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在线平台
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社全新打造的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密伊州区微生活  ·  穿袜子和不穿袜子睡觉,哪个睡得更香? ·  昨天  
929南通交通广播  ·  女子追剧险失明?只因一个习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在线平台

浑源彝器的前世今生

文博在线平台  · 公众号  ·  · 2018-12-31 17:43

正文


历史消磨, 时间易逝,

惟青铜难朽,

可做人间一个见证。


2018年12月25日,

流散在外95年的浑源彝器终于“回家”!

诗中吉金  其华灼灼

浑源彝器回乡暨《诗经》中的青铜器特展

在大同市博物馆隆重开展。



浑源彝器之一的国宝牺尊将在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


邀请观展视频


近百年之后,

部分浑源彝器历史性地在故乡团聚之时,

让我们再次回望,

它们的历尽劫波和 衣锦还乡……





北方小山村的惊世纷争


卫星图中见浑源县地理位置

出土地现状


在1923年以后,“浑源李峪彝器”即成为一个专业名词,在考古界声名赫赫。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传奇故事,那些偶然和必然,那些争夺和外流,那些秘密隐藏,那些机关算尽,那些暗度陈仓,以及破碎和复原、死与生,可谓跌宕起伏,回肠荡气,其中情节,令人扼腕,令人击节,令人深思。


展览现场 任雪峰 摄


1923年3月的一天,浑源李峪村民高凤章和孩子们去地里干活儿,在田间劳作之际,他们从地下赫然刨出一件绿锈斑驳的青铜器。高凤章纵然不识大字一个,也知道眼前之物非同寻常。在突如其来的巨大惊喜中,他们又挖出了整整三篓的宝物。除了绿锈斑斑的铜器外,还有金光闪闪的鎏金器。据记载,发现时,“铜器在地下排列于一堆,曾有粗大之木睴共生。”

高凤章挖“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四乡八里的村民蜂拥而至,他们扛着锄头铁锹将这个小山村翻了个底朝天。与此同时,古董商们也闻讯而来。这其中就有正游走于中国北方收购文物的法国古董商瓦涅克,他在李峪收购了20余件青铜器。第二年,这些青铜器在法国的赛努奇博物馆展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的艺术界和收藏界,当时有评论称“浑源彝器”是从卢浮宫到吉美博物馆都引以为豪的“第一批完整的中国出土器物”。

左:蟠蛇纹鼎 春秋晚期 右:环耳鼎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 藏

左:镶嵌龙纹鼎 右:镶嵌兽纹敦(duì)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 藏

镶嵌龙纹方壶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 藏

镶嵌狩猎画像纹豆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 藏


当时的浑源知事谢承恩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赴李峪村清查没收了35件铜器,随之成立了所谓“浑源彝器处置董事会”,意欲拍卖这些文物。


已尝到巨大甜头的法国古董商瓦涅克听到消息后,以五万银元购买这些青铜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合约签署后,当地官员却给了他一批赝品。怒不可遏的瓦涅克将浑源当地政府告上法庭,官司打了三年,最后在争论和非议中不了了之。由此使得浑源李峪村出土青铜器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日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主要藏品,第一次幸免于流失海外的厄运。



民国上海滩的青铜传奇


1932年,古董商卢丰年以二十九万大洋买得这批文物。自此,牺尊等35件青铜器离开浑源,离开了山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这批文物被秘密运到北平,藏进北平大德通银号。这一藏就是15年,直到1947年,这些文物才被偷运到上海。其时,这些浑源彝器在上海“雪耕斋”露面时,只剩下12件,大部分已被零散带到国外,沦为欧、美、日等国的一些公私收藏。


双龙络纹罍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 藏

鸟兽龙纹鼎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 藏


1948年7月,“雪耕斋”老板张雪耕趁时局动乱,谋划再次将这些文物偷运出国。他以“仿古品”的名义向上海海关申报,获顺利通过。然而,就在其装船预备运往美国时,事情奇迹般出现转机:游轮启航之前,上海市博物馆人员出现在码头,正式向海关人员宣布:奉命重新检查这批“仿古品”。一查之下,17箱345件“仿古品”中只有3件为仿品,其他都是真品,其中包括李峪青铜器。


蟠虺纹青铜鼎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蟠虺纹青铜豆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青铜壶 大同市浑源县文管所藏


这戏剧性的“绝处逢生”果真只是巧合吗?


根据有关资料,李峪青铜器出土,由北京运抵上海、眼看就要流失国外之际,中共地下党通过媒体将此事披露,上海《申报》刊发了“古物外流偷运出国换外汇文化浩劫古董商到处搜罗”的文章;著名学者郑振铎也在《保存古物刍议》万言书中,痛斥不法古董商。上海市博物馆获知这些信息后,多次奔走呼吁,顶住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威胁利诱,终于取得了检查海关出口文物的权力,由此才上演了码头截宝一幕。

然而,这批命运多舛的浑源彝器仍未摆脱波折。在利益集团的运作下,国民政府内务部竟然下令重新检查,要求以仿古品准许出口。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文物全部被扣留。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后,青铜器移交给博物馆收藏,至此,这批被誉为“宇宙间奇诡可喜仅存之物”留在了中国。


左:四虎蟠龙纹豆 中:龙纹鼓座  春秋晚期

右:麟纹瓠壶 春秋早期

上海博物馆藏

根据研究,有图形可查的浑源彝器有58件,已经明确知道下落的仅40余件,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均有收藏。留在国内的12件浑源彝器中,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1件陈展于上海博物馆青铜馆。在这些传世的浑源彝器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被奉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牺尊。




“衣锦还乡”的文物盛宴


12月25日,位于大同御东新区的大同市博物馆内,暖意涌动。简短而热烈的开展仪式后,观展者进入一楼的临展厅争睹浑源彝器真容。


95载离别遥望,而今咫尺相顾,这些第一次回“家”的“游子”静默在陈列柜内,向世人“讲述”着那些青铜铸造的东周往事、那些历经颠沛流离的传奇沧桑、那些惊艳寰宇的璀璨荣光。站在陈列柜前,来自大同市实验小学的“小导游”们认真地听着讲解员阿姨的介绍,在与文物的对视中,这些风华少年感知着历史的温度,沐浴着数千年前吾土故国大地上的文明之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