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就跟看风景一样,再美,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
一部好电影,不管是从剪辑、剧本,还是拍摄、演员,都可能有它的独到之处。
而厂长始终相信,抛开专业视角,能打动人心的就是一部好片。
小男孩
Little Boy
豆瓣评分8.1,好于76%的剧情片。
IMDb评分7.4
导演阿加多·蒙特沃德,作品不多,但每出新作,少有空手而归的时候。
2002年推出的短片《等火车》,斩获纽约独立电影节最佳短片大奖。
时隔四年,《贝拉》又助他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哈特兰电影节赞誉而归。
包括这部《小男孩》,更让他脱颖而出,成为青年导演中的新生力量。
《小男孩》的独到之处,在于从一个很小的点,上升到二战、国家这样的宏观层面上。
将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现实,串联在一起。
看完之后,不得不说,导演脑洞太强悍。
甚至演员凯文·詹姆斯,也无法掩饰对剧本的喜爱,答应零片酬出演该片。
你的身高不是从头顶到地面的距离,而是从头顶到天空的距离。
这是看过《小男孩》的人们,都会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跟很多父母一样,小男孩珮珀的身高变化,一年又一年被墙上的道道记录着。
只是,跟哥哥伦敦以及其他孩子相比,他真的长得太慢。
7、8岁的时候,他的身高更是久久停留在39英寸。
拍照时,极不情愿地被摄影师安置在最前排坐着。
不仅被同龄的小伙伴孤立,更要一遍遍承受着被叫“侏儒”的恶意。
本该灰暗的童年,爸爸是照亮他生命的唯一一缕阳光。
用珮珀的话说,“你是我唯一的伙伴”。
骑在爸爸背上,幸福地吃着冰淇淋甜筒。
学骑自行车。
在爸爸怀里,听魔术师本▪伊格尔的故事。
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这句魔术师的口头禅,成为父亲从小给他注入的能量。
时值二战最激烈的当口儿,父亲的参军,对珮珀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起初,珮珀还能收到父亲定期的来信,后来,便是久久没有回音。
生死不明,这种未知的恐惧,让整个家庭都浮上一层阴霾。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强烈。
这种特殊的时刻,镇上一位移民数十年的日裔侨民桥本,成为恨意的宣泄口。
幸好,恨意未让所有人丧失理智,而片中的神父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超越人类恨意的角色。
他给小男孩布置了一张清单,完成清单,他的爸爸也许就能回来。
清单里,神父特意附加一项任务|——和桥本成为朋友。
战争,改变了一切。
不光是某一个国家、民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
包括桥本。
四十二年未曾回过国,家中已没有什么亲人。
只剩两个侄子,也在二战之后失去了仅有的联系。
这张“To do list”,看似是一个逗小孩子的游戏。
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小男孩在内,镇子上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成长。
和敌人做好朋友。
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所。
探望病人。
这世界对小男孩也许从来都是恶意,他却通过这张清单的游戏,一点点播撒温暖。
而游戏是否是游戏,在于身处游戏中人的心态。
当人们不再怀着游戏的心情,游戏就有了认真的含义。
就像当初本▪伊格尔的表演,让小男孩误以为他有隔空移动瓶子的力量。
所有人都不当回事儿的小男孩,可以每天按时站在海边,施展自己的意念。
有意思的是,电影中小男孩移山地震的情节,是真实的。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之前的三个月,洛杉矶确实发生了一场地震。
包括当年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的两枚原子弹,一枚代号也确实是小男孩。
这里真的要佩服下导演的想象力。
巧合也好,意外也罢,我更愿意相信,是小男孩秉持的一股子信念。
也许小小的芥菜籽,真的没有撼动大山的力量。
可足够的信念,会让一切皆有可能。
——伙伴,你相信你可以做到吗?
——是的,我相信我能做到。
恰如《野子》所唱:我要握紧手中坚定,却又飘散的勇气,我会变成巨人,踏着力气踩着梦。
相信本身,就是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