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鲜传
给孩子们看的历史科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同济大学AFM:限域效应优化电化学膜中微污染 ... ·  19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北化贾晓龙/杨小平团队、南昆大王浩团队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南京林业大学陈楚楚 Carbohyd. ... ·  3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王京霞研究员团队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鲜传

CFA随笔:会计

小鲜传  · 公众号  ·  · 2018-01-24 21:38

正文

A 股上市公司的年报里,三大报表的出现顺序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其实在历史上,这三张表的出现顺序正好相反。


据说在 7000 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上,就有用楔形文字记录的账本。考古学家没有指出这个账本属于哪种报表。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假设有一种最最简单的报表,只有 1 个数字。那么它是哪种表?


答案是现金流量表(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因为利润表至少要分 2 个项目,收入和成本。资产负债表则至少要有 3 个数字,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如果 1 个数字算 1 笔现金流,那么把若干个数字连续起来,就成了“流水账”。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能把自己的收入和花费记成一个流水账就很不错了。在这一点上,古代和现代并没有太大差别。


假如你生意做得比较大,有固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开始进行赊销赊购了,那么流水账就不够用了。因为你有可能进了货,但是暂时没有付钱。也有可能你卖了东西,暂时没有收钱。那么这笔账要怎么记呢?


于是“收入”和“成本”这两个项目,它们就跟“经营性现金流入”和“经营性现金流出”脱离了关系,独立核算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不外乎 4 项: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收和预付。


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要求配置机器。机器的价值大,使用周期长,报废之后还要重新购置。从企业现金流上看,每隔若干年就会有一笔大额的购置款流出。如果平时没有做足积累,那么到了设备更新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大的现金压力。


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折旧”这个项目。一个机器大概用多久,预先做好计划。在这一轮的使用周期中,就逐渐地把下一轮的购置款给积累起来。从此之后,在利润表的成本项目中,就再要多计一项“折旧”。


我们通常所说的商贩,都是指小本生意,像武大郎卖炊饼之类的。这种活动本质上还是属于服务业。它的价值主要来自从业者的自身劳动。他们这些人,平时记记流水账也就够了。


至于那些大规模倒买倒卖,或者进行长距离奢侈品贸易的商人,他们的资本存量很大,只记流水账就不够用了。因为他们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盘点存货”。


因为经过长时间存储或者长距离运输,商品肯定会有流失和损耗。所以“盘存”这件事情对生意的盈亏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盘点存货可以完全以实物的方式来记录。比如 100 斤大米, 2 匹丝绸之类的。但如果是负债经营,那么问题就来了。


因为债务通常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你不能说,我找人借 100 斤大米,然后再拿去卖掉赚钱。这岂不成了融券卖空了。在古代市场环境下,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操作。


我们知道,资产减去负债就是净资产,或者叫权益。那么如果债务是货币,资产是实物,两者单位不同,就没法比较大小。经营者盘点完存货,甚至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破产了。债权人当然更关心这个问题。


于是,实物概念上的“存货”,就演变成了财务概念上的“资产”。 存货、股权、土地等实物资产,需要变成一个数字才能记到账本里去。这个过程叫做估值。估值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据说,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在 13 世纪的威尼斯。


为什么我们学会计要讲这么多历史呢?因为会计准则完全是人为设计的产物。它的每一次进化,都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妥协。所以上面提到的这些项目变化,正是我们识别会计操纵的要点。


比如说,虚增收入,一般都会在“应收应付”上动手脚。折旧政策的变动,往往与调节利润的动机有关。至于资产估值方面的隐藏信息,那就更多了。

CFA 教材中,存货估值一直是个重要考点。 LIFO FIFO 搞来搞去的。其实如果存货价格变化不大,或者呈现中值回归的走势,那么这两种政策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商品大牛市或者大熊市里,这两种政策才会有些区别。


在大趋势中,陈年存货的价值已经大幅变化了。这时候如果采用 FIFO ,就是把这部分变化多暴露一些。这样资产负债表的估值就比较准了。但是这部分变化跑到利润表里去,对利润会有影响。如果采用 LIFO ,那么这部分变化就会少暴露一些。它对利润表的影响就比较小,然而资产负债表的估值又不准了。


其实这个技巧也就是 CFA 考一考,在实际投资中用处不大。今年是 2018 年,美国标普 500 指数的平均市净率是 3.4 倍。也就是说,投资者给上市公司的估值里面,报表上的净资产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都来自技术水平、市场控制力、行业发展空间等报表无法体现的方面。那么你说,市场会在乎存货估值上面的一点儿差别吗?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从来就不看资产负债表。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就很重视市净率。他认为所有在净资产以上买入的股票都是投机股。不过那已经是将近 100 年前的事了。


2013 年以前, A 股市场还是很重视资产负债表的。比如说 2007 年大牛市,它的一大主题就是隐蔽资产再估值。“公募一哥”王亚伟即精于此道,从而一战成名。


众所周知,江西铜业是全中国资质最好的铜矿企业。在 05 07 年的商品股票双重牛市中,它的股价翻了 15 倍。云南铜业的矿源品质远逊于江西铜业。它有很大一部分产值来自于冶炼加工。但是它的股价在 05 07 年间翻了 25 倍,大幅跑赢前者。这是为什么呢?


