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皓阳-Moonfans
知名人文艺术博主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3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3 天前  
平安宁夏  ·  公安部公布5起证券交易犯罪典型案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皓阳-Moonfans

相关阅读:《文化革命的意义》文化革命的意义; 《文化革命的内涵-20240603171249

赵皓阳-Moonfans  · 微博  ·  · 2024-06-03 17:12

正文

2024-06-03 17:12

相关阅读:《文化革命的意义》 文化革命的意义 ; 《文化革命的内涵》 文化革命的内涵
《“他们迫害我!他们让我跟农民和工人一起劳动!”》

看了嘉峪关当“逃兵”的武大选调生那篇矫情的长文,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在条件稍微艰苦地区工作类比为“黑奴”“妓女”这种屁话,还有把条件不如大城市地区的妇女叫做“野妇”,不知道是什么傻逼的优越感泡出这种离谱的小布尔乔亚巨婴来。(图1、图2)

本来啊,我是说我本来,看到这个新闻,还以为这个选调生要讲一讲小地方政治生态的问题,就像当年北大博士写那本经典的《中县干部》一样——比如讲一讲地方的封建化、宗族化,讲一讲地方关系网对于外来人员的排斥,讲一讲没有背景的基层公务员所面临的困境——诸如此类的问题。

因为我还是太善良了,觉得是武汉大学的高材生,硕士,又是选调公务员,怎么也得“必有高论”吧,结果这种东西从头到尾就是呻吟出了一整篇“粗鄙之语”。甚至她导师也是,粗鄙之中的粗鄙,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于不那么发达地区的歧视、对于不那么富裕群众的歧视。

她跟她的导师真应该庆幸生在了“好”时代,这要往前推个五六十年,就会有人用皮带为她们提供动力,让她们好好翻译翻译什么TMD叫TMD“野妇”。

我想起了两年前看过的一部剧《人世间》,有个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跟郝冬梅一起下乡的女知青,因为挤牛奶的工作冻伤了手,然后她哭着抱怨道“我这手本来是应该弹钢琴的,但是现在却用来挤牛奶”。

我当时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想掀桌子:可去他妈的吧,你喝的牛奶不是用人手寄出来的吗?你的手就该弹钢琴,农民就活该给你挤一辈子牛奶?

太多的所谓的“伤痕文学”作品都是这个调调:知识青年们说他们受到了迫害——因为他们被“发配”到了农村,跟农民一起劳动。凭什么啊?农民就活该干一辈子农活吗?

在一系列“伤痕文学”中,总是强调去的地方多么艰苦、多么贫瘠、多么难以接受……但这些描述中有意无意忽略了一点——这些地方“自古以来”都是有人住的,他们也都是新中国的人民啊,咋有人能住你就不能住呢?

更进一步地思考,你城市来的知识青年,享受了城市优良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教育,这就是赢得的吗?

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发展有一种不严谨的概括,叫“农业支持工业”,其实这是刻意扭曲本质,本质应当是“农村输血城市”。在城市中,有大量的本不属于工业部门的——官僚集团、旧文人、知识分子,享受了大量来自农村的转移支付,让他们过上了高于新中国平均水平的生活。

我在《毛泽东一生最大的敌人》这篇文章中讲解过,在毛泽东主席退居二线的时候,我们走过一段“精英路线”“士大夫路线”,当时给城市“士大夫”群体发福利都发到通货膨胀了,有一个顺口溜讽刺:“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手里拿着高级纸,拉了一泡高级屎。”——全是“高级”二字,就能体现出人民的不满,明显你们是“高级”我是“低级”呗。

毛主席回归一线后,特别对于那几年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不满意,认为只满足了15%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怒斥其为“城市老爷卫生部”。于是下达著名的最高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指示也称作“六二六”指示,被看做是“赤脚医生”的由来。这也是毛从退居二线到重回一线之后,对前几年“重视城市、牺牲农村”“士大夫贵族主义”的路线方针的一次拨乱反正。

所以,城市青年也别嫌委屈,你们成长的年代享受了农村和农业的持续输血,过上了“红利加成”的生活,现在支援一下乡村建设,至于受那么大委屈吗?

当时伟大领袖设计的“城市回馈农村”战略主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提升农村建设的软件实力;第二是“四三计划”,大量建设如化肥工厂、拖拉机生产线等工业基础,让农业工业化、农村机械化。

事实上,“上山下乡战略”也确实实打实的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新中国小学初中高中数量,均在1976/77年达到巅峰,随后逐年下降;初中在1998年、高中在2003年才重新回到了1976年的水平,而小学至今都比不上六七十年代的数量。(图3、图4)

教育建设是渐进的,先有中小学才有大学,这样贫下中农跟干部子女才能公平竞争。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普世基础教育是第一步,精英高等教育是第二步。毛主席着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清理学阀和整顿干部子女后门问题,再让城市精英回馈农村,已经是生命中最后几年了,可惜没有给他再多的时间。

于是1978年一切回到了最初起点,恢复高考制度被赋予了超级特殊的意义,甚至印刷毛选5的纸张都被特批拿去印刷高考卷子,于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高呼“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是在歌颂恢复高考的一篇欢呼雀跃的氛围中,没有人注意到小学、初中、高中数量正在以一个惊人的速度下滑,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越来越难以获得教育资源。

这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出现父母识字孩子文盲的“倒春寒”现象;留守儿童难以接受基础教育;比如少数民族成长的新一代不会汉语,在这一代成年之后成为了极端分裂势力……

所以说,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实打实地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是“城市反哺农村”最好的体现,也有一代伟大的知青扎根农村,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己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村儿童。

然而这些千千万万平凡“知青”们的伟大,都被矫情且恶臭的“伤痕文学”所一笔掩盖了,让大家以为“伤痕文学”的无病呻吟代表了“上山下乡”的全部。

就比如说“牛棚”这个东西,一系列“伤痕文学”中总是有意无意掩盖“牛棚”的真相,暗示或直接误导大家牛棚是农村养牛的地方,是让下乡的知识分子跟牲口一起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便利,当年很多著名人物居住的“牛棚”都成为了历史文物甚至景点供游客参观、瞻仰。结果大家一看,好家伙,一个个住的是两层小洋楼、三层大别墅,你管这叫“牛棚”?

我当年就参观过一个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个“牛棚”真是好家伙,三层半大别墅,楼顶还有半层杂物间,家具设施一应俱全——电灯电话冰箱沙发,我就不能理解这咋就叫“迫害”了呢?

而且这种纪念馆做得很贴心,著名人物居住期间生活工作状况非常还原,细心的游客仔细参观纪念馆的展品、仔细阅读文字旁白,竟然会发现这些大人物们即便在“下乡劳动”的过程中,生活与普通农民也是完全区别对待的:他们能吃到特供的酒和肉,而且人家喝的酒即便在21世纪的当今,也不是普通人家日常消费得起的。

当然,老干部们为革命奋斗一生,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在晚年多吃一点肉、多喝一点酒、住的宽敞一些,我们人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喝酒吃肉住别墅的生活一定要强调为“迫害”。

更为关键的是,老干部的儿子女儿们,他们没有吃过那么多苦、受过那么多罪,反而享受了优越的生活,这在信仰共产主义的先锋队中,确实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历史信息:当年上山下乡的主力军,一大部分都是干部子女、大院子弟,让这些“二代”们也去生活一下劳动人民的生活,不至于那么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何不食肉糜,认为自己从小到大的优越生活是“理所应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