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关注
一个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心关注

BICC 2019丨朱毅主席专访: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聚焦京津冀,迈向国际化

心关注  · 公众号  · 医学  · 2019-11-28 22:5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BICC 2019
2019.11.29~12.01丨中国·天津
由天津市医师协会、天津市赵以成医学科学基金会联合主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承办的第二届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BICC 2019)将于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万丽天津宾馆隆重召开。《心关注》在会前特别采访了大会主席、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朱毅教授,介绍本次会议的整体概况和特点,并展望会议发展的未来方向。


学术内容: 高度重视基础与临床的对接和更好的融合

《心关注》: 作为第二届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BICC 2019)的大会主席,请您介绍一下此次会议的整体情况?

朱毅教授: 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BICC 2019)今年是第2届,规模上较第1届有明显的扩大。我本人主要关注领域是心血管基础研究,而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的学术内容包括参与协办的协会和组织,很多都与临床密切相关。但是现在我们无论从转化医学角度还是精准医学角度,都非常需要基础与临床的密切配合,大会执行主席杨清主任对会议内容中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对接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次会议上我们邀请的基础研究队伍可以说是国内最强大的队伍,很多顶级的基础领域专家会亲临会场;同时我们重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以及有机转化,特别邀请了临床专家到心脏基础研究论坛发表演讲,促进基础研究领域与临床领域的深入沟通。以往我们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这次是融合更为紧密的一次。

体现京津冀一体化,与国际协会展开合作

心关注》:本次大会 除了更为重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之外,相对以往还有哪些特色?
朱毅教授: 这次会议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们邀请的专家主要来自京津冀地区,而且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也参与了此次大会的组织和筹备,这也是我们响应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一个反映。 我们希望从基础和临床的医务工作者能够拧成一股劲,共同促进天津整个区域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心血管领域医疗服务水平提高。 另外,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在今年6月份承办了于北京召开的国际心脏研究会世界大会,我们也参与了此次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协办。 作为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的主席,我认为与国际学会的合作是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和体现。

愿未来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能够成为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品牌会议

《心关注》: 能否简单谈谈您对本次大会的期望或祝福?
朱毅教授: 首先预祝这次大会圆满成功,我相信本届会议会成为我国心血管界的一次盛会。希望我们逐渐扩大会议的学术涵盖领域,增加更多有吸引力的议题,让更多的心血管医师参会并能有所收获。愿未来渤海国际心脏病学会议越办越好,能够越来越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逐渐成为国内心血管领域会议的一个著名品牌,为学术知识传播和医疗以及研究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简介

朱毅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1993年在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3-2005年先后在美国纽约医学院实验病理系和加州大学Riverside校区生物医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及副教授。 2003-2012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12年2月起任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 Nature Circulation Research PNAS Hepatology 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600,总引用次数1600余次。 目前担任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杂志编委, J Diabetes 、《中华病理生理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等杂志的编委, Frontiers in Vascular Physiology 副主编。 曾任国家科技部“973”重大蛋白质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是以血管内皮的信号传导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主的血管分子生物学、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包括内皮细胞膜亚结构caveolea的功能蛋白质组学、花生四烯酸代谢组学与心血管疾病调控、血流动力学在局灶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会议直播
2019.11.29~12.01  中国·天津


扫码关注会议最新动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