直观地想,铜价上涨利好上游资源,跟冶炼加工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把存货重估的因素考虑进去,就可以理解了。


一吨铜矿进来,经过冶炼,增值不过百分之几。现在铜价一天就涨百分之几。重估增值相当于冶炼增值的好几倍。这等于是冶炼业务的利润凭空翻了几翻。


要知道,股价涨幅不是跟利润金额有关,而是跟利润增长率有关。那么在牛市里,云铜跑赢江铜,不也有些道理了吗?


在那一波牛市中,钢铁、有色行业大放异彩。 08 年之后,大宗商品比较疲软。但是很多细分领域还是有波动。许多化工股经常出现脉冲式行情。追究其背后的原因,往往也是存货价格的波动。


不过我想强调,正确的逻辑和正确的结果是两回事。孔子说:过犹不及。再有道理的事情,如果被滥用,推到极端,那都会变成谬误。


比如说,我们承认存货周期的影响巨大。但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并不是一根无摩擦的管道,可以直接把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全部原样传递出来。


所以像 A 股这种透过公司股票去炒作大宗商品的作法,定价效率是很低的。而且在不便于做空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低效定价往往体现为估值过高。


2013 年以后,“炒周期”的投资风格逐渐式微。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的注意力转向了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也更平滑了。然而最深刻的变化还在于金融市场自身的进化。它可能是给“炒周期”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在交易中,投资者可能愿意为各种各样的观点下注。这很正常,也是健康的。


下注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买卖相关行业股票是效率比较低的一种方法。效率最高的当然是标准化合约。


比如说期货,目前国内的商品期货合约已经非常丰富了。无论你看好什么矿产品、农产品或者是化工品,都可以直接进场交易期货,而用不着急急忙忙地去找什么“相关受益股”。甚至现在鸡蛋、玻璃都有期货合约了。


我们知道,航空公司买飞机,需要用很高的杠杆去借外币债务。所以一直有人把航空股当成外汇操作标的。人民币开始升值,就去炒作航空股。可是现在香港、新加坡都有了人民币汇率期货, 50 倍杠杆,千分之几的摩擦成本,各方面都完胜航空股。


再比如航运业。 07 年大牛市造就了许多后来者“无法企及”的高峰。中国远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现在如果你看好船运的租金上涨,可以在波罗的海交易所直接买入运价合约。 T+0 杠杆交易,比炒股票方便太多了。


这种“标准化”过程甚至发生在股票市场内部。在广发证券上市前,它的 3 个股东:辽宁成大、吉林敖东和中山公用,都已经分别上市了。所以在那波牛市中,这 3 支股票被称为广发影子股,遭到爆炒。 2010 年广发证券挂牌上市。这 3 支股票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当然,标准化合约的设立是要成本的,比如产品标准,交易规则,交割仓库, IPO 辅导等等。这些就像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一次性投资很大。如果用的人多,平摊下来的成本就很低。可是如果没什么人用,那么也会很浪费。


比如说,这几年郑商所推了那么多农产品期货,讲起来也属于惠农事业的一部分。可是交投极为清淡,交易所也很发愁。


再比如说,航运业的运价合约交易,是在 05 07 年行业牛市的背景下推出的。如果当年没推,现在再推,可能就难了。


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钢铁行业再起一波高潮。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高炉产能合约”、“电炉产能合约”之类的东西。


总而言之,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市场趋势到非理性繁荣,再到市场进化,这其实是三部曲。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没有第二也就没有第三。

在日语里,股份公司叫做“株式会社”。因为日本特别流行控股企业, 1 个母公司控制 5 子公司, 5 个子公司再控制 25 个孙公司。画出图来,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其它国家流行的资本架构可能跟日本不一样。但是“株式”这个名字,确实是点出了现代股份公司的本质。


我们通常看报表,大都是在这个树形图上截取一个切面。绝大多数的 A 股上市公司,在它上面都有一个控股集团,然后在它下面还有许多子公司孙公司。


如果你把上市公司的所有子公司报表数据直接相加,通常都会大于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数字。这里面当然有控股比例的问题,但是把它调整掉,这个现象仍然会存在。尤其是当这些子公司之间有业务和金融往来的时候,就会更加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会计上的合并,并不是简单地做个加法。这里面包含着很深刻的原理。


比如说,子公司 A 买入价值 100 元的原料,加工后, 150 元卖给子公司 B 。子公司 B 再加工后,以 200 元出售给消费者。


这时候, A 记录了 150 元收入, B 也记录 200 元收入,但是它们的合并收入还是只有 200 元。因为如果把 A+B 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不过是 100 元购入原料, 200 元销售而已。


在做 GDP 核算的时候,我们把国境之内的所有经济单位都视为一个整体。所以这些经济单位相互之间的交易都要做抵消,只计算它们各自产生的增加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