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扬子晚报  ·  凌晨通报!闭园整改! ·  昨天  
新华社  ·  WTT修改赛事规定! ·  昨天  
读嘉新闻  ·  定了!嘉兴中小学开学时间→ ·  2 天前  
读嘉新闻  ·  定了!嘉兴中小学开学时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见字如面,最近你还好吗?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8 19:30

正文


在众多明星做户外探险、歌唱比拼的时候,一档朗读的综艺节目悄悄地火起来了,这就是正在播出的《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仅凭一封信、一个演员、一张讲台的清简形式,用最真实的中国内容,对抗当下流行的超大型喧嚣的综艺节目,始终保持着零差评的观众反馈,被誉为“综艺清流”。



节目一经播出,点击量就达几百万,豆瓣评分妥妥9.3。



用书信打开鲜活历史


这档节目由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创意制作并联合出品。



节目组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馆、博物馆、文史研究机构、名人故居、民间及私人信件收藏家手中,初选出千余封信件,而最终入选的只有百封。选信过程极尽艰难,但也惊喜不断。


比如第一期,归亚蕾老师读了蔡琴在前夫杨德昌死后的一封公开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这封信也被誉为“史上最佳放手信”,是蔡琴对这十几年感情的尘埃落定。



第一期里,王耀庆和张国立念的黄永玉和曹禺间的往来书信,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




第二期里,由蒋勤勤朗读,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诀别信。



这些书信的作者,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中,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在朗读中,观众触摸听觉带来的感性和联想力。


听王小波给李银河写:李银河,你好哇。见到你很高兴。


听胡兰成第一次去见张爱玲的时候,向她告白:世界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儿,是关于张小姐的,便皆成为好。我们整夜整夜的说话,才握着手,天就快亮了。


梁实秋在七十岁的时候,与韩菁青一见钟情:亲亲,我的心已经乱了,离愁已经开始威胁我了。


一句一句的情话经过车马的颠簸、日月的摩挲,变得光洁透亮、温润如玉。


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的通信,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而这两者的结合,恰使书信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更打开了人们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窗。


从前慢,那些写信的日子


从前,写信、寄信、等信、拆信、读信,互诉衷肠一个来回,经常耗时十天半个月。


而现在,改用语音或视频聊天,两封信的内容,也许不到半小时就能讲完。讲完了,留不下来,一切都来得快去得更快。海量数据能轻松拷进硬盘,却难存入记忆。聊天的工具五花八门,可是知心话却越来越难讲。


《查令十字街84号》里曾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



互联网时代,交流极其便捷,距离不再是问题。然而,写、寄、等、拆、读……这些美好浪漫的事,连同书信中蕴含的情感和温度,一同远去。


网友纷纷变“面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