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QuantumPharm Inc.(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于香港交易所主板发行上市,并进行全球发行。
据了解,晶泰科技是目前按照"第18C章"新规提交上市申请的第二家科技企业,也是第一家通过18C规则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科技企业,亦是国内AI制药第一股。
所谓港股18C规则,指的是在2023年3月,港交所宣布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C章,放宽了收入门槛等上市条件,并设置预期市值、研发、第三方投资等要求。其中,特专科技公司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食品及农业技术等行业领域。即指有高科技技术含量的、有潜力的科技公司,不要求已经实现盈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晶泰科技的高科技属性。
在上市首日,晶泰科技发行价报5.28港元,按发行价计算晶泰科技市值近180亿港元。一家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为何深受二级市场如此青睐?
从晶体预测到AI制药,起底晶泰科技发展历程
2014年9月,晶泰科技(XtalPi)正式在麻省理工创立,Xtal代表着晶型,而Pi则代表着圆周率,XtalPi表示晶泰从物理角度切入制药业。这与三位创始人的背景密切相关:三人均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同为物理学研究背景。其中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温书豪是一名量子物理学家,在计算物理及量子化学领域拥有深厚的研究经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健在量子信息及数字模拟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创新官赖力鹏则在人工智能及量子物理的医药应用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基于三位创始人的背景,晶泰科技最初选择用底层量子物理技术,攻坚药物晶型预测,这是一个难度较大但经济效益好的环节。
2016年,在辉瑞举办的一场晶型预测盲测中,晶泰初露锋芒。团队不仅以100%的预测成功率超越了众多行业佼佼者,还显著减少了预测所需的时间,这与晶泰科技的技术平台相关。
晶泰科技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与AI结合的方式,计算分子与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并以此判断不同晶型的稳定性、溶解度等关键性质。这样,晶泰科技就可以在没有很多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完成预测,并获得大量虚拟数据。
此次比赛一举夺魁后,晶泰科技开始了与辉瑞的合作,并成为国内首家与辉瑞签订战略研发合作的AI制药公司。在与辉瑞合作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Paxlovid项目中,在该药的化合物PF-07321332确定后,辉瑞与晶泰科技开展合作以确定药物优势晶型,晶泰科技经过AI计算预测,锁定药物分子存在的最稳定晶型后,将其与辉瑞实验数据准确匹配,仅用6周就完成了传统路径需耗时6个月以上的晶型预测研究,大大加快了辉瑞后续的工艺放大与药品生产决策,最终使该候选药物尽早完成开发、走上临床。
至此之后,晶泰科技的业务拓展与融资也有了更多可能。如今,
晶泰科技在AI制药领域越拓越宽,从小分子药物发现,已经拓展到抗体等蛋白质药的研发。
2023年4月,晶泰科技与百奥赛图联合创立的科迈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宣布,由其研发的全球首个内部数据驱动的AI人源抗体从头设计平台获里程碑进展,首次实现不依赖已知抗体的AI抗体从头设计,针对指定表位仅用5天便计算获得全新抗体起始候选分子。
科迈生物的AI抗体从头设计平台立足于晶泰科技创新中心的AI算法研发能力,在此基础上,科迈生物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抗体从头设计AI计算流程,针对指定的抗原表位,从头设计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候选抗体分子。将传统上需要4-6个月的研发流程缩短到数周,且覆盖传统方法下"难成药"的抗原靶点。
完成技术+商业化逻辑闭环,晶泰科技成为"融资王"
在晶泰科技完成从晶型研发向新药研发过渡的过程中,晶泰科技建立了智能机器人湿实验室
,与干实验在云端用比特分析数据和模拟预测相比,湿实验则涉及实验室实际操作,在真实世界验证预测。逻辑上,只有实现干湿实验闭环,才能最终不断迭代优化模型,一步步接近目标的候选分子,并且产生充足的结构性数据,解开数据匮乏对AI的束缚。2022年,晶泰科技建成可扩展、标准化智能机器人湿实验室;2023年,其推出"晶泰智药"及"晶泰智造"品牌。
独具一格的底层平台和技术,为晶泰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公司已经为全球100多家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服务,累计为逾500个项目做出贡献,加速了创新药物的面世,其中不乏辉瑞、强生、礼来等大客户。
完成技术与商业化逻辑闭环的晶泰科技,市场对其充满期待。成立至今,晶泰科技合计融资额7.32亿美元,是全球AI新药研发领域当之无愧的"融资王"。18C新规下,有红杉、意像架构(背后为腾讯)、五源资本、国寿成达、人保健康养老基金成为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达到18C要求的上限,给创新企业更大的稳定性(根据港交所规定,未盈利的18C公司上市,至少需要2名以上领航投资者大于等于3%或4.5亿港币的投资)。
拓展新能源领域,晶泰科技不止AI制药
由于晶泰科技的底层技术具有高度可延展性,其业务不断丰富。最近已拓展到新能源电池领域,2023年7月份,晶泰科技与锂电功能材料头部企业"研一新材料"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共同推进新一代锂电池新材料的研发,这个材料可以用来治病救人,也可以用来发电。
晶泰科技基于科技投入建立的先发优势,具有扎实的底层技术平台,基于平台的高度可延展性,晶泰科技打造了一套AI生态,晶泰科技所追求的未来,还会给行业带来哪些惊喜?
参考资料:
晶泰科技招股书
晶泰科技创始人专访相关资料
【企业推荐
】
【智药研习社直播预告
】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