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
果壳网(Guokr.com)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

我家其实不算大,为啥 Wi-Fi 信号还是差?

果壳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1-23 22:06

正文

我家其实不算大,为啥 Wi-Fi 信号还是差?


在卧室床上看视频卡顿、在厕所刷不出朋友圈,以及在厨房看不到菜谱,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三大痛苦根源;不仅影响身体,还摧残精神。马斯洛他老人家要是活在今天,需求理论应该能升级到2.0版了。



碰到这种时候,无数人脑袋上都会冒出问号:为什么我家这么小,无线信号还覆盖不了?



少年啊,你为何蹲在门口蹭信号?



1999年,一个旨在推动无线网络标准的组织WECA成立,第二年改名为 Wi-Fi联盟。我们熟知的 Wi-Fi,就是这个组织所拥有的商标。



但其实在1997年,第一版无线网络通用标准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所定义的IEEE 802.11。这个系列是今天无线网络的通用标准;在日常使用中,也差不多可以等同于 Wi-Fi的标准。


在最新的IEEE 802.11系列标准中,已经可以让无线网络在2.4G赫兹或者5G赫兹 的频段工作,最快能达到每秒150Mbit 的速率——如果你对音质要求不高的话,可以在一秒钟内传输四五首 MP3歌曲。


不过,频率越高,波长越短,无线网络信号就越不会拐弯。从无线路由器到你的手机之间的障碍物越多,信号就越差;在家庭里,“障碍物”主要是指墙壁。

Wi-Fi信号大概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把无线路由器想象成家里唯一的一盏灯,把所有墙壁都想象成毛玻璃。你所在房间里的亮度,显然取决于你和这盏灯之间的距离和墙壁的数量。


这正是三大痛苦的根源所在。现在的户型设计,一般会把网线入口设在大门口或者客厅的电视墙上,而Wi-Fi 的主要使用环境却并非在客厅。如果没有在装修时就仔细规划网线、给每个房间预留网络接口并且接上路由器的话,书房、卧室和洗手间等等地方,Wi-Fi 信号往往算不上最好。



怎样才能让 Wi-Fi 覆盖每个角落?



如果有先见之明,装修时就在每个房间都铺了网线,只需要通过网线再接几个无线路由器就好。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许可以考虑带有无线级联功能的路由器。


无线级联可以理解成信号放大器,将一台无线路由器的信号通过另一台路由器放大。这需要路由器本身功能的支持,而且要在无线网络信号不太差的环境下才能实现。


无线级联大概是这样的。


现在这类产品已经很成熟了。例如华为的 A1系列产品,就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 母路由和子路由(华为打造的多路由级联方案简称“子母路由”),设置非常简单。


那么有没有不用拉网线、在无线信号比较差的地方,也能顺利上网的技术呢?


……还真有。只要有电源插座就行。有些无线路由器可以用电力线载波技术,通过家里的电线在路由器之间传输信号。


电力线载波技术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也挺高大上的。现在已经有一些智能电表使用这种技术,实现了远程自动抄表;也有路由器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好处显而易见——只要有电源插座,就能连一个路由器来增强信号。

电力级联大概就是这样的。


显然,无论是哪种级联方式,都浪费了路由器的能力——人家每个路由器是照着独当一面设计的,在级联时却只用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功能。如果我们设计出只做为从属的路由器呢……


华为就是这么做的。这家通讯巨头提出的 “子母路由” 的概念,把主要网络连接功能交给母路由完成,体积小巧的子路由则可以通过 电线级联方式放大信号 ,大范围覆盖Wi-Fi 网络无盲点,代表产品华为Q1。


华为 Q1子母路由把进户网线插在母路由上,子路由就可以哪里信号不好插哪里了。路由器的设置会在母路由和子路由之间同步,一台母路由可以带七台子路由,覆盖上千平米不成问题。


最好的是,这套路由系统还会根据你的手机所在位置,自动挑选和切换最适合的路由器,无缝转换,永远信号最强。



一起好奇心引发的事件



之所以会说起路由器,是因为果壳网最近发生了一起事件。


果壳网的二楼办公室装修完成,面积接近六百平米米。这一层非请勿入,但是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果壳员工刘先生,非常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于是他捣鼓出了一套系统。


这是事件现场:果壳的四楼和二楼办公室


他请内线在二楼布置了华为Q1的子路由。办公室面积比较大,一部路由器无法很好地覆盖;为了让 GoPro 传回的画面质量更好,他居然还安装了三个子路由。安装非常简单,只要把子路由器插在电源插座上就好。



然后,他在一辆遥控赛车上安装了一部 GoPro 摄像机,调试了一番。

再把母路由器连接在果壳四楼办公室的网络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