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2月的工作日好2毒!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我不小心拉在了男朋友脸上,我... ·  3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不是吧!瓷器也会开花? ·  3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不会做PPT没关系,只要你努力的找一个... ·  4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他是DeepSeek关键人才!差点留在美国…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心理学“向导”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24-07-05 12:21

正文





按:


作为一个心理学者,我经常在很多场合会被很多人问到,怎么学习心理学?从哪里入门?哪个流派更适合我?一般我都是拒绝回答的,不是我不在意你的提问,而是我真的没有办法用几句话告诉你。好在李松蔚老师出了这本新书《心理学讲义》,以后要是再有人我问我这个问题,我就会回答他们,去读这本书吧。它不仅可以让你了解心理学,更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

在《心理学讲义》中,李松蔚老师化身成读者身边的朋友,将繁杂的知识娓娓道来,带你零基础入门心理学。人生路上,问题与困难是常态,而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在这本书里,松蔚老师将112个来自生活的真实故事呈现出来,帮你学会接纳自己, 通过各种案例的学习,带你发现,在人生某些关键节点上,永远都有选择的可能性。
《心理学讲义》具体是一本讲什么的书呢?下面是松蔚老师的解读。



原文: 李松蔚


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对心理学的印象就是大量的概念和名词,什么“效应”“机制”“模型”……

比如,我这个人喜欢独处,不爱跟人打交道。


有人会说这种情况叫“社恐”,全名是“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那我可要赶紧学一下这些疾病知识。这时候又有人说:这叫“内向”,只是一种常见的人格类型,我需要学习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再问第三个人,他说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依恋模式,叫“回避型依恋”,会影响到我将来的亲密关系。接下来,又有人说这可以用精神分析来解释……


我究竟应该怎么理解自己这种个性呢?


其实,很多人学习心理学的真实感受就是这样,像盲人摸象,这次摸到的是一根柱子,下次摸到的却是一把蒲扇。这么丰富的概念,到底哪些更值得学,应该听谁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方法叫做: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意味着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对整个学科进行一次快速的概览。就好比你第一次来北京旅游,想品尝正宗的北京小吃。我作为东道主,会给你点一道“老北京小吃拼盘”。说白了就是一个套装,里面很多个小碟,分别盛着驴打滚、豌豆黄、艾窝窝……每碟的量都不大,一口一个。你一顿饭就可以吃完,对北京小吃的风格、口味、特色,你一下子就心里有数了。如果对哪一样特别感兴趣,以后可以再了解更多。

要生产这个拼盘,最关键的技术门槛在于做筛选。选什么,不选什么,这就是我对你的服务。
你可能觉得,选几样小吃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你不妨把格局放大一点,想象一个国家有不同的菜系,每个菜系下又有不同分支,每个分支还都有自己的特色菜。那么你第一次去这个国家,打算开展一趟美食之旅,你希不希望找一个靠谱的向导,给你安排一桌子菜,告诉你:我替你选过了,只要吃过这几道菜,这个国家的美食你基本就心里有数了。


现在,我就要为你扮演这样一个向导。在心理学这个学科浩如烟海的概念中,精选出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概念,在删繁就简之后,用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


我向你保证,我在《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选出的这些概念,既全面完整,涵盖了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流派分支,又原汁原味,保留了不同流派的特色,最后还容易吸收,保证你一看就理解。

心理学不好学,还有个原因。它在这100多年里,发展出了众多流派,不同流派间的概念体系是有壁垒的。这就导致整体思路很难形成。


就拿这些年很火的MBTI测验为例,你可能也用它测试过自己的人格类型。我们还会跟朋友聊起,谁是I人、谁是E人,但你能说清楚MBTI跟心理学的关系吗?


很多人会说:“这好像是一个测试,通过回答一些题目,就可以计算出自己一些稳定不变的性格特点。”还有人知道,“MBTI在心理学当中没有受到广泛认可”。可这种测验和其他测验究竟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这个测验不被认可?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拿到一幅纵观全局的地图。


有了这幅地图,首先你会有清晰的坐标,知道自己学习知识的时候,人在哪里。


比如,对于MBTI,我会告诉你,这是一种人格测验。研究人格测验的叫作人格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重点关注的是从“个人”的角度解释一件事——“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的人格特点”。而心理学还有一个分支,叫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环境”的角度解释一件事——“我这么做,是出于外界的影响”。这两个不同的分支相互争吵了好多年,现在的局面是各有优劣。


除此之外,我还在这本书一开始,用最短的篇幅,为你梳理了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六个流派,先让你对这门学科的思想脉络和学术源流有一个宏观理解。然后,我把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根据它们的性质,划分出四个模块,写成了四章,分别是:变量、机制、关系和方法。你可以依次往下读,也可以挑你感兴趣的章节,重点学习。


拥有这样一幅知识大地图,你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知道不同的概念属于哪个类别,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直到融会贯通,形成整体。这样学习心理学,是不是更清晰了呢?


当然,我们学习心理学,为的是要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但是只靠想当然理解,心理学不但不能对生活有所帮助,甚至还会有反作用。


比如,前几年很流行一个说法叫“突破舒适圈”,认为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当下的舒适,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生命不息,挑战不止。


反过来看,“舒适圈”似乎就等同于一个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有些人本来生活的好好的,就会因为这个概念感到焦虑,他会想:我现在太安逸了,没法走出舒适圈,我该怎么办?


这就是对概念的误解。发展心理学把“舒适圈”这种现象称为“演化的停滞”。其实,“停滞”还可以换个说法,叫做“自洽”,也就是俗话说的“够用了”。一个人处在自洽的状态,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困扰,当然就不需要改变。不过,生活不是永远稳定不变的,就算你不去追求成长,变化也会主动找上你,逼着你成长。那我们要怎么应对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