育是非常重视的。1989年 国家气象局 在拉萨召开了 西藏气象 教育工作会议,根据 西藏气象 干部队伍的发展情况和西藏普通教育发展情况,决定不再在 南京气象学院 州气象学校专设西藏民族班,每年招收学生直接进入气象院校的普通班学习。 州气象学校除继续招收少量的探空专业藏族学生外,气象专业改由南昌气象学校招收藏族学生, 气象通信 专业由湛江气象学校招收藏族学生。从此,对 西藏气象 干部的教育工作走向了正常化、正规化。

1980—2000年气象院校在为西藏培养人才中, 州气象学校共举办8个民族班和2个职工民族班,毕业372人; 南京气象学院 共举办9个民族班、毕业145人,1个职工民族班、毕业13人; 成都气象学院 培养民族学员18人;南昌气象学校培养民族学员51人;湛江气象学校培养民族学员27人。同时 南京气象学院 及其他院校共招收了10名藏族学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使少数民族 气象教育 达到较高层次,已有2人学成返藏工作。毕业的第1位硕士研究生普布次仁于1995年赴挪威,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经过40多年来的努力,至1994年, 西藏气象 专业队伍已达900多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占82.4%,藏族占71%,已形成一只以藏族为主体、藏汉比例适宜的素质较高的气象科技队伍。1980年提出的 西藏气象 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早已实现。

为加快新疆民族高级气象人才的培养,1984年6月8日经教育部同意, 成都气象学院 为新疆举办民族班,从新疆参加当年高考的学生中择优录取40人,先在喀什师范学院预科学习2年,主要学习汉语、数学和物理等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直接升入 成都气象学院 本科学习。1990年7月, 成都气象学院 有38名民族班学生毕业,回 新疆气象 局分配工作。至1994年 新疆气象 队伍民族干部大专以上的达102人,占民族职工的比例由1985年的9.7%上升到18%。1977—2000年 新疆气象 学校共毕业942人,分配全自治区工作。至1991年, 新疆气象 系统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21%,比1979年提高7%以上。

青海省气象学校1980—1990年共培养少数民族中专生202人。 青海气象 系统1991年少数民族干部由1978年的2人增至230人,其中大学本科生4人、专科生18人、中专生172人。

内蒙古、宁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等省、市、自治区气象局都通过所属中专学校或有关院校,培养了蒙古、回、壮、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景颇、傣、苗、白、彝、纳西、独龙、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30多个民族的大学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全国气象部门民族专业人才的教育都得到全面发展,各民族地区的气象专业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都逐年增长。比如 内蒙古气象 系统,1991年蒙古族专业人才的比例占干部总数的26%,比1979年提高了13%。

五、利用外资提高气象院校办学水平

1983年开始, 国家气象局 获得第一、二期世界银行农业教育项目贷款723.45万 元。其中 南京气象学院 获421.70万 元, 成都气象学院 获258.20万 元, 州气象学校获43.55万 元。利用贷款从国外购进大中小型计算机系统、 多普勒天气雷达 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人工气候箱、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电化教学系统及其他仪器设备共278台件;结合各院校学科建设,加强和新建了13个实验实习基地(室)。这些新技术的引进和实验实习基地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比如, 南京气象学院 实验课开出率由40%达到98%。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摄制了教学录像片,把一些难懂的 天气现象 天气系统 ,如气旋、雷暴、 锋面 等的变化过程及云 、冰雹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等能直观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中有3部教学片分别获得了 中国气象学会 优秀科普作品奖、江苏省高校电教协会优秀电视教材二等奖、江苏省气象学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同时也提高了科研水平。1991年江淮 大暴雨 期间, 南京气象学院 利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 ,连续8昼夜观测、收集天气变化的资料,为领导指挥抗涝救灾起了重要的作用,为1991年江淮地区特 大暴雨 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成都气象学院 实验室开出率由51%达到全部开出,由于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了5个中心,加快了把该院办成1所电子技术与气象结合的院校进程,也加快了该院的科研工作进展。1990年 非洲 10国气象局长到该院考察,认为该院的教学设备已达到国际水平,可为发展中国家气象电子技术人才的培训做出贡献。

此外,通过世界银行贷款,气象院校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119名分赴 、英、加拿大等国学习,绝大部分已学成回国,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已成为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节 气象教育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20—26日, 国家气象局 在南京召开的全国 气象教育 会议,根据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各级政府应当把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的精神,讨论研究如何加快 气象教育 的改革,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