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当然不能跟格力比,小米是互联网公司,格力是传统经济。小米卖手机,格力卖空调。小米也可以卖空调,但格力卖手机就不行。所以说,不能锚定格力来对标小米。
那么,我们怎么看小米呢?从招股说明书来看,小米三块业务,手机占比70%,智能硬件20%,互联网服务10%。至少目前来看,还是定义为一家手机公司。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月度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只有9美元,比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平均100到200美元低很多,这一块还没挖掘。说小米是互联网公司,那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预期给估值。
所以说,小米弱化自己“手机公司”的属性,讲IoT生态,讲互联网,既有讲述自己未来愿景的想法,也有给资本市场一个故事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更高的估值。但是我们投资者是否要为小米的这个愿景买单,那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我们投资小米,要赚的就是这个未来愿景,如果一开始价格就把愿景反应在里面了,那我们还赚什么钱呢?
如果光看手机业务,苹果9000多亿市值,销售净利率超过20%,市盈率估值只有17倍。如果小米2018年利润到80亿,估值给700亿美元的话,市盈率就50倍了。论市盈率小米严重高出苹果。
这里面隐含的是,小米增速大大超过苹果。毕竟,苹果体量太大了,体量这么大增速不可能很快,这是一个业内的常规推理。
那么,小米卖手机,增速靠什么呢?国内肯定是靠不上了,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18年4月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5%,1-4月份产量同比增长4.7%。而咨询公司Couterpoint的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8%,环比下滑2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趋紧饱和了。小米要在国内保持比较高的增速,靠大环境不可能,必须要跟华为、苹果、OV打贴身肉搏战,这难度挺大的。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小米好多高管包括雷军在微博上发的贴,不是在西班牙开店了,就是在乌克兰开店了,或者在印尼开店了,总而言之,小米要增长,要靠国际化。国际市场是广阔蓝海,还有很多空白点。
当然,如果以PEG等于1,要小米维持50%的增速,这样的话小米营收大概6年就赶上苹果了。我认为这个概率是比较低的,小米的增速肯定会下来,估值也会下来,作为一个硬件公司,就算考虑到增长性,在香港市场上给20-30倍的估值已经很可以了。也就是说小米的手机业务差不多当前支撑的是300-400亿美元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