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以放化疗为主,过去30年因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导致肛管癌淋巴结分期迁移。英国Sekhar教授在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系统综述和meta回归分析,系统评估了淋巴结分期迁移与肛管癌生存和预后差别的关系。
肛管鳞状细胞癌(SCCA)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恶性疾病,过去30年里发生率增加2-4倍,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联合放化疗作为初始主要治疗手段。淋巴结阳性(LNP)是SCCA不良预后因素,是制定放疗剂量和部位的重要信息,许多中心采用ACT II研究中的方案,即原发肿瘤和受累淋巴结区域放疗剂量50.4-54.0 Gy,未累及淋巴结引流区域则减量为30.6-36.0 Gy。
Sekhar教授研究中的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去30年里,每10年LNP比例增加6.8%,而T3和T4分期保持稳定,无论是淋巴结阴性还是阳性患者,LNP比例增加均与5年总生存改善相关,但实际上个体患者的总生存并无改善,这就满足了Will Rogers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淋巴结分期非常依赖影像学检查,新的影像技术使得SCCA的LNP比例增高,导致淋巴结分期迁移,出现Will Rogers现象。
Sekhar教授研究中还看到了另一个效应:预后差别的降低,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生存HRs减低。这种改变为误分类,是淋巴结分期迁移的延展结果。研究中通过模拟再现了预后差别的降低,但只有LNP比例为20%和25%时才存在,这个比例符合现代影像学技术的检测水平,当LNP比例为30%和35%时无预后差别,而现代研究中观察到的LNP比例多超过30%,提示真实的LNP比例可能低于30%。肿瘤学引入新的分期技术和标志时通常会导致误分类,增加过度治疗风险。
Sekhar教授的研究首次大规模的研究了LNP发生率、LNP比例随时间的变化以及LNP比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LNP是SCCA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有研究者尝试重新定义治疗前淋巴结状态,例如前哨淋巴结活检,但由于对PET-CT检测淋巴结受累的依赖,使得前哨淋巴结活检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肛管癌患者的初始治疗已从放疗向多学科治疗发展,但鉴定淋巴结是否受累仍非常重要。
Will Rogers现象在癌症领域很常见,典型发生于引入新的诊断技术或分期系统时,新的诊断技术提高了敏感性,能发现以往不能发现的隐匿转移灶,新分期系统使更多患者分入更高分期/预后评分组,分期特异性预后似乎改善了,但并未真正改善个体生存,还会导致随着时间迁移总生存的改善,而总生存的改善实际上是源于周期效应,包括治疗中心化、药物改善、相关并发症管理改善等。
这项研究不是为了探讨Will Rogers现象的原因,而是要明确分期迁移对生存与预后的影响,不过Will Rogers现象提醒研究者,使用历史对照比较结果的局限性。这项研究中发现的预后差别降低现象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启示:过度诊断风险、过度依赖淋巴结分期作为预后标志指导治疗的风险;研究效力下降的风险。
鉴定治疗前淋巴结状态是制定放化疗计划的主要依据,目前很多欧洲肿瘤中心采用IMRT放疗,但治疗原则却没有改变,因LNP比例增加,更多患者接受了更高剂量放疗,可能导致更多治疗相关并发症。目前正在探讨肛管癌分层治疗,例如UK PLATO研究正在进行,对高危复发患者进行剂量强化治疗,对低危患者进行保守放疗以减少毒性。Sekhar教授的研究的意义在于应当动态评估肛管癌淋巴结状态的分类方法,以指导未来研究中的分层治疗。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肛管癌淋巴结分期迁移,导致Will Rogers现象和预后差别降低效应,前者提醒研究者使用历史对照比较结果要谨慎,后者提示真实的肛管癌LNP比例并不是现代研究中报道的那么高,要警惕过度治疗风险。其最终意义在于应对肛管癌淋巴结状态分类方法进行动态评估,以更好指导治疗。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17)30456-4/fulltext
19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