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在我的课堂上,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摧毁。”
摧毁什么?孩子们在小学六年习得的所有固定思维模式。
你没有看错,这几个话题不是来自大学中文系或哲学系课本,也不是辩论会的主题,而是来源于一位语文老师的语文课堂,授课的对象是小学生、中学生。
有别于我们对语文课的固有认知,这几个话题像是有些“超纲”了。
然而这些像是超纲的话题,以及鲜少教授识字、并不总结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的课堂,却又是语文教育界热议的优秀语文课程典范。
这位建造着不一样语文课堂的“别有用心”的老师,就是被誉为
“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的郭初阳
。
很多年来,关于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教育从业者、家长们一直在寻找、探索、讨论和实践。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一直被作为方法、作为技术、作为工具,仿佛学习语文最终的目标,便是高考作文的分数。
语文原本不止如此,以汉语言为母语的中华民族,
语文学习的功能,更为重要的——
它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底色。
好的课堂,关乎教育的本质。
它应该如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好的课堂,应该能为孩子们的人生第一步,提供有效和有力的支持。
诗人北岛说过:“人年轻时候读什么书,往往没道理,余生却被其左右。”同样地,我们年轻时候接触什么老师,听过什么课,往往没道理,余生却被其左右。
郭初阳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可以“左右余生”的课堂。
越读馆 《李尔王》排练现场
郭初阳和家长们在一起
今天的郭初阳,是杭州西子湖畔的一名独立教师。他在语文课上讲《一生的年岁》,讲经济学的“自由选择”,和学生们一起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看起来“酷毙了”。而如果时光倒转,回放他二十四年的教师过往,你会发现,那个少林寺里的扫地僧,其实就是他——
而郭老师本人,并不止步于此,
他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继续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如何批判地看待文本,进行事实研究和理性思辨。
由此而开发的课程,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语文》。
他教的孩子,时不时就有人在《南方周末》上发表评论文章,应用文写作不正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大热门吗?
这件事,郭初阳十几年前就在做了。
他也经常在儿童阅读论坛上,和名师同题授课,以自选的文本,
为四五年级的孩子,上儿童哲学的课程,闻者无不激赏。
他的母校杭州师范大学,聘他为客座教授,邀他回去为师范生讲课。虽已离开传统学校多年,但他也常常应邀,去为各地的老师们讲课、评课,时时关注着中小学教坛的动向。
说他是少林寺里的扫地僧,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功夫”已臻化境,招式越来越简单,功力却越来越深厚。你能想象,他在课堂上
,以一则“狼来了”的故事,步步为营,一直推导到密尔的《论自由》吗?而且这中间的推导过程,是由孩子们完成的。
这样的“杰出教师郭初阳”,在小的时候,却是领头的捣蛋鬼。据他自己说,刚当班主任的时候,
他就是靠着自己“捣蛋”的丰富经验,征服了班上最调皮的学生的
,也是经此,郭初阳一路走来,以更理解儿童的姿势,引领着儿童在语文课中的生长。
没什么人喜欢上课,但大部分人不会拒绝看综艺节目。以《乐队的夏天》为例,我们喜欢欣赏一流的乐队演奏,听他们的人生故事,看超级大乐迷与他们对话,为自己喜爱的乐队投票、捞人……一个好看的综艺节目,
有好的作品、有悬念、有共同的话语场、有表达自己的权利。
一堂好课,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在《郭初阳的语文课》里,郭老师讲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罗大里的作品《水晶人》,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讲幽默作家冯内古特的作品《哈里森•伯杰隆》。他以学富五车的涵养,为孩子们选择一流的文本,讲述文本里最丰富的内涵。
在课堂上,他给了两个东西,一是信任,他信任儿童的思考能力,二是推动,他原初的课程设计,动力十足,孩子们会在课堂上不知不觉被推动向前思考。
营造悬念、推动讨论、鼓励表达……课堂就如同《乐队的夏天》一样,充满未知和挑战。上完这样一堂课,孩子是会觉得累的,那是大脑高速运转之后的疲劳,还有兴奋:原来语文课里还有这样的东西!
不仅如此。在金庸的江湖里,好武功是有心法的,学习“必先自宫”的葵花宝典,你只能成为不阴不阳的岳不群;学习“以柔克刚”的太极掌法,你可以成就一代宗师张三丰。郭初阳的语文课,也有心法,这心法是他最喜爱的一句教育名言,充满着对孩子的信任、对智慧的敬仰。这句名言就是:
“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布鲁纳,《教育过程》
在这个心法下,郭老师自创了这套“语文+”的武功。
“语文+哲学”,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儿童哲学课;“语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课;“语文+公民表达”,社会写作课;“语文+伦理”,小说阅读课……
这样的宝藏课程,真的需要我们沉下心去慢慢发现。
为了孩子们都能遇见这样的语文课
我们把它做成了阅读手账
好课的精髓,在于“推动”。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样的课堂,有它内在的节奏,只有让孩子融入这样的节奏,这套书才是成功的。基于这样的认知,编辑部在多次讨论后,把郭初阳的这些课堂平面化,以一种类似绘本的方式,完全呈现给孩子。
它可能没有现场那么高的强度,却也因此多了节奏上的可能,孩子们自主打开的可能。
在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使用它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郭初阳的课程,有的是面对小学生,有的是面对中学生的。当然,不同的孩子对文本的接受度不同,父母指导阅读和孩子自主阅读,所涉及的深度,也不一样。
因此,
我们按照难易程度,大体对十堂课做了排列,呈现出如今的样貌。
阅读时,我们既可以从感兴趣的题材开始,也可以由浅入深,按顺序进行阅读。
课堂的呈现,我们做了精确到秒的还原。
不仅有课前阅读材料的提供,也有PPT、分组讨论、精彩发言、现场写作的完全呈现。
画家黄月为每堂课绘制了数十幅富有意蕴的精彩漫画,
设计师陆红强将教案以手绘或插图的形式与全书融为一体,营造出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整本书如同一本精巧的课堂手账,
你可以边阅读,边在留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再与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相互印证、生发。
每一本书看完,也就印上了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印记,保留下来,就是成长路上珍贵的记忆。
十一本书之后,我们还赠送了一本精美的笔记本
,里面记载着郭老师的私藏书单,每一本都如同郭老师本人那么幽默、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