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装客
普及西装文化,分享西装定制经验的原创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涉欧盟产品,中方公布裁定 ·  昨天  
参考消息  ·  中国代表:美国还想禁多少中国智造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突破100亿了! ·  3 天前  
译中人  ·  税后约15000,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装客

答读者问:闲谈几句,外来服饰与在地性 | Q&A

西装客  · 公众号  ·  · 2024-12-03 19:55

正文

不安利“法则” | 不讲究“规矩”

共同追寻优雅的原意——“懂得选择”


在之前的线下分享中,被问到一个有趣的问题:
外来服饰应该如何体现在地性?或者说,外来的服饰是怎么和当地文化,环境,场景融合的?
其实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需要讨论或解决的问题,而是会自然发展的一种事实。
拿西装来说。
东亚诸国有文字记载的制作西装的时间点,基本在19世纪中叶。中国大陆西装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1870年代前后,至今已经150年。
俗话说: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
无论外来之物多么强势,一到当地便马上会受到在地风土的影响。

拿名称来说。

比如西装套装或西装上衣,其实英语就是“suit”、“jacket”。
中国取其“西风东渐”之意蕴,称为“西装”。
日本则取其立体饱满之型,称为“背広”,也有一说取自英国 Savile Row (萨维尔街,现代西装定制潮流重要发源地之一)的音译,总之命名的角度便自然产生区别。

拿工艺来讲,本土工艺的土壤会自然产生限制或使外来物发生各种变化。

日本最早制作西装的是缝制“足袋”的裁缝,因为和其他服饰相比,足袋需要处理最多的曲线,较为适应西装立体剪裁的逻辑。


足袋

而中国传统服饰布料宽幅较窄,裁片较少,缝份很长,想要制成后自然下垂以达到平正中和的协调, 对布料纱向(或称丝绺)就非常讲究。


于是中国裁缝很自然地将自己的工艺习惯或要求在西装制作流程中予以加强——在正确版型和结构基础上,用剪裁和归拔熨烫的方式,重构了面料、版型与身材的关系,使面料经纬纱的支撑力和垂感在服装上得到更好的体现。
简单来说,该饱满的地方,该下垂的地方,都仿佛多了一只无形的手在支撑和着力,让人穿着轻松而服饰的自然平服度更上一筹。


20世纪“阴丹士林”广告
而制作细节上, 很多老西装内衬采取旗袍独有的绲边方式, 或用高级旗袍面料和内衬之间的互动形式,松松地以手针在各受力处连接——前者使封边更窄更细致,后者使内衬和面料相对关系既稳定又活络。

微博@廉子雎 收藏1930~40年代国产西装
技术上看,英国人精进了西装的款式和版型,中东欧和意大利人调整了结构和做法,中国人则在面料辅料的配合和细节上更进一步,完善了西装的制作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30~50年代名店制作的西装已经可以比肩同时期萨维尔街 Henry Poole 同等水准的一流大店,这是中国和法国许多经典男装收藏家比较有共识的判断。

在文化习惯上,当然会有很多挪用和误解的地方。

70~80年代来到日本的欧美人士,可能也会疑惑带有美国常春藤大学LOGO的服饰到处都是,几乎成了时髦青年们的标准装备。也许这就像我们看到快递制服成了国外某地引领时尚的Vintage工装一般,有种奇特的错愕感。

在服饰研究家看来,影响现代男士着装风格甚深的“ IVY LOOK ”或称“美式学院风”本就是在许多误解和重构的过程中诞生的,其中主要脉络可参考我的旧文: 灯塔不亮了,常春藤不行了,Ivy Look 不存在了? 在此不做细述。


而被称为日本“美式学院风”鼻祖的石津谦介,其兴趣的发端又要追溯到他在天津从事贸易、战后担任当地美国军官翻译的经历——这位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军人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常春藤联盟”这个名词。


石津谦介与家人朋友在天津
右:右1 | 左:左1
战后他所创立的 VAN JACKET 则启发了之后许多耳熟能详的日本当地品牌: Beams、UA、优衣库、镰仓衬衫……
而九河下梢天津卫也成了 IVY LOOK 诞生历程中不可忽视的节点,不得不说是种有趣的联系。各种复杂的文化基因也自然而然地汇聚了起来。

用几张照片结个尾。

1930年代,大陆派代表团参加奥运,当时的制服是藏青色的法兰绒 Blazer 和白色内搭。

双压线三贴袋Blazer,非常讲究的“Sport Jacket”。
女士穿白色旗袍做内搭,两种不同文化属性的服饰在国际舞台上自然搭配在一起。
其实不同文化最终的走向还是融合,或抛开这个角度,服饰的流变,影响因素更多的不是“外来”或“在地”,而是 是否能够应对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发展的方向。
气候、科技、生活方式、场景需求……这些各色各样的“进化条件”会筛选和改变服饰,使得它们不断符合我们当下生活的要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