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
《周易》40讲
冬至
今天是12月22日,农历戊戌年十一月十六,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阳气始至。
古人形容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之日,
从冬至这天起,就开始“进九”,
天气将越来越寒冷。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
此时阳气虽已生长,
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
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
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
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
在洛邑测得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
就定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这就是冬至。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
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
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古人重视冬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
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
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
所以,一些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
往往选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做“小年”,
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汉代过
冬至:
官员放假,互相“拜冬”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
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
称“贺冬”。
官员例行放假,官员之间互相道贺,
是为”拜冬“。
在汉代,“冬至”作为大节,
官吏有五天假期。
《后汉书》中记载:
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
边塞闭关,商旅停业,
亲朋各以美食相赠,
相互拜访,
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南北朝时,
在冬至这天,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唐宋过冬至:祭天祀祖
唐宋时,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拜节。
唐宋时,
冬至放假七天,比汉代还多两天。
冬至日在北宋时地位甚高,根据《东京梦华录》的描述,
最贫穷困顿之人,亦要在这天更换新衣,无论是倾家荡产去买,还是出门跟人假借。
这一天,除了穿新衣、享美食,百姓还要祭祀先人,然后去参加政府专为冬至而开放的民间赌博,小朋友在街头巷尾传唱着《数九歌》。
苏辙在《冬至日作》一诗中说:
似闻钱重薪炭轻,
今年九九不难数。
明清过冬至:冬至郊天
明清沿续了唐宋的“冬至郊天”,
在郊外祭天之外,冬至这天,
官员还要互相投名帖祝贺。
冬至沿袭至今,
只有潮汕地区沿续了祭祀这一风俗。
冬至数九
冬至时,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数九。
数九又称“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
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
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
气候、物候变化情况,
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据记载,数九在南北朝时即已流行,
一直沿袭下来。
苏辙在《冬至日作》一诗中说:
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
但大同小异。
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大如年”
有一种说法叫“冬至大于年”。
其一是历代都重视冬至。
从周朝开始,
冬至是正月新年,
因而备受重视。
汉代时,冬至是大节。
历代经常将冬至节与年节相提并论。
《清嘉录》则直言:“冬至大如年”。
其二是冬至离年近了。
冬至是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大节,
冬至到了,预示着新年也快到了。
至今,广东等地
依旧流传着“冬大过年”的说法。
冬至这天,正是天气日渐严寒的时候,我国人民互相问候,并通过吃热食来庆贺冬至,可以达到御寒的目的。
一般北方多是吃饺子、喝羊肉汤,而南方多是吃汤圆,祭祀祖先。各地有不同的风俗和饮食,不可同一而论。
冬至日,北方多吃饺子,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冷的冬天,看见不少乡亲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
再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矫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广东等地:吃汤圆
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做汤圆、宰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冬至吃汤圆是很多广州人小时候的回忆。
“母亲在冬至一般需要起早搓粉,每人都需吃几个肉包或一碗糖心丸才出门。每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冬至又到了。”
梅州客家:羊肉
在冬至吃羊肉是梅州客家人的传统,这与天气寒冷有关。客家吃的羊肉是炖的,放药材,这是甜口的,还有放姜去焖,那是咸口的。
江南水乡: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安徽合肥: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
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台湾:九层糕祭祖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山东滕州:羊肉汤
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宁波:番薯汤果
番薯汤果是宁波人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