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这里文章多为杨天南先生为《中国金融家》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通常只将文字部分放在这里,专栏中投资组合部分被省去,主要是担心误导大众。如联系,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谢谢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  全世界都在下跌时的勇敢(总第101期) ·  3 天前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  关于财经写作比赛的更新信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来自股市的留美奖学金(总第64期)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 公众号  · 健康  · 2024-10-20 21:00

正文

关于警示骗子冒充杨天南先生的严正声明
建议关看每周二晚七点的直播
(提示:此为专栏重刊,本文初次发表为十二年前。)

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的阳光,
又如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路的明灯
来自股市的留美奖学金

2012720

/ 杨天南

时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今天大家争相考公的风气截然相反,当时社会流行的是下海,很多热血青年纷纷辞去体制内的公职,前往南方改革开放的前沿追寻理想1991年我也加入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大军。

当时,海南建省不久,全岛甚至没有多少红绿灯。在来自天南海北的大陆青年眼中,南国的椰风海韵尽是别样的风情,在海口头天晚上遇见了一个叫潘石屹的人后来成为SOHO中国公司董事长。老潘精于数字与市场,口才绝佳,人缘极广,经常是走在热闹的街上,一会儿就遇见一个熟人。后来老潘推荐了戴眼镜瘦瘦的年轻人,叫易小迪,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那时,研究生还是很稀罕的,后来他成为阳光100公司的董事长。当时,他开了一家印刷厂,由于经常去那里办业务,在简陋的环境里,他会和我聊中国未来的前途

再后来,见到理想丰满的冯仑(后来万通董事局主席),还有目光深邃的王功权(后来著名的风投大佬兼2011年更为著名的私奔帝)。总之,当时他们也都很年轻,房也没什么钱,甚至也确定未来到底会怎么他们有的只是青春、热情干劲与理想,但是年轻的人们仅仅是暂时的,却不。虽然没什么钱,却胸怀大志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他们将理想演绎成现实。

关于股票的第一次启蒙,应该是听海南证券董事长张志平讲股票。当时印象深刻的关于股票的书是水运宪写的《深圳股市大震荡》,很久以后才知道,他的代表作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乌龙山剿匪记》。

我真正踏足股票市场应该是始于1993年,那年北京天龙、天桥两家公司上市。股票投资的低门槛”让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能没有阻碍地进入股市,当时的想法是,能投资赚钱,还不需要特权、不需要关系、不需要行贿,这实在是太好了。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明白,正是股市的“看似低门槛”其实害了很多人,并令许多人前赴后继,执迷不悟,在这方面股市确有与赌场相似之处。视股市如赌场却还在里面掺和的人本身就是赌徒,小赌怡情倒也罢了,想通过赌博取得财务成功无异于缘木求鱼。

最初开户是在华夏证券的东四十条营业部,当时常见负责人之一是范勇宏(后来成为著名的华夏基金的老总),以及忙碌的股评家赵笑云,那里还有当时寂寂无名后来却名满江湖的年轻人——姓王名亚伟。

从历史的后视镜看,1993年入市并不是个好时机,那年春天上证综指上升达到1,500点,次年跌至悲惨的300点,大跌近80%十二年之后的2005上证指数也才998相隔十九年之后的2012年春天也不过2,200点。当年,大家实际上都不明白股票到底为何涨跌,于是各种今天看来莫名其妙的理论活跃于媒体及市井,当年的振振有词今日看来多是妄言与臆断。

1993~1995年,我也像现在很多人一样处于玩一玩的阶段,没有多少钱投资,跌了固然不高兴,不至于跳楼;涨了高兴一下,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时还年轻的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可能得到的投资书籍,并通过认真工作积累本金。

在互联网尚未出现的日子中,文字信息的获取成本比今天高很多,每每去新华书店看书,为了省下自行车的2分钱存车费,需要将车远远停在不收费的地方,再折返走回到书店。即便去图书馆,基本上也是站着看书,舍不得从书架走回座位的时间,于是渐渐养成了飞速阅读的习惯。

这种黑暗中的摸索直到1995有关巴菲特的书出现在我生命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的日光,又如同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路的明灯。这本书就是后来的《巴菲特之道The Warren Buffett Way,他的投资理念诸如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好企业好价格等现在听来尽人皆知,但当时简直是天外来音,闻所未闻。时至今日,关于巴菲特的书籍占据了我书架大部分,中英文皆有,多达百本。对于他的景仰之情在多年之后融入我写的《巴菲特,生日快乐!》一文中。

乘着来自巴菲特的灵光,1996年初我倾尽所有播种于股市,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我写到:“在春节休市前几乎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了,看来季节只需要耐心等待即可。”其后的两年运气颇佳,遇上了一轮A股大牛市,上证指数大约上升了两倍。我采取买入并持有的方式,仅仅持有两只股票—— 长虹和兴化,取得约十倍的回报,奠定了后来的财务基础。这段经历当年以《关于股票投资的通信》系列文章发表于《金融时报》,以至于时隔十余年后,还有人因此寻找到我。

再之后我决定去美国读书,可以说我是用长虹的“奖学金”去读了美国的MBA。

如何在远隔重洋,没有互联网信息、没有网上交易的年代,决胜万里之外,这是个从未有过的挑战。

请看下期:危机之后的两年40倍(总第65期)
(注:此为重刊,本文初次发表在十二年前。收录于《一个投资家的20年》一书。)
记录历史 验证理念
以道引术  以术证道
专栏投资组合展示(略)
(详情请见《中国金融家》杂志纸质版,
具体联系方式请自行百度查询。)
备忘:2012/07/20 
中国银行外汇牌价中间价: 美元631.12,港元81.37

专栏自20074月开启至今,

上证综指自3525点到2174点, -38.33% 

香港恒指自20520点到19584点, -4.56%

道琼斯自12923点到12877点,-0.35%

专栏组合从100万元到170.80万元,+70.80%
——————————
近期重刊专栏文章:
忍耐和等待(总第75期)
股票投资到底如何赚钱(总第68期)
如何在一只不盈利的基金中赚钱(总第126期)
负债投资——高手的游戏(总第57期)
敢于胜利(总第45期)
假若牛市来临(总第153期)
假若牛市来临(总第153期)
全世界都在下跌时的勇敢(总第1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