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回忆让人忘不了。
您要是“胡同串子”,大杂院里的回忆您忘不掉,
住过“家属院儿”的,
那些院儿里过日子的乐趣忘不掉。
北京彻底变了,却总会让人想起那些,
曾经藏在这繁华都市下奋斗过的青春记忆。
那一代又一代经历过的“小社会”的工厂大院
您和您的家人是否也在这里生活过?
(动图来自于影视作品)
70年代形成的燕山石化,还有熟悉的首钢;
向阳、胜利、东风、曙光、机修
等各个工厂大院。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成立,
形成了北京市历史上最大的工厂大院。
而在这里生活过的北京人,
也有着他们特有的回忆。
(动图来自于影视作品)
生活在这个“小社会”里的人们,都是带着
“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信念,
一辈子在厂子里工作、生活、
厂就是家,家就是厂。
他们在厂里工作,孩子们在厂里幼儿园上学,
生病了,去医务室开个三联儿单;
有事了,去厂里找工会反应情况。
他们的都贴有一块共同的烙印,
被称为:厂子弟。
【最难忘却找不回的过去】
北京的清晨,胡同里有鸽哨响起,
而这里的早晨,是从无数大喇叭播音开始,
伴着广播,一天的工作生活开始,
上班儿的,
把装在铝饭盒里用网兜儿套上,挂在28车上。
上学的,
脖子上除了红领巾还别忘记挂上钥匙串。
等到下午,放学回家,厂里广播再响了,
就知道爸妈估摸着要下班了。
院里的每个小孩儿都跟吃百家菜长大是的,
谁家做了红烧肉,谁家包了饺子,
满筒子楼都能闻到香味儿,跑不了。
谁家大人又是夜班了,不用担心,整个一楼
都跟一家似的。
还有就是厂里的食堂,
那个时候食堂是一个很美味的地方,
不用花钱只用饭票儿,包子馒头都特大特香,
还能有高级的小炒儿!
当然,一年之中最盼望的就是夏天的来临,
有喝不完的工厂自制的盐汽水,
虽然和北冰洋不能比,
但是用大茶缸子打出来的汽水,
也是能馋整整一个夏天的。
还有那些每个院儿都会有的孩子王,捣蛋王,
从来都不会寂寞,能把院里儿能偷的都偷一遍
只要你一迈出家门,
就会有一大群小伙伴陪着你奔跑嬉闹。
那时,北京的冬天,搁以前洗个澡真是困难,
所以去工厂的澡堂子洗澡,
竟然也成了孩子们冬天不可少的乐趣!
而如今,你们都在哪呢?
(动图来自于影视作品)
【那些熟悉却又遥远的】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师傅”一个被时代磨砺的称呼,
在那个年代,只要进了工厂,叫一声师傅,
就是一辈子的师徒,因为这师傅不仅教技术,
还会教你做人做事。
那时,家里都有厂里拿回来的工作服、白线手套。
爱美的女工都流行烫着卷发、配蛤蟆镜、
小青年儿穿着可以扫地的喇叭裤,配尖皮鞋,
蹦个迪斯科,办个工厂舞会什么的。
不过这身儿装办要是在厂里穿,
如果被师傅看上一眼,准会挨顿呲儿。
(动图来自于影视作品)
孩子们去工厂玩的,
厂里的球场也是乐园。赶上工厂文艺汇演的,
看大人们感觉搞笑的表演,
一群人坐在灯光球场嗑瓜子,有说有笑。
那时、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甚至还以为,人的一辈子,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都可以在厂里度过。
厂区生活给了每一个生活在内的人,
都带来一份难能可贵的、长久稳定的单纯子弟情。
【不能磨灭的记忆】
直到迎来了改革,产业革命时代浪潮,
北京的工厂陆续改制、重组、拆除、甚至消失。。。
那些回忆都只留在童年里,
工厂大院里的那些叔叔,
他们大多凭自己努力跳出了困境,
而有的却自甘沉沦自暴自弃…
但是无论怎样,曾经的那些记录着他们的一生,
“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北京曾经的三环以外,曾有过许多工厂,
如今再路过全是高楼大厦,
曾经那些年工厂的兴盛和落寞。
离我能记住的回忆也越来越远。
记忆里的厂房,有矮旧的平房,生锈的汽车飞驰着,
有拥挤的家具,有温情和感动。
温暖的童年被亲情包围,
有熟悉的叔叔阿姨,和童年玩伴儿。。。。。。。
写到这里,特想和您聊聊,
生活在北京的您,
有没有同样的工厂大院的回忆?
和我们说说。
各位铁磁,如果您有想爆料的视频,很独家的资料
欢迎您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一旦录用,我们将有奖金给您哦!
我是东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阳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