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网  ·  揭秘!十大亮点! ·  8 小时前  
南国都市报  ·  降温+降雨!7日起,冷空气将影响海南→ ·  2 天前  
新华社  ·  2300000000+!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跨越3300公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  3 天前  
话沈阳  ·  太突然!27岁男演员不幸去世! ·  3 天前  
话沈阳  ·  太突然!27岁男演员不幸去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谁还不是个猩猩”,这句“戳心梗”让你爱上了脱口秀?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8-30 11:00

正文


《脱口秀大会2》第四期的主题为“要做生活的甲方”,演员庞博的段子以动物园影射职场,引发大众共鸣。 #庞博的段子#一度登上微博话题热搜前十,截至8月29日,阅读量达到1.3亿,2.2万网友参与话题讨论。 网友评论#庞博的段子#“有深度”、“本社畜笑着笑着就哭了”,甚至还衍生出#谁还不是个社畜#等话题。

“谁还不是个猩猩呢?
”庞博的表演引发网友“直戳心”的感受。 从庞博段子被广泛传播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出圈”情况来看,脱口秀仅靠好笑是不够的。 收获掌声和热议背后的现实议题设置、不矫情式的调侃与宣泄,同样值得观众思考。


人们为什么爱看脱口秀?


脱口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 上世纪80年代,由于节目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脱口秀对社会的影响愈加突出,并在美国逐渐成为时尚潮流。 上世纪90年代,脱口秀传入中国,虽然在中国起步时间较晚,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脱口秀节目如《吐槽大会》、《奇葩说》、《脱口秀大会》等逐渐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


《脱口秀大会2》庞博CUT:在动物园看了一天动物


脱口秀节目形式深受观众喜爱,传统的脱口秀多依靠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称为广播或电视脱口秀节目; 如今新媒体视听技术不断提高,节目可以通过网络或移动终端进行实时观看,各大网络平台为了吸引广大网民粉丝,增加自身网站点击量,纷纷开始自制网络脱口秀综艺节目,对脱口秀节目不断创新,因此诞生了网络脱口秀综艺节目。

脱口秀节目对表演嘉宾的包容性很强,或许他们不是有名气的明星,但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如“没上过大学的”池子、“滞销书作家”李诞、“英年早婚”庞博、“犀利主妇”思文等。 Ta们身上或完美或缺憾的特点无形中将话题范围扩大,观点更加多样,不同的生活经历也能吸引更多相似经历的受众,符合当下网络讯息个性化的要求。 总之,Ta们有料,还有得聊。


左图为脱口秀演员李诞,右图为脱口秀演员池子


不同于传统节目制作形式,流量高、讨论度高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大多气氛活泼、话题限制较小,内容多探讨一些从生活中提炼的话题,节目内容与受众的生活体验、文化艺术修养的“先结构”相一致。 比如,话题“北上广爱来不来”是每个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感同身受的; 话题“做生活的甲方”是普通职场人为让“甲方”满意,自己的生活却变成“996”或“007”。 这种话题直击现实生活的痛点,足以打动受众、获取共鸣。

脱口秀仅仅只是“吐槽”吗?



“动物园中的动物都非常消极、懒散、没有活力,但可以引进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告诉一些不求上进的狼,到了35岁你们是要开除的。”

“人类社会已经996了,我们动物园也得两班倒,夜行动物晚上都要出来上班,没有需求要创造需求,要想到客户的前面去。如果动物不努力,人类能想到自己半夜想来动物园吗?”

“我呢,是一个脱口秀演员。我就是给大家讲故事。而今天看到的这些故事,也会讲给许多人听。到时候,他们就会像我看你一样看着我,谁还不是个猩猩呢?”


这些是庞博表演中的几段台词。 他用动物园的意象来表现现实社会现象,看似荒谬的说法让观众哈哈大笑,但将其回归现实似乎讽刺强烈: 有些公司一味地强调员工的付出,但要付出的事情本质却是毫无意义; 似乎不管处于什么位置,总有人在看着你,甚至指指点点,而你也在看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成见、工作的压力和痛苦……是很多“社畜”都感同身受的心境,“谁还不是个猩猩”甚至衍生出许多现实话题。 年轻人背井离乡在都市打拼,感受柴米油盐、房租和KPI,或许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远比段子要“残酷”得多。 这是“社畜”的无奈,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中的某种精神病态。


“看与被看”是鲁迅在《示众》、《祝福》等作品中展现的所谓“看客”的“国民性精神痼疾”。 他曾言: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在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辅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在今天,“看与被看”同样有参考意义。 每个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免不了伴随着别人的目光,“看客”的目光中也难免夹杂着麻木、冷漠。 动物园中的猩猩背对人群,人对猩猩怜悯或大声喊笑。 反而观之,猩猩又是怎么“看”人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动物园里的猩猩


“吐槽”背后的消遣与批判


截至8月29日12:00,在新浪微博上,《脱口秀大会2》发酵阅读量过亿的话题7个,这些话题绝大部分为关于社会现象和生活痛点的话题,如节目中每一期探讨的话题“有本事再刷存在感”、“爸妈,我就直说了”、“今天你人设崩了吗”、“要做生活的甲方”、“我可能是被骗了”等话题,不仅在节目中延展到“女人经济独立的重要性”、“生活中的挫败感”、“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活出自我”等话题,更是在微博掀起了关于“90后单身原因”、“当代人的真实工作状态”等契合普通大众生活工作现状的问题讨论。


除微博、微信等观众热议渠道外,弹幕和短视频更是成为年轻观众态度表达的主要阵地,腾讯视频弹幕量近43万,B站弹幕累计点击量破140万,于谦、庞博、思文、建国等均成为了观众的弹幕讨论对象,此外,关于节目的节奏、类型、话题等也吸引了观众成为弹幕高频词。 在抖音上,“张博洋清醒迪”视频也引发数千网友发布广泛模仿,其中数十位网友发布视频点赞过万,视频点赞最高超47.6万,且仍在持续发酵。


脱口秀不回避“丧气十足”的话题,将与父母的隔阂、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困境等放置明面讨论,或分享或自嘲。 调侃、吐槽的形式本身有一定的泄压效果,再加上脱口秀演员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炼能力,困扰一吐为快,吐槽完仍笑对生活。 受众的负面情绪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疏解。 每个人都会遭遇困难,但经历过的人还在努力生活,这是脱口秀演员在传达的生活态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