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左右青春
陪伴型成长社区。 那些有关青春的岁月,我们都愿意,陪你一起走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层次低的人,习惯性插嘴 ·  昨天  
读书杂志  ·  中读课 ... ·  昨天  
洞见  ·  早睡,能解决80%的问题 ·  3 天前  
洞见  ·  永远不要走进情绪死胡同 ·  3 天前  
洞见  ·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左右青春

我在北京漂了四年,还会继续漂下去

左右青春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6-26 21:02

正文

我是一个北漂者,漂是我的使命

文章字数:2353字

阅读时间:6min



文:Scalers



因为房东要卖房子,所以最近我搬了家,搬到自己的房子里。前天做了最后的交接,房东核对完水电气后,退了押金,我把钥匙还给房东。在离开屋子要锁门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这空荡荡的房间,好像空得都有了回音,而这回音,让我想到了四年前,我刚刚订下房子签约的情景。


我毕业开始工作以后,就租了这套房子。房子是一处老旧的某部委家属院里的民居,有一个安静的院子。房子离公司不远,我特意为了住得近才找的。大概因为这是家属院,所以经常看到许多老人。由于院子不大,所以一到夜晚,院子里就停满了车。


我的房间不算小,阳台朝东,在夏日的时光,早上有阳光进入房间, 照在地板上,照在我的书桌上。我就在这片空间里,住了四年。那时北京有2000多万人口,六环内有 2 000 多平方公里,而在地图上,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点。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点,我在这片土地上,却生活了四年。回想上一个连续的四年,就是大学了,而我即使在大学,也搬了三次宿舍,没有在同一个地方住四年之久。



当我们在高中憧憬大学的时候,好像四年是那样漫长。而我们毕业走向社会,生命不断展开,却发现,一年一年,时间似乎越来越短了。其实也的确是这样,我们的年龄增长的时候,每一年的比例在我们已有的生命体验中,是逐渐减少的,于是便感觉,时间更快了。


所以在我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我看到院子外面的树还是那样枝繁叶茂,院子里的人和物,依稀记得有一些变化,却又不是那么清晰了。大概能记得,这里原来住着一户谁谁谁,房子什么时候装饰了外墙,窗外的爬山虎又开始野蛮生长了……


我会突然感觉北京这个城市,有一种安静又庞大的力量。安静是因为你似乎感觉到光阴的悄无声息,周遭的存在,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不管你折腾也好,消停也好;不管你浑浑噩噩也好,奋发进取也好,它都不为所动,它就安静地在那里,包容一切。而庞大大概来源于,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小到我只能影响我自己,对环境对周围,除了吃饭要点哪个菜,其他的,似乎毫无影响。小区里你可能会看到某个人,然后你们擦肩而过,此生,你有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个人,哪怕你们是在一个楼里。


唯一抢镜的大概就是楼上住的一位阿姨养的萨摩耶。每次我给成长会讲课的时候,背景声音里,就会出现这条狗疯狂的叫声,主人说是胆小受到了惊吓。去年春节后回京,我在凌晨两点进楼道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叫声,看见萨摩耶和主人从黑暗中冲出了楼道,对着我大吼,吓我一跳。阿姨吃力地拽着萨摩耶,笑着抱歉地对我说:“不好意思,狗受到了惊吓才会这样。”我只好心想,阿姨不要这样拐弯骂人好不好,这又不是第一次了。

 

我在清华园读书的时候,每年年底都会有新年晚会。有一年节目组请了一家三代清华人表演节目。爷爷是清华的教授,孩子在清华毕业后做老师,孙辈在清华幼儿园上学。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我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一辈子,也算为祖国工作了五十年。”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很神奇,竟然在一片土地上生活一辈子,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直到后来我读了《乡土中国》,又开始写作,才明白一片土地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其实这是根植在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由于我们的农业文明的需要,我们都会长期让自己“属于”一片土地。



但是我属于哪里呢?北京是我的归属之地吗?


我不知道。这里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在丘陵地带的山水田园,在依山傍水的江南望郡,那里是我生长的地方。那我怎么来到的北京?我在家乡读了中学,参加了高考,接着我来到一个城市读大学,后面机缘巧合,又来到了北京清华园。求学毕业,留京工作,于是就在那一个小小的空间生存着生活着,成长着。


学校毕竟是象牙塔,残酷的社会生存,只有在走出校园后才开始。在社会的大学里,或放纵或安逸,或折腾或进取,都会在社会的体系中,最终收敛到一个位置,穷或牛,都是自己的选择。社会是浪,我们只是一滴小水珠而已。


这个空间见证过我的迷茫与徘徊,见证过我的纠结与失落,最后也见证过我的尝试与行动,见证过我开始写作的岁月,见证过我持续行动的日日夜夜。在那个空间里凝结了这些记忆,凝结了那些在纸上反复修改的文字,那些在灯光下伏案的身影。但是我不可能再回去,因为还有新的记忆需要去创造。


但是,这里能变成我的家乡吗?我会在这里扎根生存吗?会在冬日里为除雾霾,贡献人体的力量吗?


我不知道,我是一个北漂者,漂是我的使命。我在北京漂了四年, 这四年我用文字记录了我的成长变化,但是这四年也见证了我的年龄不断地向三十飞奔而去(还没到!),见证了我在工作上的变化,也见证了与许多人的故事。



我是一个北漂者,江南是我的牵挂,因为那里有我的父亲母亲。千里的地理阻隔,再发达的通信技术,再强的虚拟现实,也敌不过背着行李站在家门口说一句:“妈,我回来了!”


我是一个北漂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需要担当更多的职责使命。我不再是个孩子,尽管仍然是长辈眼中的孩子,但是我又开始有自己的使命。社会纷繁复杂,我们需要应对,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我们需要抵挡。


我是一个北漂者,我的父亲从农村考上省城大学,最后留在了县城里。而这是我成长的根基,至少我可以从县城里开始学习,最后来到了北京。北京太大,就像一个万花筒,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但是我却知道,我身上会带着我的成长印迹,这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北漂者,我能仰仗的,也只能是自己的努力,以及关键时刻,朋友的相助。但是北京太大,连朋友,往往也只是半年才见一次……但是我希望我的努力,能给我更多的选择,能给我更多的成长进步,正如我过去的努力,给了我现在的境遇,而能不能继往开来,是我始终不变的课题。


我像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我飘到了北京,我的下一站在哪里?也许未来我就在北京扎下了根,也许有一天我受够了冬天的雾霾,也许我变得更加强大一些,又有了新的想法……


未来如何不可期,但是我能确定的是,这种漂,会持续下去。


Scalers

清华大学学霸,持续行动践行者,ScalersTalk成长会创始人,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发起人,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公众号: 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 

  

喜欢的话别忘了点赞哦~



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